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煊,张玉婷,罗 蓉,李 畅
(韩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闹热”①闹热:潮汕地区俗称“劳热”,是潮州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期间,潮汕地区各个乡村都会举办名为“劳热”的民俗庆典活动,以游神赛会的形式庆祝丰收年,并表达对新年新气象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活动是潮汕地区比较普遍的传统民俗事象,不同地方的“闹热”活动信仰对象和活动形式不尽相同,但普遍有着相同的社会功能,就是“闹热”作为区域民众最大的公共活动之一,对维系该区社会群体内部之间的关系、鼓励人们抑恶扬善、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作为民众共同信仰的“闹热”民俗活动,对促进乡风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民俗学的视角对潮州市潮安区赤水村的传统“闹热”活动进行分析,结合新时期的乡村建设需要,做好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活动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
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赤水村是婆咀岭古驿道旁边的古村落。目前古驿道上遗存大量的古代石刻,2016年甬莞高速公路赤水村路段出土有古文化遗址,村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牌匾,这些无不印证赤水村悠远的历史。自明代万历十四年(1586)江姓先辈江永伍从登荣东坑村迁至此地创村以来,赤水村至今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全村人口约五百三十人,共一百四十户,村民单一姓江。村民多外出做生意或务工,平时留在村里的人口不足全村人口的一半。留在本村的村民以务农为主,种植水稻之余,兼种一些常见水果。因交通不便,村里没有发展家庭作坊式的工业,集体经济较为落后。2018 年赤水村被定为“省级贫困村”,并确定以中山市小榄镇进行产业帮扶和与贫困户对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村委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新思路、新路径,大力加强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蜕变。目前全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977万元,在修缮村道、广场、公厕等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建起了村党政服务中心、文化站、图书室、卫生室等公共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赤水村三面环山,村前是一小片农田,环境古朴宁静,错落有致的民居与周围的青山融为一体,清新自然。赤水村民遵循着潮汕地区传统的习俗和礼仪,民风淳朴。岁时节日奉守的民间信仰成了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赤水村众多传统节日活动中,正月初二的“闹热”活动独具特色,成为村民最为尊崇的的传统习俗。
每年正月初二,是赤水村“闹热”的日子,这是赤水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闹热”的准备工作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开始筹备和落实,直至正月初一当天全部布置完成,包括参与人员的邀请或筛选、人员分工、祭品的准备、资金的筹措、节目的安排等等。除夕夜开始,村民便陆续前往庙里烧香,求神保佑。而“闹热”的“营老爷”仪式则从正月初二日上午七时左右(族长一般都会事先择好吉时)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上午“老爷回庙”结束。
“闹热”潮汕俗称“劳热”,重头戏就是“拜老爷”。《潮汕文化源流》称“拜老爷”是由“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1]。“老爷”是对神灵的称谓,潮汕地区涉及的“老爷”名目繁多,除了广为人知的玉皇上帝、城隍等朝廷规定祀典的神明,佛祖公、吕祖等佛道诸神,还有主要的民间英雄人物,如宝珠娘娘、双忠圣王等。《潮汕大文化》称:“潮汕有众多的神明,数不胜数,其中最受人尊敬、奉祀最多的是历代的忠臣和民间济弱扶危的义士,如关圣帝(关云长)、双忠公(张巡、许远)、文国公(文天祥)、韩文公(韩愈)、天后圣母(妈祖、林默娘)以及地方守护神三山国王。”[2]赤水村居民祭祀的“老爷”,就是“三山国王①叶春生、施爱东主编的《广东民俗大典》记载:“三山国王,又称霖田祖庙,来源于揭西河婆盆地周围的三座神山:明山、巾山、独山,它们曾是群巫所从的神山,是巫师们通天的地柱,在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演化为掌管农业天气的风神、雷神、雨神,最后定型为三山国王神。”其中大王是巾山国王,姓连名杰,字清化,圣诞为农历二月二十五日。二王是明山国王,姓赵名轩,字助政,圣诞为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三王是独山国王,姓乔名俊,字惠威,圣诞为农历九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在潮汕人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每年农历二月廿五日“国王生”,民众到当地庙宇隆重祭拜。春节游神时,三山国王也是被扛上街游庆者之一。潮汕各地民众以往还视其为“地头爷”,新生儿女或亲人病故,都进庙向国王禀报,好比登记或注销户口。”中的大国王。
