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凤城市中心医院磁共振科 (辽宁 丹东 118100)
内容提要:目的:比较CT、MRI诊断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价值。方法:对149例疑似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行CT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效能。结果:经关节镜或手术证实,149例患者中138例为膝关节隐性骨折,11例为非膝关节骨折。CT检出105例为膝关节隐性骨折,检出26例伴有半月板损伤,33例伴有关节腔积液,17例伴有韧带损伤。MRI检出134例为膝关节隐性骨折,检出42例伴有半月板损伤,37例伴有关节腔积液,19例伴有韧带损伤。CT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灵敏度为85.1%,特异性为74.9%,阳性预测值为85.9%,阴性预测值为53.8%;MRI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灵敏度为96.4%,特异性为91.6%,阳性预测值为97.0%,阴性预测值为89.5%。MRI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CT(P<0.05)。结论:MRI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较CT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膝部骨端关节面下常会发生微骨折或骨挫伤,即所谓的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在初诊时拍摄的X射线往往提示为阴性,但骨折确实存在,只是不能被X射线检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接受CT或MRI作进一步的诊断。选择更可靠的检查方法有利于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本研究比较了CT与MRI诊断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价值,报道如下。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149例疑似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均具有明确的外伤史,膝关节局部疼痛,并伴有跛行等活动受限症状,但入院后初诊拍摄X射线未见明确骨折线,排除病理性骨折患者。其中男91例,女58例,年龄22~69岁,平均(43.03±8.11)岁。
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7d内行CT和MRI检查。仪器为飞利浦Brilliance iCT扫描仪和Siemens AVANTO 1.5T MRI成像仪。CT检查时参数设置:电流110mA,电压120kV,层厚为5mm,重建间距5mm,先行CT薄层扫描,然后将原始数据传送到Vitrea 2工作站进行二维、三维重建,选择骨折显示最清晰的图像进行分析。MRI检查时选择膝关节表面线圈,参数设置:T1WI:TR/TE为500ms/20ms,T2WI:TR/TE为300ms/90ms,STIR为TR/TE为400ms/100ms,扫描层厚4mm,FOV10~16cm。选择矢状面的T1WI、T2WI、冠状位T2WI及STIR进行扫描。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有明显差异。
经关节镜或手术证实,149例患者中138例为膝关节隐性骨折,11例为非膝关节骨折。膝关节隐性骨折中包括胫骨外侧平台83处,股骨外侧髁62处,胫骨内侧平台51处,腓骨小头32处,股骨远端11处,髌骨5处。CT检出105例为膝关节隐性骨折,检出26例伴有半月板损伤,33例伴有关节腔积液,17例伴有韧带损伤。MRI检出134例为膝关节隐性骨折,检出42例伴有半月板损伤,37例伴有关节腔积液,19例伴有韧带损伤。
CT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灵敏度为85.1%,特异性为74.9%,阳性预测值为85.9%,阴性预测值为53.8%;MRI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灵敏度为96.4%,特异性为91.6%,阳性预测值为97.0%,阴性预测值为89.5%。MRI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CT(P<0.05)。
膝关节骨折可由高能力损伤所致,也可由低能量损伤所致,后者常见于伴有骨质疏松的人群。目前关于膝关节骨折的真实流行病学尚缺乏报道,美国有关股骨远端脆性骨折的调查数据显示,女性远高于男性,分别为37/10万、6/10万[1]。芬兰研究明确提出性别与年龄是膝关节骨折的重要影响因素,女性、男性的发生率分别为94/10万、36/10万[2]。而我国的资料显示,胫骨平台骨折在男性中的发生率远高于女性,致伤原因主要是车祸伤、高处坠落伤与矿井砸伤[3,4]。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发布的资料表明,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年龄呈双峰状分布,骨质疏松与高能量交通事故伤是形成这种双峰状分布的主要原因[5]。
X射线不能诊断隐匿性骨折,CT为横断面成像,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无伪影,能够显示骨折断端,对骨细微结构的显示清晰度明显提高。但是对于骨折线不明显的骨折,CT仍存在局限。目前主张的是,对于X射线和CT检查提示阴性但临床症状显著的急慢性外伤患者,应进行MRI检查,因为MRI能实现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成像,对骨小梁、软骨等组织的分辨率佳,即便轻微水肿也可在MRI信号上显示出来,不仅能检出膝关节隐性骨折,还能够检出半月板和韧带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CT检出105例为膝关节隐性骨折,检出26例伴有半月板损伤,33例伴有关节腔积液,17例伴有韧带损伤。而MRI检出134例为膝关节隐性骨折,检出42例伴有半月板损伤,37例伴有关节腔积液,19例伴有韧带损伤。MRI对膝关节隐性骨折和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及关节腔积液的显示率明显较CT提高。
膝关节隐性骨折的MRI表现如下:骨皮质未损伤者主要表现为T1WI低信号,STIR高信号,骨小梁大片网格状、地图样异常信号区。骨皮质损伤者主要表现为骨皮质低信号带中断,骨松质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骨皮质损伤伴相邻关节软骨损伤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软骨缺损,严重时可见关节软骨与骨性关节面游离。部分患者可出现股骨与胫骨对应区域出现相同的骨质损伤,即所谓的“对吻骨折”,呈长T1长T2信号[6]。
分析诊断效能,CT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灵敏度为85.1%,特异性为74.9%,阳性预测值为85.9%,阴性预测值为53.8%;MRI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灵敏度为96.4%,特异性为91.6%,阳性预测值为97.0%,阴性预测值为89.5%。MRI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CT(P<0.05)。
综上所述,MRI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较CT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作为优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