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兵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3)
何干之(1906-1969)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中共党史学家和教育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中国现当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理论影响。而学界系统开展何干之学术思想的研究和探讨,则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并且,从目前所搜集的资料来看,较早的一篇研究文章是何干之夫人刘炼教授在1979年《教学与研究》第6 期上发表的《用笔和舌战斗的一生——怀念何干之同志》。从那时至今,国内学界关于何干之及其学术思想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即不仅有专题类的成果,也有综述类的文章。比如,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耿化敏博士撰写了第一篇综述类的文章《何干之研究述评》,发表于当年的《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 期。而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何干之及其思想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其中,不仅有何干之生平研究的论著,还有一批学术论文,大大丰富了对于何干之学术思想及其贡献的认知,但已有的研究进展及其成果与何干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中国现当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还不太相称。并且,现有的研究成果也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足之处,诸如,还缺乏思想史研究的观照等。因此,为进一步深化何干之学术思想的研究,把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本文在梳理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拟对2008年以来国内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和考察,并对研究现状作简要的学术反思,还就下一步的研究趋向提出建议。
如果就研究的进展来看,到目前,国内学界关于何干之的生平研究成果,已有耿化敏著的《何干之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在这部专著中,耿化敏用了家世和童年、从教育救国转向革命、上海左翼文化战线的健将、为抗战救亡呐喊、延安岁月、从华北联大到华北大学、新中国的红色教授、从“三反”到“胡风事件”、从知识分子的春天到整风反右、动荡岁月、乍暖还寒、山雨欲来、动乱年代十三章的篇幅,对何干之的一生(包括其学术生涯)作了比较详尽的全景式勾勒和叙述。作者的博士生导师杨凤城教授为这部专著撰写了序言指出:“在党史学家群体中,何干之就是一位既不可绕开,又有待加强研究的历史人物。”[1]这既点出了研究何干之学术思想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价值,又凸显出了何干之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贡献。这也许是学界积极关注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动因。
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何干之学术思想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何干之与毛泽东思想研究、何干之与中共党史研究、何干之与新启蒙运动研究、何干之与鲁迅思想研究、何干之著作评析与研究等五个大的方面。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一直受到各方面人士的积极关注和追踪研究。就党内宣传和研究的角度来看,宣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更是党的理论工作者和党的历史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与光荣使命。而何干之在长达40年的学术生涯中,积极宣传和深入阐释毛泽东思想(包括其核心的内容新民主主义理论)也是他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并且,他在这个研究领域里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近十年来,学界关于何干之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评析,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
1.关于何干之与毛泽东思想的整体性研究
关于何干之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整体性评析,康桂英指出,何干之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是深入阐释毛泽东思想的民族性特征;其次,是积极向各界宣传毛泽东思想;再次,是捍卫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2]笔者认为,何干之关于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历程,大致有两个大的阶段;何干之关于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两个方面。而何干之关于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特色主要有三点:第一,注重从历史的过程研究毛泽东思想。第二,结合中共党史来研究毛泽东思想。第三,捍卫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和纯洁性。[3]另外,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主要创立者毛泽东对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党内的重要领导人和理论家也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欧阳奇指出,包括何干之在内的党内理论工作者群体(还包括艾思奇、陈翰笙、吕振羽、周扬)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整体推动作用。[4]
2.关于何干之与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研究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的国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系统地总结许多独创性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而近十年来,研究者关于何干之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进展。如果从整体性研究的角度来看,杨舒眉和崔中华则指出,何干之在20 世纪30年代间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阐述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第二,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第四,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5]而康桂英认为,何干之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贡献,主要包括:第一,何干之第一次提出了“新的民主革命”概念;第二,“新的民主革命”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探索;第三,新民主主义理论则是对“新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吸收。[6]
另外,有关社会性质研究的内容,学术界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康桂英指出,何干之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认识,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论战”对中国革命的政治意义来看,视其为中国革命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和过程;第二,从“论战”自身的性质着眼,视其为探究正确的中国社会性质的前提基础;第三,以“论战”提供的革命理论起点为基础,视其为探究未来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的理论平台。[7]同时,她又认为,何干之参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力证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第二,第一次提出了“新的民主革命”的思想;第三,科学评述了“论战”主要派别的观点。[8]
何干之自1937年到达延安以后,他的学术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关于中共党史(或中国革命史)的研究。所以,党史学界普遍认为何干之是中共党史学科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总体来看,他不仅著书立说,编写有关中共党史(或中国革命史)的教科书;从事中共党史(或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等教学的工作;还不断培养大批的中共党史(或中国革命史)以及毛泽东思想教学与研究的人才,诸如,党史学家胡华就是他的学生。因此,从史学史的角度来说,深化何干之学术思想的研究就是题中应有之义。而近十年来,研究者关于何干之与中共党史研究评析也有新的进展。比如,关于整体性阐述,杨鑫洁认为,何干之对于党史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编纂《中国现代革命史》,确立了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和教学体系;第二,《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开辟了党史学专题研究的新领域;第三,长期从事党史教学工作,为党史学科培养了大批的人才。[9]
另外,研究何干之的学术思想,不能离开对其编撰的中共党史(或中国革命史)的教科书进行评析。梁栋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通过与张闻天著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和胡华著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进行比较,指出:何干之的《中国现代革命史》在中共党史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诸如,不仅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也论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不仅在历史分期上有很大的创新,在编撰体例上也独具匠心。[10]耿化敏认为,何干之著的《中国现代革命史》一书“注重从史实中以简洁的语言展开历史叙述、逻辑分析与理论概括,更系统地确立了中国革命史在主要内容、叙事线索、材料征引与编写体例上的叙事规范”。[11]