赤水村三山国王庙座落于赤水村东门坑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庚午年(1810),1985 年十一月十七日重建,建筑风格简朴端庄,庙里供奉着大王爷公、夫人、舍人爷、慈悲娘娘和土地爷公。
通常情况下三山国王庙中供奉的是三位国王,而赤水村的三山国王庙却只供奉着一位国王及其夫人的神像。溯其原由,原潮州市潮安区赤水乡分为两个自然村,一个是由江姓单姓组成的赤水村,另一个是由曾、张、廖三姓组成的上赤村。本文所指的“赤水村”即是旧时“赤水乡”的范围,而民俗活动则涉及以上两个自然村,“江”“廖”“曾”“张”四个姓氏。1985年以前,即赤水村三山国王庙重建之前,三山国王庙为上赤村和赤水村四姓村民所共有,故四姓村民每年一次的“拜老爷”都齐聚老爷宫(即三山国王庙),轮流迎请老爷到本村祠堂坐位。赤水江厝和桐树下廖厝的“闹热”在农历正月初二,曾厝在农历正月初三,张厝在农历正月初四。
“请老爷”到各村祠堂坐位接受祭拜的程序安排本应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迎请老爷的游行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标旗一直是“合乡平安”。然而有一年,村里负责此事的主事人到潮绣厂重新订制一面标旗时,将“合乡平安”绣成了“合境平安”。所谓“合乡”,是指原赤水乡全乡范围,包含四姓。而“合境”则指“营老爷”队伍走过的地方、所绕过路线的范围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正是这一字之差,导致了赤水四个姓氏共有的老爷宫的分离重建。①调研资料,口述人:江镜民,参考赤水村民江丁集所撰写的美篇推文《记录赤水·赤水三山国王庙》
桐树下(廖厝)、曾厝、张厝各姓自行在村内另选址启建老爷宫。由于桐树下廖厝跟赤水江厝同是在农历正月初二“闹热”,考虑到冲突的问题,桐树下廖厝就另请了“感天大帝②潮汕地区供奉的感天大帝指的是伯益,俗称伯爷,伯公,伯爷公,老伯公,感天大帝庙遍布潮汕大地,伯爷信仰十分兴盛。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史记·秦本纪》记载是五帝中颛顼的后代,嬴姓的始祖。在潮汕传说中,伯益主持开山辟路时,制服了“山中王”老虎,让这兽王乖乖听话,便产生了“伯公无点头,老虎唔敢食人”这句俗话。故民众把他称为“感天大帝”。因伯公是老虎的“克星”,所以潮汕古代民众为防虎害,确保人畜平安,常在山下筑“伯益公庙”,庙内主奉伯益神像,其造型是白须、持剑、骑虎的雄姿。伯公庙还由华侨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作为本村的“老爷”,而曾厝和长美张厝两村“闹热”时间相隔一天,彼此并未冲突,便仍以三山国王为“老爷”。从村子整体规模考虑,曾厝村规模稍大于长美村。故此,曾厝村从原本的三山国王庙中请出二国王至本村新建的老爷宫,长美村则请出三国王,而规模最大的赤水村江厝,则以大国王作为本村的“老爷”。因此,赤水村的三山国王庙只供奉着一尊王公与夫人,有别于其他地方老爷宫中供奉的三尊国王。
因人员及经济能力等因素,原赤水乡四姓自然村“闹热”中有“营老爷”活动的只有江姓。正月初二“闹热”的“营老爷”是整个赤水村的共同信仰,几乎整个赤水村人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尤其是青壮年,即使是在外工作也会按期赶回。村民的亲戚朋友则成为这种大型集体活动的配角或观众。整个“闹热”活动历时漫长,活动从准备、举行到最后结束的统筹规划主要由村老人组负责,其成员一般是村中有威望的长者自发构成。村老人组分工明确,在宣传发动、确定游神时间与路线、协调人员、筹备经费、购买物资等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
1.“请老爷”
正月初二大清早,负责请老爷的队伍把三山国王庙中各尊神像请出,用老爷轿抬至早已布置好的公厅之中入座,供众人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拜老爷”
赤水村村民齐聚村中的祠堂,每人手中三炷香,高举至额前,口中呢喃着祷词,三叩首后,将香插入香炉中,回到原地,双掌合十至胸前,再次三叩首,礼毕。“拜老爷”礼毕后,人们还会到公厅中“赌大桔”,即向老爷许愿摔杯,若摔到“胜杯”,可领取一对大桔,明年还愿时则需还公厅两对大桔。赌一对就还两对,赌两对就还四对,这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桔的供奉和赠送的循环。同时,赤水村外嫁的女儿也会到公厅烧香和“题钱③题钱:“题”在潮汕方言中有“捐款”之意,“题钱”即“捐钱”。”,她们坚信赤水村的神明一定会保佑自己及家人如意安康。
3.“起灯”和“吊喜袋”
家中有“添丁④添丁:“丁”在潮汕方言中有“成年男性”的意思,“添丁”一般指孕妇生下男孩。”的村民,需进行“起灯”仪式,即在农历正月初二时,该户人家自费购买煤油灯到老爷宫中添油、悬挂。有新生男孩和娶媳妇的村民则需在初二当天到公厅“吊喜袋”(交纳一个用红纸包裹的袋子)。喜袋包括喜仪和花仪,喜仪是过去一年内生男孩的,花仪是过去一年内结婚的。主事人将其送到老爷宫暂存,直至十五夜,在老爷宫的管事们校对村民存放在老爷宫的具体物品与金钱数额,统计无误后,将其原样归还。
