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胃肠外科 (天津 301800)
内容提要: 血管活性药物主要为通过改变患者血管舒缩状态和微循环血管灌注来预防患者休克的药物,其在药物输注过程中对于药物浓度和输注速度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不当将可能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和心律失常等,情况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微量泵对血管活性药物进行输注,其具有输注均匀准确等特点,可以对药物输注速度进行准确控制,从而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但是随着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临床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存在一些危险因素,包括药物因素、微量泵因素、操作因素以及患者因素等多个方面,为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为了保障血管活性药物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近些年很多学者关于微量泵安全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将这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血管活性药物的输注提供借鉴。
血管活性药物对于稳定危重患者的循环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1-3]。为了保障血管活性药物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重点对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危险因素以及安全对策进行分析。
为了保障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安全性,首先应该开展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危险因素分析,然后基于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经过统计梳理,本文总结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药物外渗,采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和重症患者,自我照顾能力较差。微量泵在泵入小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时,难以准确确定是否发生药物外渗[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护人员未加强巡视,导致血管活性药物渗入患者皮下组织,将可能导致局部组织严重缺血或者坏死。二是药物变性,部分血管活性药物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分解,因此在血管活性药物输注时如果输液器和输液瓶避光不严,将可能导致药物变性,影响药物疗效[5]。三是配伍禁忌,不同药物如果采用同一通路进行输注,将可能导致不同药物之间出现配伍禁忌而发生反应,导致管路堵塞等不良现象[6]。比如多巴酚丁胺静脉通路上直接静脉推注呋塞米,由于多巴酚丁胺与呋塞米之间存在配伍禁忌,会导致头皮针软管内出现乳白色混浊。
一是微量泵延迟启动,主要是指微量泵按下启动键之后,药物没有立即泵出,而是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延迟启动[7]。不同的微量泵规格以及输注速度会对延迟启动时间产生影响。二是微量泵阻塞报警延迟,微量泵在血管活性药物输注过程中如果发生管路堵塞并不会第一时间发出报警,而是在堵塞一定时间之后才会发出报警[8]。相关研究表明不同型号、不同材质的微量泵其延迟报警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三是微量泵故障,微量泵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如果不加强保养和维护,容易导致微量泵发生故障,进而难以保障患者安全。
部分操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责任意识薄弱,在微量泵血管活性药物输注过程中给药不规范,容易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比如将血管活性药物与测量中心静脉压置于同一通路中,受到中心静脉压监测管路快速冲洗的影响,管道前段的药液会快速进入患者体内导致患者血压快速发生变化[9]。还有一些操作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微量泵血管活性药物输注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血管活性药物的性质,在患者出现回血时通过快速输入液体进行处理,从而导致短时间内进入患者体内的血管活性药物剂量过多,导致患者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同时在微量泵使用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也可能导致不良事件的产生。
除了上述三种因素外,患者自身病情特征以及机体条件也是导致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危险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通常来说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血管弹性逐渐下降,舒缩功能降低,同时血管压力反射敏感性会显著下降,因此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在微量泵血管活性药物输注过程中容易产生不良反应[10]。
对微量泵的性能进行定期检查,加强对微量泵的保养和维护,确保微量泵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微量泵停用时,应该将数字盘调整到“0”位后再关闭仪器,断开电源。微量泵在存放过程中要做好防尘处理,避免受潮以及暴晒。如果长期不用,应该做好电池检查,防止在紧急情况下微量泵不能启动[11]。
在应用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时操作人员应该对管路的畅通性进行密切观察,防止管路发生受压、打折以及回血等情况,尤其是在患者更换体位后要对管路情况进行认真检查[12]。在输注升压药物过程中,如果患者血压出现不明原因下降,并且在提高药物输注速度后血压依然没有回升,便应该考虑管路发生堵塞[13]。此时不能因为微量泵没有发出报警信号而忽略该问题。
在应用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过程中,操作人员应该对患者的皮肤颜色以及是否发生肿胀现象进行观察。如果出现药液外渗,应该马上停止输注,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并更换穿刺部位[14]。对于药液外渗症状较轻患者采用25%硫酸镁进行湿敷,对于药液外渗症状较重患者应该基于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处理措施。比如对于多巴胺外渗,应该在外渗后1~6h内,将5~10mg酚妥拉明溶入20mL生理盐水中,对肿胀部位进行菱形封闭[15]。如果外渗的血管活性药物为垂体后叶素,则应该采用5mL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以及5mg地塞米松溶入20mL生理盐水中,对患者肿胀外渗部位进行环形封闭。
如果发现管道内出现回血现象,应该基于血管活性药物的具体性质和回血量开展针对性处理。对于硝普钠以及多巴胺等高危药物输注过程中发生回血,为了保障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可以将装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接于针头,然后缓慢推入回血[16]。如果发现血液凝块,应该首先采用1mL注射器将其抽出,然后在保障管道畅通的条件下再进行冲管处理。如果抽吸效果不理想,便需要拔管重新进行置管。在回血量大的情况下还需要更换延长管。
在部分情况下需要更换血管活血药物,在该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泵针方法,因为其直接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特征的稳定性。为了保障患者血流动力学特征的稳定性,在具体更换时建议采用双泵交替更换药液的方法,首先采用新注射器将药液抽取完毕,将注射器与微量泵前管连接,并且排尽空气贴好标识备用;然后采用另一支微量注射泵,与注射器以及患者端的三通相连接;暂停原来微量泵的运转,将原来微量泵的三通关闭;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观察,如果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保持稳定则将原微量泵关闭,完成微量泵的更换。
由以上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危险因素可知,操作因素也是导致出现微量泵输注不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操作人员在各项操作环节均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尽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如在采用微量泵输注不同药理作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时,可以采用不同颜色和不同内容的标签对其进行有效标识,不同的颜色会给操作人员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对人的思维也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通过合理规范的管道标识,可以更好规范操作人员的相关工作流程,提高操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效降低操作失误发生率,保障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安全性。
部分操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专业水平不足也是导致其工作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提高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安全性,科室可以成立药物管理小组,采用组长负责制。该小组的主要任务为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有效风险评估;全面收集已经发生的各种风险事件资料,组织大家进行学习,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同时定期组织大家开展血管活性药物相关理论的学习,包括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流程、血管活性药物的配伍禁忌以及血管活性药物微量泵更换流程等。为了保障学习质量,学习之后必须要跟上考核,基于考核结果应该进行适度的奖惩激励。
在进行交接班时,要对血管活性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浓度等进行再次检查确认;对输注通路是否通畅,接头是否存在松动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是否严格遵循相关用药规范等进行检查确认;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药物外渗情况,确保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一切处于正常安全状态。此外接班者还应该在记录单上明确记录每分钟进入患者体内的血管活性药物浓度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更换情况。
基于以上分析,导致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药物因素、微量泵因素、操作因素和患者因素四个方面。在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过程中为了有效保障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各种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