一般来说,新启蒙运动,是指在20 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抗战形势而进行的以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为特色的中国思想文化运动,也被看作是五四“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其中,吴志军认为,何干之以《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为基本载体,阐释了他的启蒙理想与文化期待,对“何为启蒙”以及启蒙主体的自我解答;对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激情言说,展示着中国启蒙历史的一个侧面。[12]耿化敏指出,何干之在经济学、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性质、中国启蒙运动史等方面的社会活动与理论建树,集中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学派的特点与风貌,深刻地折射出了左翼知识分子在革命与战争年代的人生道路和政治立场。[13]近来,康桂英指出,何干之的启蒙思想比较注重精英人物的启蒙作用;主张政治运动与思想运动相结合;突出抗战救亡的时代主题。[14]
由于何干之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除了上述所提及的领域外,还涉及到其它的研究内容,形成了专门的思想领域。对此,近年来国内学界也给予了积极关注和高度重视。比如,关于何干之与三民主义研究,康桂英认为,在《三民主义研究》一书中,首先,何干之历史地考察了三民主义的形成过程;其次,何干之着重考察了孙中山的政治思想演变过程;再次,何干之还指出了三民主义具有不断发展的理论特征及其完整性。[15]关于何干之与鲁迅思想的研究,康桂英则指出,在《鲁迅思想研究》一书中,何干之一方面深入宣讲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另一方面,他把研究鲁迅思想与当时的抗战形势紧密结合;再一方面,他又充分明确地指出鲁迅精神的积极作用。[16]
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何干之的著述也进行了研究与评析。康桂英认为,何干之的著述《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著述宗旨方面,它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扣时代脉搏的应时之作;在指导思想方面,它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讨中国革命的作品;在论证角度方面,它是一部以经济角度着眼而进一步论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著述。[17]而关于何干之著的《中国经济读本》的学术成就,康桂英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积极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具体论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三,是增强了“新潮派”论证的力度。[18]关于何干之著的《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康桂英认为,该书指出了中国的“过去”是封建社会;该书力证了中国的“现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该书畅想了中国的“未来”是新的民主革命。[19]关于何干之著的《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康桂英则认为,何干之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史论战进行了总结和批判,其中,既肯定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存在,又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适用性。[20]
通过上文简要的梳理和考察,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国内关于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的进展及其相关成果。不过,从已有的成果来看,学界关于何干之学术思想的研究,主要定位于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党史研究)。如果作学术史的反思,学界关于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的现状,大致有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侧重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间何干之学术思想的探讨和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共思想理论的研究,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研究;对于新中国成立后至何干之去世前20年间的学术活动及其思想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且新中国成立后的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也主要是围绕其《中国现代革命史》等而展开;其二,尽管在内容上大致已覆盖了何干之的全部学术领域,但仍然缺少史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的提炼与归纳,研究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因此,笔者从三个方面就研究趋向作出展望。
关于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无疑是要全面深入地搜集和研究第一手的文献、史料。目前,关于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最基础性的文献、史料主要集中于三部出版物。第一部是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何干之文集》,主要收录了何干之在20 世纪三十年代间的代表性论著。第二部是1993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由何干之夫人刘炼教授搜集和整理的《何干之文集》(三卷)。第三部是200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由刘炼编的《何干之纪念文集(1906-2006)》。另外,还有一本研究何干之思想的史料是刘炼教授的回忆性著述《风雨伴君行》(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因此,系统地分析这些文献、史料是进行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的前提。
就现有的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成果而言,国内学界还缺少对于历史人物“长时段”视角研究的关照和考察,只是就事论事,长期下去,不仅不利于深化历史人物思想的研究,而且,所得出的结论也缺乏深刻性和思想性。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拓展新的研究视角,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其次,关于何干之学术思想的研究,还需要在研究的薄弱之处取得新的突破。同时,还要深入研究何干之的人生经历、求学过程、师承关系、治学经验、学术方法;而关于何干之史著的研究和评析的重点内容,就在于评论其中所蕴涵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还要研究他的学术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等。总的来说,在何干之学术思想的研究评析中,要拓展新的研究视角和领域。
目前,学界关于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不过,就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的内容和特点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运用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因为,党的理论的生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过程,众多的党内理论工作者参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和创新,特别是像何干之这样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家,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即要从多侧面对其实践活动以及学术思想展开研究。运用思想史方法研究何干之的学术思想,首先,就要全面系统地把握何干之的思想体系,将其置于历史发展脉络中考察源流,认识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次,还要把思想家置于历史环境下,考察其思想的哲学基础。思想家生活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其思想和行为无不受到物质利益、价值观念、社会地位等影响;同时,思想家提出的主张无不来自于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体察。比如,有研究者就考察了何干之的唯物史观思想。[21]
综上所述,我们之所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研究成果进行评析,是由于他们对于学术研究及其某个学科的贡献,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深入认识和把握某个学科发展规律的有效路径。因为,有影响的学者在整个研究领域往往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后来的研究者都或多或少受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等的影响。因而,本文梳理和考察近十年来何干之学术思想的研究进展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既然,学术史的研究对象是真正意义的学术化成果,那么一份热忱的学术思想和严肃的史学思想显然是真正的学术研究的灵魂与核心,而任何学术化的党史研究成果和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往往取决或受益于一定的史学理论框架,或者毋宁说,任何党史研究者只有严格遵循史学理论的基本通则和内在规定,才能生产出符合“学术”特质的研究成果。[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