“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的工匠精神研究

2020-01-18 18:30彭宇文邹佳雯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精益求精工匠

彭宇文 邹佳雯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2)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计划,[1]力争在未来十年实现由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型。“质量”是中国工业转型的关键。次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使用“工匠精神”一词,并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重大任务。[2]同时,中央电视台推出专题节目《大国工匠》介绍当代工匠。现阶段,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既需要政府进行好宏观调控,又需要制造企业坚持发扬工匠精神、不断打造精品制造。工匠精神的培育刻不容缓。

近年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和文章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已有大量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可当代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若工匠精神没有统一的概念定义,便无法在培育工匠精神上把握方向,学校培养学生们的工匠精神更是举步维艰。本文主要述评近年来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包括我国工匠精神历史源流研究与历史传承、中日德工匠精神对比评价和日德工匠精神在教育中的培育。通过对中外工匠精神本质含义的梳理,本文试图厘清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需工匠精神的现实含义,探究现代科学工匠精神培育之道,以更好地培育中国制造“匠人”。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跨学科工匠精神

作为2016年以来的大热词,“工匠精神”不仅吸引社会学、教育学的学者进行研究,还受到心理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界的关注。

根据词源学和历史文化学的双重考证,工匠精神实际上蕴含着职业信仰、坚守专业主义与科学严谨,并在效果上力求精益求精。可理解为工匠精神以敬业精神为基础,将追求专业主义与美学结合起来,实现精神与事业、技术和艺术的统一。

哲学界试着阐释工匠精神的哲学内涵,工匠精神内蕴匠技、匠心、匠道。只有兼具劳动之美与实用之德,工匠精神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并发挥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3]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指出“匠艺活动只能在已发展到极高的水平技能中找到”。[4]4而达到较高境界后,技术不只是一种机械性的活动,熟练掌握技能的人即匠人,会充分地感受和深入地思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谈及工匠精神时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5]如果没有匠心,匠技活动只会沦为机械重复性劳作,制造产品会失去灵魂。匠技中,对“道”的理解,体现在庄子“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哲学思想中:人应向其自然天性回归。工匠精神不只是锻造惊人的精湛技艺,更是回归本心、回归天性的境界追求。

社会学批判中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个体及其社会行为呈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与观念。然而工匠精神常常被人们误解,加之艺术家对至高无上艺术性的追求,社会逐渐疏远工匠精神并使其社会指向发生严重偏差。但随着现代性文化自觉、艺术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被误解的工匠精神定将获取普遍理解与接受,并在复兴中发挥特有的社会价值。工匠精神是工匠的理想性格。[4]6工匠精神表现在劳动精神的专注、有温度的产品、劳动主人翁意识、娱乐与教育一体化的劳动过程以及纯粹的手作动机,这些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工匠性格是区别于其他劳动者的根本特质,可约定为工匠的完整价值观。被误解的工匠精神是由工匠制度、艺术家自我以及现代性所致。[6]

解开社会原因与艺术家主观意愿对工匠精神的遮蔽,可得出工匠精神只是严肃与一丝不苟的行为态度或价值观。在文化上,工匠精神是宝贵的社会和文化资产。在理想价值上,工匠精神是行为的文化修养。在现实实际发展上,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专注心理能力。

二、“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我国传统工匠精神

由古至今我国工匠精神经历了层层递进的四个阶段,分别为注重简约朴素的孕育阶段、崇尚德艺兼修的产生阶段、主张师徒相承的发展阶段,以及提倡勇于创新的传承阶段。

从中国工匠精神传承来看,其核心内容为:李宏伟、别应龙等学者认为是师道精神、制造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精神。[7]刘建军认为工匠精神是高度认同、专注专一、全情投入、追求卓越,[8]认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利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利于形成尊重劳动者的风尚和增强工人阶级的影响力,在全社会具有精神价值。还有肖群忠、刘永春为代表的从中国文化视域看“尚巧”的创造精神、“求精”的严谨工作态度与“精益求精、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9]认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对于工匠极为重要。李进认为工匠精神包括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即起源、基础、表现、灵魂,属精神范畴的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价值追求、职业思维、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

在以上主流传统工匠精神定义基础上,其他学者进行了一定补充。李晓教授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演讲中提到工匠精神是与功利主义相对立的。王丽媛认为工匠精神是对品质的追求,即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与专业敬业。[10]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学术研讨会上,鲁品越教授提出“把劳动过程视为自己生命的展现过程是工匠精神内在动力,外在表现是把劳动产品看作自己生命的结晶” ,[11]110精神由内而外散发。乔东教授认为工匠精神是点亮劳动者的精神,工匠文化通过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职工的业务水平来造就自我的提升、管理和教育。陶倩教授提出“工匠精神是勇克难题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天地境界” 。[11]111

