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版《造林技术规程》解读

2020-01-18 09:19田应秋刘源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技术规程株数整地

田应秋,刘源

(1.湖南省湘潭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湘潭 411206;2.湖南省湘潭市林业局,湘潭 411100;3.湖南省韶山市林业局,湘潭 411300)

2016年版《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16)[1],包括正文16部分,附录3个(2个规范性附录,1个资料性附录),是我国最新造林技术规程,代替了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2],实施3年多来,各地均反映很好。一些主要的国家标准依据新的造林技术规程进行了修改,例如:《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 15163-2018)按照《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16)的规定执行区域划分,分区域评价封育成效[3]。

1 2016年版造林技术规程导读

1.1 术语和定义

(1)造林

新的造林注重造林地生境保护,营造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2)造林方法

造林方法包括播种造林(含撒播、穴播、条播)、植苗造林、分殖造林(插条造林、插干造林、分根造林、分孽造林、地下茎造林)。经济林树种一般采用已审定的良种嫁接苗造林[4]。

(3)伐前人工更新

采伐前,通过人工更新培育森林更新层,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环境,缩短下层林木培育周期。

(4)纯林

新规程将优势树种比例由80%降到65%。经济林以经济效益为主,营造纯林,注意合理配置授粉树种[5]。

(5)混交林

生态林主张多树种混交,形成复合型森林生态系统。

(6)造林模式

造林模式即根据立地条件,确定培育目标,明确林地清理方式、树种结构配置、造林方法及管护方式等,可以图、表的形式表现。

(7)造林密度

规程分区分树种提出了最低造林密度。造林成活率不高的地段,增加初植密度,可确保留存一定量的成活株数。

(8)整地

造林前结合蓄水保墒需要,耕翻土壤和准备栽植穴,清理不利于苗木生长的障碍物。合理的整地使土壤变得疏松,利于苗木根系伸展,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9)树种配置

混交树种所占的比例,应有利于目的树种生长,竞争力强的树种,混交比例不宜过大,以免压制目的树种。混交林的各混交树种,依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3类,按培养目的和林分结构要求选择目的树种和伴生树种。

(10)种植点配置

合理配置种植点,有利于林木的光照、水分、养分的利用,有利于林木的生长。

(11)造林成活率

造林成活率P=成活株数N1/设计株数N2*100%。

(12)造林株数保存率

造林株数保存率指造林小班达到成林年限后保存的苗木株数与设计株数的百分比。

1.2 造林设计

造林设计是造林施工(作业)设计的简称,是在造林调查设计或森林经营规划方案的指导下,按地块(小班)实施的设计工作。造林设计是重要的技术文件,编制、审批造林设计是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和必要程序。造林设计以造林作业设计调查成果为基础,设计单元为小班或地块。各类造林均应进行造林设计,先设计,后施工,按设计施工。

1.3 造林分区

全国共分为3个气候地理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旱区、青藏高寒区。全国共分为9个造林区,即寒温带区、中温带区、暖温带区、亚热带区、热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高寒区。附录中列出了各造林区域范围县名单和自然条件及范围。例如湖南省韶山市属亚热带区。

1.4 造林树种

树种选择遵循定向、稳定、丰产、优质、高效等原则,参考《造林技术规程》附录C。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适合经营目标的树种。用材林提供木材或竹材为主的森林,培育用材林总的目标是速生、丰产和优质,有条件的应优先选用珍贵用材树种;能源林是以生产林木生物质能源原料为主要培育目的的森林,主要有木质能源林、木本油料能源林和淀粉类能源林;特种用途林是以国防、保护环境和开展科学实验等特殊用途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国家鼓励开展乡土树种选育,积极采用已审定的本地良种苗木造林[6]。

1.5 种子和苗木

采用优良种质材料培育的优质壮苗,不宜使用胸径5CM以上的树木。湘潭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为了保证花桥板栗2号苗木纯度,对该良种采穗圃建设技术进行了规范[7],同时对该良种育苗和栽培技术进行了规范,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花桥板栗良种育苗和栽培技术规范上的空白[8]。

1.6 造林密度

影响造林密度的主要因素有树种特性、培育目的、立地条件、经营水平等。慢生树种可以适当密植,速生树种可以适当稀植。依据培育目的,为提高林地生产力,可进行密度控制,根据树种生长期和生产需要,进行疏伐或补植,降低或提高密度。经营水平较高或不需要进行农林间作的可适当密植。

