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宁伟,路 斌,王加倍,路丙社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园艺科技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600;2.河北农业大学 园林与旅游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3.南京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表现出个性十足的景观形式,衍生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近年来城市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0.60%,比2018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变着我国乡村的人地关系,乡村景观在这种趋势的冲击下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许多宝贵的乡村文化被逐渐抹去。文化体现着乡村的历史和生命,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当今乡村景观设计的重要议题。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紧邻辽宁,依山傍海,地理位置优越。秦皇岛区域内景观类型十分丰富,以滨海景观为特色,同时兼具山地、平原景观。地理区位及景观的先天优势造就了秦皇岛乡村的多样性,渔村、山村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根据生产生活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如海洋文化、满族文化、长城文化、秧歌文化等,如今城市化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规划,许多宝贵的秦皇岛乡村文化面临着消失殆尽的危险。以地域文化为视角探究秦皇岛乡村景观设计策略,结合现代需求延续并发展乡村传统文化,对秦皇岛乡村建设至关重要。
乡村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乡村景观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2]。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自然风貌各具特色,人类定居生活,就要依托所在的自然资源,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乡村的出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结果。乡村景观在这种融合过程中形成,一方面结合了乡村所在环境,具有自然性,另一方面蕴含了乡村居民的精神信仰,具有人文性。
乡村景观随着乡村的发展不断演变,这种演变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乡村精神内涵的升华与完善,通过地域文化呈现出来。地域文化是体现一定地理区域和空间范围的文化[3],“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4],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体现了其乡村居民的海神信仰;川渝地区高山较多,封闭险峻的环境造就了巴蜀人民“蜀道通天,敢于跨越登攀”的精神[5]。基于地理自然环境及其表现的精神意向,乡村居民衍生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地域文化不断积淀。随着时代更迭,地域文化的形式、内涵虽然在发生变化,但始终是由空间、时间及主体特点共同决定的[6],即乡村环境、历史和居民,因此地域文化具有自身的因果关系,是独特的、多样的,同时也表现出共享的技巧[7]。
乡村发展孕育的地域文化,体现在聚落建筑、田园风光、传统美食等物质层面,也体现在传统技艺、民间传说、民俗节日等精神层面,乡村景观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机融合,升华为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过去的乡村景观稳定而均质[8],然而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乡村稳定状态被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加速了乡村的衰退,乡村景观面貌也在发生巨大改变:景观趋同毫无特色,地域文化遭受冲击。乡村景观是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载体,地域文化又为乡村景观设计提供灵感来源[9],脱离地域文化的、城市化的乡村景观是没有灵魂的,乡村的发展变迁不应以牺牲传统、牺牲“乡愁”为代价。
我国自古就有独特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传统乡村多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山、水、田、园一体的乡村景观,既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也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艺术追求[10]。乡村景观承载了生态、美学、经济、历史等多重价值,“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新时期乡村景观建设的美好愿景,有山、有水、有乡愁,乡村故土才能被更多人记住,地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
乡村山水代表了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其生态意义不言而喻,对乡村山水的保护与尊重是乡村景观设计的前提;乡村田园代表了乡村生活生产方式,从中衍生的历史与文化是应该被追寻并挖掘的,对乡村田园的重构与活化是乡村景观设计的重点。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乡村景观为适应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乡村的山水田园与地域文化不应因这种变化而消失,而是要积极寻求融入,发展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
秦皇岛是我国唯一一座因皇帝帝号而命名的城市,具有独特而多样的地域文化,然而经济快速发展使秦皇岛乡村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秦皇岛五区三县典型乡村景观进行调研,发现景观同质化与地域文化缺失现象明显,秦皇岛大部分的乡村景观处于停滞不前甚至退化的状态,乡村的历史与传统需要被重新审视。