具有争议的一点是,大部分工匠精神核心内容均包含创新创造,甚至有观点认为创新创造才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然而,有部分学者追根溯源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其中“师徒制”不包括创新特质,甚至是抑制工匠创新。创新性往往需要自主性,而师傅的权威往往不容挑战。祁占勇、任雪园建立的工匠核心素养理论模型,包含匠技、匠心、匠魂,也未包含创新创造。[12]

中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与大国工匠一词联系紧密。我国传统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坚持追求的道德气韵,而对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的我国,更应是勇于创新的价值追求。

三、“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国外工匠精神代表性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据统计,寿命两百年以上的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和德国,可事实上这两国的工业品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劣质品的代名词。英国为打击劣质的德国工业品于1887年颁布《商标法案》,规定所有外国进口产品必须标注产地国。[13]然而依靠高质量的制造业拉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两国在几十年间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因此,比较工匠精神内涵贯彻深入的日本、德国,可为我国培养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职业人、为我国制造业升级提供宝贵经验。

从历史文化来看,源于“普鲁士精神”求实严谨的工匠精神,德国人只信奉“慢工出好活”,不信“物美价廉”。[14]全德企业中90%是家族企业,前百强历史均超过100年。如迈世勒银行300多年一直秉持“欲速则不达”原则。西门子公司创始人维尔纳曾说“决不会为了短期利润而牺牲未来”。[15]在德国,技工和工程师十分受人尊敬。德国职员的操守更是其他国家难以比肩的,“标准、完美、精准、实用”的文化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员工心中。德国经济依靠其制造可靠、细致的形象站稳了脚跟,而德国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德国完善的职业教育体制——双元制。所谓双元,是指提供职业培育的两个场所:一元是指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践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双元制是保持和增强德国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支柱,德国一半以上学生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工匠精神代表了对精工细作的信仰、对技艺的不断改良和创新、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是提高企业诚信形象、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16]形成机制上,德国工匠精神形成于中世纪行会的发展、技能的传承、质量意识的提高,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德国政府相当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在多个维度上予以保障。在政策上引进专业型人才、制度上采用双层领导制度监事会和理事会机制、教育上推行职业教育与学徒制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17]

在日本,工匠精神是家族企业长寿的基因。在制造业有熟练技能及传统工艺的人多被称为工匠或匠人,而服务业中有传统技艺及专门知识的人一般被称为职人,比如寿司师傅。日本工匠无论做大小事,均一丝不苟又富有创新精神、工作执着又持之以恒、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加上日本企业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使得家族企业长久不衰。而日本“市场导向型”的职业教育制度——企业职业教育以及雇佣制等,也是保障工匠精神传承永续的重要因素。

日本工匠精神主要受儒家文化影响,是“质量至上”的作坊式工匠精神;而德国工匠精神则是日耳曼民族严谨扎实作风的优秀传承。德日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小分工、大协同”。[18]实际上两国都经历了从学习其他国家技术,甚至假冒伪劣的不良历史,到集中于质量和自主创新的过程,最后成为全球信赖的质量标杆。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的中国而言,有必要重塑工匠精神,以实现复兴与提升。德国和日本的社会工匠精神和“工匠”的修养、培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自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培育工匠精神”任务,大量学者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将眼光瞄向了工匠精神,从跨学科探究、追根溯源我国传统、借鉴日德工匠三个方面定义工匠精神。但暂时还未形成学术界一致认同的含义,其中比较具有争议的是,工匠精神是否包含创新性。笔者认为当代之所以迫切需要工匠精神,是制造业升级所需,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也是匠人所必须具备的,以此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此外,部分对传统工匠精神的研究,存在一味宣扬传统工匠精神的优越性或盲目鼓吹吸收借鉴的倾向。传统的工匠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匠标准的精神,而当今我们所传承和发扬的工匠精神是工匠自身体现出来的一种信仰和工作态度,强调的是在工作中恪尽职守、求真务实、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原则。

本文研究认为,若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中国智造”,我们的劳动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以至完美。我国当代工匠精神可定义为当代匠人独有的价值观:技术方面,追求进步的高超技艺;信仰方面,对职业高度认同、全情投入,对工艺的热爱超过对利润的角逐;态度方面,专注、有毅力、严谨,追求精益求精;创新方面,脚步不停、追求创新,实现1到N。在原有传统工艺精髓传承的基础上,不忘初心地进行制造创新与工艺壮大。

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追本溯源,传承中国珍贵的传统工匠精神的精髓;其次以质量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借鉴日本和德国的成功经验,引进“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工匠精神;最后形成尊重工匠的社会风气,将工匠精神覆盖到各行各业,实现每个人本职工作上精益求精。我们需实现工匠精神的当代培育与传承,立足实际,正确传承和发扬大国工匠文化,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向“中国制造2025”和美好生活迈进。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精益求精工匠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90后大工匠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光影视界
工匠赞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