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李
(安徽艺术学院 美术设计系,合肥 232000)
画廊是联系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消费者的纽带,是艺术作品直接的交易媒介。画廊一般来说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画廊要发掘年轻艺术家,对其进行包装和推销,从而提升艺术家艺术品的价值;另一方面画廊要引导艺术接受者开展艺术收藏,保证艺术品保值升值,使投资者能获得一定利益。理想中的画廊除了上面两方面功能外,还具有发现和推动新的艺术流派,引导和影响一些艺术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美术史的发展方向。从这一点来看,安徽现有画廊多为传统画店,其功能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安徽书画艺术品市场还处于萌芽期。以合肥为例,当时专门经营书画艺术品的画廊并不存在,但是有一些古玩商店、工艺品商店会出售一些字画,如1974年国有商店安徽文物总店在三孝口成立,主要经营珠宝玉器、瓷器、笔墨纸砚和一些仿制文物古玩等,也会有少量的书画作品出售。再如1985年在四牌楼成立的安徽省工艺美术服务部,主要经营工艺美术品及美术用品,同时也会有一些绘画作品展示出售。1989年李春明在合肥三孝口成立荣楚斋,以经营字画为主。荣楚斋应该算是安徽最早的画廊,虽然从名字上看依然带有中国传统画店的痕迹,而且经营模式与西方的画廊也并不相同,除了书画也经营部分古玩。
1997年11月,安徽第一代画廊集群在时任合肥市城隍庙管委会主任李国刚的大力支持下,由石黄山、曹向东、凌峰等人在城隍庙成立。这些画廊或画店多经营中国字画和传统古玩,规模普遍偏小,画廊的经营方式多沿袭中国传统书画商店的经营模式,即兼营代销模式,画廊的名称也有着传统特色,如大雅堂、古风堂、荣宝斋、五贤堂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画店的影子。但随着交流的增多,影响的扩大,市场开始火热,以城隍庙为中心的画廊或画店成倍地增长,城隍庙的租金也随着市场水涨船高,到了2007年,城隍庙的租金涨了几十倍,依然一位难求。城隍庙字画古玩市场一度非常火热,每周六自发形成全省的集市,这种集市的交流与辐射,带动合肥及周边城市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如2001年安美艺术城成立,2005年裕丰花市成立古玩城,2008年合肥古玩城成立,2010年琥珀山庄成立古玩城,2013年海上源古玩城成立,等等。
2003年前后,安徽曾出现一批以当代书画为主的画廊,例如:安徽丰泽源画廊、云水间艺术画廊、安徽美术家画廊。以安徽美术家画廊为例,它以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为依托,由合肥美佩尔广告有限公司独家经营。安徽美术家画廊是集收藏、展览、体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画廊,展示的艺术品主要是中国画、版画、书法、油画水粉等,为艺术家们的真迹精品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和交流场所,致力于宣传和推介安徽地域的徽文化,提倡和推动有生命体验的艺术创作,注重具有创造性与时代性的艺术作品。安徽美术家画廊在当时的经营理念是先进的,因而影响也较大。
2005年前后,我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开始急速发展。据雅昌艺术网市场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07- 2010年书画、油画及当代艺术品进入艺术品交易高峰期。受全国艺术品市场大环境的影响,2009年后安徽第二代画廊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据笔者调研统计,安徽现有画廊中85%为2009年后成立的。[1]在艺术品交易顶峰时期,安徽画廊多达几百家,主要集中在艺术氛围较为浓厚的皖北、合肥、黄山等地。画廊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当时安徽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2009年至2014年前后的安徽艺术品市场异常火热,但快速发展的安徽艺术品市场背后也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发展无序、管理宽松、经营混乱等等。2014年,位于合肥东二环曾号称“华东最大古玩市场”海上源古玩城开业一年就倒闭了。今天合肥尚存的10家古玩城尽管有的还在开门迎客,但经营状况不容乐观。2014年后,随着艺术市场热的降温,市场趋于理性。同时受到艺术交易多渠道的挤压,艺术品金融化和国际化的冲击,画廊不能再以传统的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安徽省画廊业面临重新洗牌。裕丰花市画廊集群最多时有50多家画廊,现在只有20多家,且其经营效益只有最红火时的十分之一。综合分析,安徽画廊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画廊定位相对较模糊
安徽传统画廊占到现有画廊的75%,且多依附古玩城存在,大多规模小,店面不大,员工很少超过5人,经营方式沿袭传统画店模式。这些画廊几乎没有全权代理的艺术家,主要是看谁的作品好卖就卖谁的作品,或者看名气,即使有部分代理艺术家也最多不超过10人。[1]由于缺乏历史、缺乏经验,这些画廊属于自发性和试探性的经营,自我定位相对模糊,没有明确的营销策略,只是机械的挂出一批画作,然后坐等买家自动上门。表面上看,这些画廊的生存危机是因为曾经红火的礼品画市场坍塌,但从更深层来看,传统画廊经营70%以上为礼品画是原有市场的不规范与投机的结果。“礼品画的积重难返不是偶然,这仅仅是艺术市场面临良性转型期的必然抉择。说到底,艺术品的价值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艺术本体上来。”[2]