“闹热”理事组负责保管老爷宫中的物品,记录村民的生子日期,以及挂喜袋的时日,这些均是赤水村祖谱基本内容的组成部分。
4.“营老爷”
“营老爷”即是游神,由青壮年抬老爷轿出巡。出游前由村里主持祭祀的长者到老爷庙“卜盃(杯)①“卜盃”是一种迷信的求神方式。在闽南盛行。可以这样解释“卜盃”这两个字的组合:“卜”就是求神指示,“盃”就是神作指示的具体器皿。因为神不能说话,所以神让“盃”来向求答者表达他的意思。民间常用竹片或木片,做成一个三、四寸,半月状的迷信用品:“盃”。每一片“盃”有正、负两面。求神者拿着两片“盃”,负面相对合并,捧于胸前,面对神仙,或跪或站,嘴里念念有词,把要求的事说给神听。然后,把“盃”摔在地上,如“盃”呈一正一负,即神称“是”即圣盃,两面全负即神称“非”,全是正面为“笑盃”,意为神称“不置可否”。如果没有竹木制的“盃”,也有人用两枚硬币代替。”,请示“老爷”当天的出游意愿,在摔得“胜杯”后便开始进行“老爷”出巡。游神队伍最前方是标旗队伍开路,由一二十位姿娘(女生)扛着标旗组成,旗上绣有“合境平安”“吉祥如意”等语,蕴含着赤水人对村子文明、和谐发展的期望,接着是由青壮年组成的抬轿队伍,紧随其后的是赤水村的锣鼓队,雄浑喜庆的锣鼓声告诉周边的四乡六里,这里正进行着延续多年的“闹热”活动。安全起见,游神过程有人专门负责治安,关注鞭炮的燃放等。最后,游行队伍将“老爷”神像送回老爷庙,“营老爷”仪式至此告一段落。
5.“营阿舍”
“阿舍”即是舍人爷,据当地说法,赤水村的“舍人爷”雕塑的形状是独一无二的,红面怒眼,左手捉着一条青蛇,右手拿着一支利剑,主管人丁。午饭后,按照赤水村的习俗,村子各家各户中有新人(刚结婚的)的男丁可以到公厅“营阿舍”,有“营兴”“营生男孩”之意。在“营阿舍”之前,先“卜盃(杯)”,卜到胜杯,年轻的小伙们才可以把“阿舍爷”扛在肩膀上绕着祠堂跑三圈,前面有人敲锣开道,后面有人放鞭炮追赶,据说跑得越快越灵验。“营阿舍”因其充分的娱乐性和挑战性,成了“闹热”的高潮环节。
“闹热”活动与传统的“庙会”相似,其文化核心是民间信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庙会承担的社会职能不同,其社会功能的嬗变过程与社会机构的转型、经济体制的转变,甚至与乡村治理体系的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期以来,政府与乡村建设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政府的单向主动性,不同区域的乡风文明之间的差异与独特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往往导致乡村建设千村一面,没有个性差异。有些时候,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没有落到实处,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没有很好挖掘出各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新时期建设美丽乡村,除了必须做好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其自身特色文化等工作外,还应该探索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管理模式。潮汕地区乡村的传统“闹热”活动是广大农村比较普遍的传统民俗事象,虽然不同地方的“闹热”活动信仰对象和活动形式不尽相同,但他们却普遍有着相同的社会功能,就是“闹热”作为本区域民众最大的公共活动之一,对维系本地区社会群体内部的各种关系、鼓励人们抑恶扬善、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乡村“闹热”活动的举办,各地也都有其约定俗成的章程或规定,体现出村民高度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特点。
上文提及,赤水村原由江、廖、曾、张四个姓氏组成,曾共祀一庙,后因分歧而各自建庙,江厝和廖厝亦在游神时间先后上发生争端,且历史上有灌溉水源之争,并曾立下誓词,两姓互不嫁娶,这种约定一直保留到今天。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老一辈的这项誓词并未影响两姓年青一代的交往,两姓的年轻人对江姓的锣鼓队能否到廖姓的村里巡游进行过商讨,希望借这种民间活动来消除历史留下的间隙。两个姓氏的好友之间,即使各自认为自己的“老爷”更显,但却并未影响彼此的交往和友谊。
传统的游神路线普遍带有“从祖”的思想。所谓从祖思想,即是游神的队伍经过的地域边界,代表着那方土地就归这支游神队伍的村子所有。以前赤水村游神线路对村与村之间的边界线恪守得十分严格,游神过程无论是田间还是山路,都一丝不苟地坚持这种边界。然而,近几年赤水村这种游神线路已明显简化,一方面,现在的年青人体力劳动较少,缺失了过往的那份劲儿,十分吃力于抬着神明在田间小路行走。另一方面,江姓族人认识到过份强调“边界”会对邻村其他姓氏的村民带来心理上的不愉快,从而进一步简化路线。调查发现,江厝的游神队伍经过曾厝、张厝的公厅前的路段,必须停下奏乐,以示对邻村的尊重。曾姓、廖姓的村民对此也表示欢迎,爆竹大桔相迎。旧时是江姓游神队伍到村前宣誓“边界”,现在却理解为为本村的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这一变化的主导者不是村委会的干部,而是老人组。不同姓氏的村民在这变化中都找到合理的解释并欣然接受。旧时不同姓氏之间的矛盾和积怨,都在这庄严而喜庆的游神队伍中得到消解。若干年来,赤水村在游神过程中从未出现过不同姓氏之间的纷争事件,应该得益于“闹热”游神组织者的调和和村民对共同信仰的自觉。