1.7 造林作业

造林方法有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规程》中整地指局部整地,不鼓励全面整地。整地方式包括穴状整地、带状整地、鱼鳞坑整地、沟状整地、集水整地。盐碱地的改良主要方法有物理改良、化学改良、生物改良。石质山地可采用就地集土或客土进行立地改良。对于塌陷地应对边坡进行治理,稳定边坡,确保造林施工安全。流动和半流动沙地可形成活体沙障固沙,或铺黏土和石块压沙等工程防护措施。植苗造林包括穴植法、缝植法、沟植法。穴植法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栽植方法。整个栽植过程先回填表土,再回心土和底土。苗木栽植后要及时浇足压根水。暂不造林的苗木宜采用假植。必要时可采取泥浆蘸根、药剂蘸根、生根处理、蒸腾处理等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

1.8 未成林抚育管护

未成林管护包括综合管护、有害生物防控、自然灾害防控等。间苗应掌握“间弱留壮”、“间密补稀”的原则。及时进行补植补栽,做到应补尽补。造林时应浇透定根水,根据造林立地条件,可配套建设水利设施和灌溉设备。松土应在苗木周围50 cm范围内进行,并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杂灌杂草影响苗木生长发育时,宜进行割灌除草除蔓。作物间作不应影响苗木正常生长。加强防火、防人畜干扰等措施,及时处理抚育采伐剩余物。抚育管护严禁违反安全管理操作规程,发现问题立即整改[9]。

1.9 四旁植树

尽量选择优良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廊道空间景观通过使用树形优美、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可形成有规律的重复带状景观形态,产生较强的封闭性和导向性。树种配置可以为单一型、组合型、立体型。种植点配置要顺势而植,与地形、地貌、建筑等融为一体。栽植后应浇足压根水,必要时可采用木杆等材料固定苗木。

1.10 林冠下造林

林冠下造林包括伐前人工更新和有林地补植。伐前人工更新选择幼龄耐庇荫、有价值的树种。采用穴状整地,保护林地上已有的幼苗、幼树。预留的集材通道宽度不超过5 m,在预留的集材通道内不栽植树木。伐前更新造林宜采用穴状整地,穴的深度、宽度不宜超过50 cm。

1.11 造林地生境保护

禁止改变景观格局的造林活动,在保护生境理念指导下,通过造林措施恢复森林景观和森林生态系统,使森林植被结构更完善、功能更好地发挥。营造林生产活动中禁止使用剧毒农药。

1.12 造林成效评价

造林成效评价包括造林当年的质量评价和造林3至5年后的成效评价(通常为南方3年、北方5年)。改变造林必须成林的理念,引入有效造林概念和标准。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分区考核评价造林成效。充分按照以水定林原则,科学造林,确保造林成效。通常将小班作为成效评价的基本单元,造林实施单位或行政区划单位作为成效评价单位或造林考核单位。

无林地造林质量评价可按作业设计施工率(按作业设计施工面积与作业设计面积的百分比)、造林成活率、混交林的混交比、混交树种个数等指标进行评价。混交造林小班合格标准:任一造林树种株数占总株数比例低于65%(不含);混交树种配置及个数应符合相关要求;同时应满足纯林造林小班合格标准。伐前更新与无林地造林基本相同,其造林质量评价采用无林地质量评价的方法、指标与标准。

有林地补植年度质量评价主要指标是作业设计施工率和补植成活率。补植合格面积、再补植面积和补植失败面积的计算方法,采用了无林地造林标准。四旁植树质量评价只采用一个成活率指标,要求达到90%(含)以上。无林地造林成效评价的评价指标采用乔木林的郁闭度或灌木林的盖度作为小班评价指标和造林面积保存率作为评定单位评价指标。达到以下条件之一的造林小班,为有效造林小班:造林3-5年后,干旱区、半干旱区、高寒区,以及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干热(干旱)河谷等地区小班郁闭度达到0.15(含)以上;极干旱区小班郁闭度0.1(含)以上;其他区域小班郁闭度0.2(含)以上;造林3-5年后,极干旱区小班盖度20%(含)以上,干旱区小班盖度25%(含)以上,其他区域小班盖度达到30%(含)以上。伐前更新成效评价与无林地造林成效评价相同。有林地补植成效评价采用郁闭度作为补植小班评价指标,采用有效补植率作为评定单位评价指标。