2.画廊运作机制及行业规则不完善
安徽现有画廊还没有走出传统业态,基本上没有形成类似西式画廊的完善运作机制和行业规则,不少画廊经营者把艺术品经营当成纯粹的商业行为,缺乏艺术理念和长远规划。其实,品牌和诚信是画廊持续发展的基础,画廊的运作必须是长期的、远瞻的,画廊的经营必须是合法的、规范的,这都需要有行业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来加强监管,引导画廊业健康发展。正因为看到安徽画廊业目前的运行现状,2014年6月26日,安徽省画廊协会成立,现有70多家画廊加入画廊协会。这也标志着安徽画廊业开始加强行业沟通协调、规范行业经营行为、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形象。[3]画廊协会的主要职能是做好画廊的行业服务,一方面多携手画廊组织活动,增加大众对于画廊的参与与了解。另一方面加强政企沟通,协助国家相关部门完善相应了画廊法律法规及税收政策。[4]但是现在安徽画廊业还有一半以上画廊不了解安徽画廊协会,画廊协会的行规优势又都偏向会员画廊,因而对于安徽整体画廊业的影响还很有限。
3.画廊业专业人才缺乏
安徽省画廊业人才储备不足。画廊、企业及个人经营的艺术机构中的管理人员中大部分对于艺术理论知识匮乏,对专业的艺术经纪、知识产权、文化法规等内容并不熟悉。2017年7月-2018年3月,笔者通过问卷星对安徽省部分画廊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53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安徽画廊从业者来源复杂,其中有80%的画廊老板及员工没有艺术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习经历,有60%的从业人员从未接受过任何相关培训。[1]首先,画廊普遍缺少专业的艺术品策展人,“策展人一般指在艺术展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策展人其实是对当今艺术现状及艺术家个人的思考,试图通过展览的主题、展览的理念,展现出策展人对艺术和文化的观点。”[5]即使是商业的展览也不能脱离学术。安徽现有的策展人多数缺少艺术理论基础,很难准确的将自己的学术理念和作品的文化意识传递给观者。其次,画廊艺术品鉴赏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大众收藏引导不够。收藏缺少专业的艺术品鉴赏指导,作品的交易容易跟风,导致部分作品价格虚高,对于艺术品市场来说,造成了不信任的恶性循环,这也是安徽艺术品市场近两年低迷的因素之一。安徽画廊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有优秀的策展人推出优秀的活动,需要有责任心的鉴赏专家的收藏引导,需要有策划与经营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给予支撑。
4.画廊经营模式创新不足
安徽现有画廊普遍规模较小,创新经营模式明显不足。以合肥为例,聚集于五大古玩城的中小型画廊,多采用传统的店面寄售及定制预售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艺术品交易、社交媒体及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画廊产生强烈冲击。面对艺术品交易多渠道的挤压,安徽画廊业必须创新经营模式,主动寻找新的获利方式。但据2017年7月-2018年3月安徽省画廊问卷调查,我省画廊中参与微拍的有45%,但是参与衍生品开发的只有15%,参与网拍的25%,55%的画廊还没有自己的网站。[1]大部分画廊还是停留在画店的经营模式中。以合肥市城隍庙古玩城为例,成立之初的城隍庙古玩城曾经繁荣过,但是近几年,市场每况愈下,大部分人把生意不好归结于政治因素,认为反腐让市场的产业链断裂。而真正让安徽艺术品市场进入谷底的是缺少创新多样的经营模式。
5.民众的艺术品消费意识不强
近些年,随着安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作为精神文化层面的艺术品消费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安徽大众的艺术品消费意识还不强,这主要是因为刚刚富起来的民众还主要停留在物质占有的刺激上。安徽省目前艺术品市场遇冷,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文化消费市场,也就是说缺少真正的艺术品消费群体。而2004- 2014年安徽艺术品市场一度火热,一方面是部分人投资获利的心态,想低价买高价卖,从中获取高额回报;另一方面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礼品画市场暂时繁荣。这些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观的一种扭曲,不是正常现象,一旦市场崩盘后必将挫败大众对于艺术品市场的信心。据2017年7月-2018年3月安徽省艺术品市场大众问卷调查统计,306人中,有58.5%的人关注过绘画艺术品,这139人中,只有31.65%的人有购买绘画艺术品的意愿,47.39%的人不愿意购买的原因主要是对艺术品不了解,15.17%的人觉得艺术品价格超出了自己的预期。[6]因此,提高大众艺术欣赏水平,提高大众艺术消费意识,是建立真正的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前提。