赤水村正月初二“闹热”活动不仅是江姓族亲的信仰盛事,也是邻村各姓之间乐于参与或认同的民俗活动,它在不断的演化和改进过程中,揉合了不同村落、不同姓氏之间的利益,已经成为整个赤水村群众的共同信仰文化,这是“一种与法令法规并行的调节和控制社会的文化事象,其对社会和人生所具有的约束力是法令法规不能替代的”[3],对维系赤水村社会群体内部的各种关系、鼓励人们抑恶扬善、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到:“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的过程。”[4]110不同区域里的民间信仰是基于其文化认同的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乡土性“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是教化性的权利”[4]107。今天,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新一代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也导致青少年对于民间传统文化认识不深,甚至良莠不分,对村落的民间信仰活动敏感性不强,更多的是停留在一种被动式的接受,使得民间信仰活动成为一种教化性的存在。赤水村的“闹热”活动,在每个村民看来是一年之中最大的盛事,无论自己有多忙,离家有多远,一般情况下正月初二这一天都会回到村里来参加活动。在活动的各个环节,无论出钱还是出力,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正是这样一种自觉,才能够让这一民俗活动得以延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赤水村作为一个省级贫困村,但村里的锣鼓队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7年获得潮州市潮安区民间潮乐大赛银奖,并且曾经出访过新加坡等地方。锣鼓队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排练全靠村民自觉。村民自治和管理,在“闹热”这一公共民俗活动中体现得十分充分。
赤水村的“闹热”游神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巡视宗族地域来确认乡土范围,强化宗亲的地域认同,而这样的民俗仪式的社会功能是清晰明确的——通过宗亲成员参加“闹热”游神活动,营造一种宗族内部团结和谐的氛围。据当地村民介绍,游神过程不仅是对宗族地域边界的确认,同时在游神活动时的一系列“配套礼仪”——锣鼓队、舞狮队等仪仗队的规模大小,暗含着后辈对祖先的一种宣告,游神规模愈大,愈是象征着子孙后辈的发展,是“有出息”的,村民认为这会让祖先感受到欣慰,而这一过程同时也让村民感受到从祖先到子孙后代绵延的历史自豪感,强化村民的家国意识,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当然,“闹热”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着村民的好胜欲,形成竞争关系,无形之中带动了村子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借由民间信仰及其配套的活动载体完成对村民的社会价值和意识的教育是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的。
民俗活动中村民对生存空间的认同和家族在资源上的互动,是村落信仰存在的生活基础。赤水村的“闹热”活动犹如一条脐带,连接着赤水村民与村落,而赤水村民的信仰则以“闹热”活动作为显示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村民们的道德情操,并于无形中凝聚村落力量。
民俗活动不仅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他展示的是法理社会与传统农耕社会的结合。“闹热”中的游神活动以民间信仰的方式维护乡村秩序,他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汇聚了乡贤的聪明和智慧,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有其特有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农村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八个方面,即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地域性、内聚性、群众性和实用性”[5],针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多方面特点,民俗活动应秉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在维护农村文化地域性、群众性的同时,以更加“科学、健康、文明”的方式进行完善和提高。赤水村的“闹热”游神活动正是对这一精神的自觉践行。曾经的“贫困村”并没有让赤水村民中断传统的民俗活动,反而朝着淳化乡风的方向不断改良。今天的“精准扶贫”,他们也没有在新的建设过程中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摒弃,基层政府和乡贤组织“老人组”在乡村治理过程各司其职,在“闹热”这一传统节日中,以本村独特的民俗活动,传承着村落的共同信仰,构建和谐乡村社会,让一代又一代的赤水村人更好地传播乡情,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