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诚 副教授(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武汉 43006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本文将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状况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就业吸纳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62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为160613亿元,增长8.1%;第二,商贸流通产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商贸流通业由传统单一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共同发展;第三,商贸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迅速提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商贸流通产业交易方式除了传统的线下交易外还衍生出了线上交易、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交易模式;第四,商贸流通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提升,商贸流通产业基础设施水平也不断完善;第五,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商贸流通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低、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规划不合理、商贸流通产业的生态化与法制化发展不足。
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进行测算,随后研究了商贸流通产业的时空差异性,这能够明晰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状态及空间分布规律,对于推动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贸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分为产出效应、就业效应以及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三种。首先是产出效应。商贸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服务行业,其本质属于第三产业,它所创造的产值计入第三产业增加值,由此可以说明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能够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同时,作为基础性产业,商贸流通产业连接了生产和消费,是实现商品流通的必要环节,商贸流通产业效率的提升有利于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运转速度,从而加速国民经济增长。其次是就业效应。商贸流通产业的就业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商贸流通产业自身具有较强的就业容量。商贸流通产业包含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以及物流等行业,这些行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以吸收大量的社会未就业人口;第二,商贸流通产业对人力资本要求较低,有利于实现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商贸流通产业涵盖的批发、零售等行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弱势群体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第三,商贸流通产业对促进我国整体就业具有间接作用。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商贸流通产业与保险、制造以及信息等行业密切联系,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这些产业发展,从而增加就业。最后是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商贸流通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能够直接促进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其通过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图1 我国整体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商贸流通产业的经济效应进行评价分析。参考已有研究文献,本文使用商贸流通产业产值、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速度作为投入指标,由于公开数据有限,本文仅选取了2010-2017年的我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产出指标基于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的产出效应、就业效应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分别选取商贸流通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商贸流通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和商贸流通产业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衡量。此外,参考以往学者的评价指标,本文将人均GDP以及城镇化率纳入评价体系,因为人均GDP可以考察商贸流通产业的直接经济作用,而城镇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商贸流通产业产值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以及物流等行业的增加值计算得到;商贸流通产业就业人口也采用此方法加总得到。商贸流通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商贸流通产业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占GDP的比重,城镇化率均使用EXECL计算得到。
基于上述选取的衡量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的投入-产出相关指标,本文构建了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评价体系。当前有多种方法可对评价体系进行赋权,其中主成分分析、熵值法、神经网络算法等是主流的方法。其中,主成分分析是一种主观的赋权方法,不同专家学者的意见不同会导致结果出现较大差异。而神经网络算法在大批量数据评价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本文的数据来自我国30个省市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因此不符合神经网络算法要求。由此,本文使用熵值法作为赋权方法,其步骤如下所示:
第一,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如方程(1)所示:
表1 2010-2017年我国30个省市区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测算结果
其中,j为指标,i为评价单元,m为评价单元个数,因为本文是30个省市2010-2017年的数据,故m=240。
第二,计算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如方程(2)所示:
Bij为各指标的变异系数。
第三,计算指标权重,如方程(3)所示:
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结果。根据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简单的数学加权可以得到每个评价单元在每个年份的值,如表1所示。
1.时间差异分析。本文将我国30个省市的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结果取平均数,得到2010-2017年全国整体的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2010-2017年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整体上呈直线上升态势。2010年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为0.3982,并在2011年上升到0.4030。 2012年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有所下降,但2012年以后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呈直线上升趋势。2017年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值达到了0.4585,较2011年上升了0.0603,上升幅度为15.14%,可以说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显著提升。
分省来看,我国30个省市2010-2017年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整体呈上升态势,但是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具体而言,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是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较强的地区,并且这些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呈稳步上升态势,其中广东省的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据全国首位,2017年广东省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达到0.7177,远超其他省市。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的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呈波动上升态势,这些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相对较强。而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水平较低,其增长速度也较为缓慢,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2.空间差异分析。根据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水平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东部省市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水平较高,而新疆、青海等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水平相对较低。此外,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从东中西部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从南北分布来看,我国南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水平明显高于北部地区,北部地区仅北京的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水平较高,而南部地区的广东、江苏以及浙江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水平较高;具体分省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水平较高的是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以及北京市,经济效应水平较低的是新疆、青海、宁夏、河南等省市,湖南、湖北、云南、福建以及江西等省市的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第一,要建立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力评价体系,通过此体系可以明确我国整体以及各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进而可制定针对性发展政策;第二,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并要进行区域协作。我国不同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效应水平差异较大,究其原因在于地区间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过大,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协同发展有利于我国整体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第三,优化商贸流通产业结构,明确其在第三产业中的作用。商贸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其发展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政府要转变态度,扶持商贸流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