1.明确目标定位是画廊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画廊的发展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功能地位和目标定位。安徽各地画廊要根据自身特点,明晰目标定位,研究画廊经营模式,研究消费者类型,研究获利方式,这才是画廊业规范发展的前提。这两年安徽画廊业经历了新一轮洗牌,一些新型画廊在安徽艺术品市场开始试水。例如时代艺品, 时代艺品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它以绘画艺术品交易为媒介,带动集团公司中的出版业务、展览策划、拍卖、典当行、美术馆以及相关衍生品开发,业务涉及艺术出版、展览策划、收藏交易、文创开发、实体经营和艺术金融六大板块。时代艺品的整体商业模式框架较好,定位也较明确,因而发展势头很强劲。再如地球旅社、夜山明美术馆等,都以艺术品交易为媒介,开发艺术相关产业及衍生品。这些新型画廊能够根据自身定位主动出击,探寻新的经营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国际化、集团化是画廊业健康发展的趋势
随着艺术品市场国际化发展,国际上一些有实力的文化艺术机构纷纷进驻国内,我国画廊业既面临着严峻考验,又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安徽画廊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整个行业机制、市场体系、经营方式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与北上广等地区有着较大差距。处于探索阶段的安徽画廊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吸纳世界各地的先进经验,扬长避短。同时安徽画廊也可以走出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画廊集团化,是让中小画廊抱团发展,让更多画廊和文化企业合作,形成“行业集团”,吸引更多一线艺术家来合作,提高诚信的同时,使艺术品价格更趋合理。例如大芬村油画,798艺术区等。这也是安徽现有的以古玩城为聚集地的画廊画店需要思考的问题。
3.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是画廊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任何行业,专业的发展是需要有专业人才加入。安徽艺术品市场回归理性后,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经营思路,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单一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能力主动创新经营模式。安徽画廊业发展陷入困境,变得举步维艰。 因而,人才是画廊健康发展的关键。面对安徽艺术品市场人才紧缺的现状,安徽画廊业解决人才缺乏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地方艺术院校合作,通过建立合作项目,共同承办艺术活动,一方面可以对原有员工进行艺术培训,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培养艺术品市场需要的人才做好共同培养服务。例如,安徽艺术学院与安徽画廊、中建智立方艺术空间签订了产学研实训基地合作项目,除了定期举办师生作品展外,还组织学生从展览的策划、布展,展览的宣传与网络推送、展览作品的挑选、装裱到展览的开幕流程设计等进行实地实训。再如,安徽艺术学院与雅德馨香文化艺术品公司、卓克艺术网签订产学研实训基地合作项目,将其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为学校师生在艺术创作、艺术策展、文化产业研究等方面提供指导及实训机会。学生掌握了艺术管理相关知识,培养艺术活动的组织、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也拓宽绘画专业学生的就业面。据统计,2017-2018年,学校60多名绘画专业毕业生中,有8位学生进入艺术机构,从事艺术策展、艺术品销售、艺术品拍卖相关工作。在活动中,高校师生带来的策划创意也开阔了画廊从业者的艺术视野。这是短期解决画廊业人才缺乏的最有利的互惠方式。
4.艺术衍生品开发是画廊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艺术市场,艺术衍生品的授权费占据艺术家创作收入的15%-35%。”[7]衍生品不是原创作品,相对价格低廉,面对的是大众消费者。开发艺术衍生品会促进艺术品从“小众艺术”走向“大众生活”,同时会推动艺术消费的普及。安徽画廊业目前开发的艺术衍生品还很有限,基本上停留在台历、挂历、贺年片等少数消费品上。当然,开发艺术衍生品需要设计师深挖原创作品艺术价值及其文化内涵,注重衍生品的整合与跨界,打破单一的产品模式。
5.艺术品消费意识的培养是画廊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支撑
目前,艺术品市场消费主要分为收藏和投资型消费和大众艺术品消费。收藏和投资型消费要求画廊做好收藏引导以及真伪鉴定和价值评估。大众艺术品消费目前也分为中低端原创艺术品消费和艺术衍生品消费。原创中低端艺术品消费潜在发展空间很大,也是安徽画廊需要培育的潜在市场。据2017年7月-2018年3月安徽省艺术品市场大众问卷调查中,有58. 5%的人关注过绘画艺术品,大家对价格不高的原创作品比较有兴趣,[6]但都止步于对艺术不懂。因而安徽画廊业不仅要提升从业者的艺术素养,做好购买引导,还应积极主动培育艺术教育环境,提升消费的品味和消费习惯。艺术衍生品消费也要提升文化内涵,推动艺术消费的普及。
画廊业是艺术品交易的第一现场,是艺术市场的组成部分。安徽画廊业的健康发展会进一步促进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可以提升安徽文化艺术在国际、国内上的影响力。安徽画廊面临的低迷现状会带来安徽画廊业新的洗牌,同时也会有新的发展机遇。这要求我们必须分析实际问题,立足本土探索符合安徽特色的画廊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