过于物质化的思想正在冲击着乡村的传统生活,也在侵蚀着珍贵的乡村地域文化。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区的界岭口村,北靠长城,南邻省道,区位优势及文化特色明显,虽然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村落中的长城遗址却年久失修。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界岭口村居民对长城遗址并不珍视,甚至有村民认为村旁的长城“没什么好看的”。长城曾是抵御游牧民族侵略的重要屏障,是界岭口村村民农耕生活的保障,如今长城失去了防御功能,其文化意义却没有受到当地居民的重视。乡村居民是乡村景观的创造者、保护者和传承者,文化保护意识与正确价值观的缺乏使地域文化难以通过乡村景观进行传承。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人口聚集的空间载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维功能[11]。聚落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依自然而建,典型的聚落建筑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的产物,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形式多样,体现了乡村居民的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城市化影响下,聚落景观是乡村景观变迁最为严重的部分,随着经济水平和人口数量的提高,原有乡村聚落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乡村聚落空间扩张与传统建筑改造或缺乏专业指导,或缺少资金支持,呈现无序、混乱的状态。秦皇岛市北戴河村围绕“水岸田园·艺术村落”的村庄定位,整合村内资源,打造成为文化产业园区,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新建民居和旧宅改造没有统一的规划,居民与租户“各扫门前雪”,摒弃传承下来的历史经验自行修建、改造房屋,缺乏统一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元素,难免显得杂而无序;山海关区新建村整体迁移营建了“新农村”,其建筑形式与城市建筑并无二致,完全放弃了传统风格,失去了地域特色。
乡村景观审美虽然大都体现在乡村表层空间,但却映射出人地关系本质的取向价值[12]。我国乡村在城市化、全球化的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13],传统景观退化消失,现代材料、西式风格充斥流行,而“美丽中国”“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又促使乡村景观归回传统,重塑地域特色。在此过程中,为迎合政策与政绩需求,表面化的、肤浅的所谓乡村文化景观大行其道,反映出低劣的景观审美水平。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北营子村约有60%的满族居民,民族特色、区位优势明显,乡村景观力求展示民俗风情、打造满族文化特色,但仅仅通过有限的壁画展示满族人文特色,显得十分僵硬,缺乏美感;青龙满族自治县蔡峪村力图通过农旅综合体项目发展生态农业,科技温室、生态餐厅等初具规模,但其乡村景观应用了许多“土味”十足的雕塑小品,设置了“摔碗酒”等与当地文化毫不相关的景观形式,景观审美水平普遍较低。
随着乡村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离开故土进入城市工作生活。有学者对河北省乡村居民的职业结构进行调研,数据显示约67%的农民从事非农业生产职业,33%从事农业生产职业[14],乡村人才的严重流失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乡村人才的外流造成了乡村传统风俗民俗的断层,城市文化逐渐代替了乡村地域文化,乡村居民对故土及景观的认同感、归属感逐渐降低,长此以往,乡村传统技艺将濒临失传,民俗风情被现代生活抛弃,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也会消失殆尽。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通常涵盖多个维度和视角[15]。就地域文化而言,乡村文化及产业的宏观布局十分必要。秦皇岛乡村形态多样,地域文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如长城文化、红酒文化、秧歌文化、海洋文化等,从区域层面对乡村地域文化进行普查与布局,可以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优化空间主题,避免文化景观同质化[16],同时便于结合相关产业,实现乡村景观多方面融合。通过对乡村地域文化的挖掘与规划,带动保护与之相关的自然、人文意向,保存乡村完整机理,在此基础上整合、细化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合理布局资源保护区与产业发展区,结合村域特色文化完善乡村景观网络,联动旅游发展。
建筑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乡村的地域风貌,聚落与建筑的保护更新对于中观层面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意义重大。乡村公共建筑(宗祠、寺庙、戏台等)大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应以保护为主,同时合理开发其周边的聚落发展规模,保留开放空间[17]。乡村住宅建筑的更新则更为灵活,可为建筑赋予现代功能来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但要注意乡村传统风貌的保存和延续,参照当地传统建筑的风格及形式更新民居,挖掘传统工艺、乡土材料开展建筑营造,把控更新后建筑的地域风貌,使建筑景观整体风格与乡村历史、自然环境统一起来,地域文化以聚落建筑为载体呈现,增加乡村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乡村文化元素的激活与利用是微观层面乡村景观与地域文化发展的关键,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乡村的景观小品、土地肌理、乡土植物均可作为景观“硬件”,秦皇岛可利用的乡村文化意象众多,如新建村的樱桃产业、北营子村的长城满族文化、杏树园村的花卉产业、西山场村的葡萄产业等,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之中,在景观表达过程中注重地域文化的现代激活,防止出现审美低劣的“土味”景观。“软件”层面如昌黎地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结合乡村公共空间、相关产业进行融合,作为动态的景观呈现出来,采用“旧瓶新酒”模式[18],使传统节日、工艺与现代技术、生活需求融为一体,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功能,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丰收。
政策与资源的支持是各个层面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保障,乡村景观的提升与乡村的发展需要结合多个部门通力合作。乡村景观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涉及的规划设计内容是不同的,要根据乡村发展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为乡村景观建设出台政策。乡村景观归根结底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政策扶植很大程度是“人”的问题[19],如构建传承人保障机制、为保持传统生产方式的乡村居民提供补贴等。秦皇岛境内有许多涉及旅游管理、风景园林、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如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等,依托本地高校培养专业人才投入到乡村景观建设,校企联合参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项目。结合乡村地域文化特点,加大优惠政策吸引创业青年留在乡村,如北戴河村为艺术创客提供了减租免租政策打造艺术村落,创客和艺术家可以改造村内建筑作为自己的工作室,村内建筑独具特色,充满艺术气息,虽然其乡村景观存在风格杂乱多样等问题,但总体艺术风貌已经形成,是政策与资源支持下较为成功的案例。
文化因地域的不同体现出差异个性,但也根植于华夏文明而产生共性,决定了乡村景观共同的设计愿景[20]。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是地域文化视角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一般思路,在传统地域文化与人文景观不断丧失的今天,以文化为引领,以政策为支撑,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规划设计层面进行把控,才能延续乡村景观秩序,实现乡村景观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