林冠下补植3-5年后,郁闭度达到0.6(含)以上的补植小班,为有效补植小班。林冠下补植采用有效补植率(有效补植小班面积之和与当年度有林地补植面积的百分比)进行结果评定。四旁植树采用株数保存率(四旁植树3-5年后,保存株数与当年度植树株数的百分比)进行成效评价。

对于经济林果园,应及时开展经济效益分析,开展典型总结和经验剖析,积极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实用成功模式,造福人类。

1.13 造林档案

各类造林,特别是获得政府扶持的都应分门别类建立造林技术和管理档案,规范档案管理。

2 2016年版造林技术规程主要创新点

2.1 造林分区

首先将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以海拔作为主导因素,以海拔4 000米高原面为标准,位于海拔4 000米及以上高原面以内的所有县(区、市)全部纳入青藏高原高寒区。其次以年干燥度指数为主导指标,将干燥度指数1.5~3.5的区域划分为半干旱区;干燥度指数3.6~20.0的区域划分为干旱区;干燥度指数20.0以上的区域划分为极干旱区。干燥度指数1.5以下的区域,则按照气候带划分为寒温带区、中温带区、暖温带区、亚热带区和热带区5个造林区域。青藏高原高寒区和干旱、半干旱区有重叠的,根据水热条件和影响造林成效的主导因素,统一划入青藏高原高寒区。突出旱区等特定区域造林成效考核评价,旱区要以水定林、分区施策。

2.2 培育技术

大面积的退化林通过人工造林,补植或替换为珍贵、优良树种达到修复的目的。把幼苗期的管护纳入技术体系,提倡防护材料在造林中的使用。如果实施低效林改造,应设立固定样地定期观测,总结成效和经验[10]。

2.3 密度控制

实际作业时需要因地制宜,可以在附录中找到适合该县的造林树种和最低初植密度。最适密度指标只能通过地方标准、分树种标准和分区域标准进行细化[8]。

2.4 突出混交林培育

混交林中单一树种控制比重从80%以下,调降到了65%以下[1-2]。

2.5 成效

按不同阶段不同造林地类型分别确定造林成效考核评价指标与标准。按有效造林标准考核造林成效,为干旱缺水的旱区推广低覆盖度生态治理模式拓展了空间,引导旱区造林向适宜的覆盖度方向科学发展。

3 2016年版造林技术规程应用

3.1 旱区和湿润区造林理念、技术、考评上的区别

旱区造林坚持遵循因地制宜、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湿润地区以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和森林质量为核心,着力培育混交林、复层林、异龄林,有条件的地区应大力培育珍贵树种,改善森林结构,培育优质森林,提供优质的环境空间,保障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2 空间格局方面

在宏观空间格局上,坚持保护优先、严守生态红线,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加强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在微观布局配置上,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以水定林,适度开发,根据水资源的支撑能力合理确定造林规模、林种、树种、密度等。

3.3 具体应用方面

2016年版造林技术规程是指导全国造林的基本遵循,各地应遵照新规程的理念、原则、技术指导,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地区的造林技术细则,科学规范造林绿化工作,优先选择优良乡土树种。

4 总结

2016年版造林技术规程与2006年版造林技术规程相比:2016年版造林技术规程充分利用自然修复能力形成森林,引入了森林培育理念,注重造林地生境保护,营造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引入了造林分区;培育技术方面积极采用林业科技新成果和造林绿化先进技术;提出了不同区域的造林树种和最低初植密度;对混交林提出了新的标准;引入有效造林标准考核造林成效等。新规程有利于提高科技兴林水平,有利于提升造林质量和成效,有利于我国林业生态建设。

造林技术标准化是推广普及高新技术、全面推动国土绿化、提升造林绿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最有效措施,对于着力推进国土绿化、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都具有重大意义。新规程为科学推进造林绿化事业、更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了智慧支持。

猜你喜欢
技术规程株数整地
湖北出台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
子午岭细裂槭天然分布及其重要性研究
流苏树嫁接耐寒桂花技术规程
不同品种苎麻新麻分株力差异比较及其与农艺性状指标的相关性
小议农业机械化整地技术
葡萄优质丰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浅谈农业机械整地技术的优势及实施方法
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简析利用农业机械进行秋整地的技术
我省深松整地将实施精准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