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茹
【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3--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同时除外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普通人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1),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属“痞证”“痞满”范畴。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大多认为与胃排空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以及胃肠激素与脑-肠轴有关。
临床症状:消化不良特异的症状包括有上腹痛、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气、上腹烧灼感、恶心、呕吐、嗳气等,常以某一种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多与患者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有关。
诊断标准:1、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早饱症状之一或多种,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罗马III标准规定病程超过6个月,近3个月症状持续)2、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3、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分2个临床亚型:1、上腹痛综合征:上腹痛、上腹烧灼感 。2、餐后不适综合征:餐后饱胀和早饱。
西医治疗:改变生活习惯、促胃动力剂、抑酸剂、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以及抗焦虑与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为主要原则,但效果不满意。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属”痞满”,分实痞和虚痞。张介宾《景岳全书.痞满》中明确指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病位在胃,与肝脾等多脏密切相关,病因主要涉及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基本病机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而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为治疗的基本大法。
现代社会,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胃肠疾病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1)饮食摄入过量,尤其晚餐,油脂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2)一些人大量饮酒;(3)现代人脑力劳动者偏多,精神紧张且运动量少;以上原因致损伤胃肠,呆滞脾胃,壅滞气机。《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其次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致情志不遂,使肝的疏泄失常,气郁化火,也损伤脾胃。《证治汇补.痞满》曰“暴怒伤肝,气逆而痞”。临床常见证候分类:
1 肝胃不和
症状:胃脘及两胁胀痛,每因情志不遂发作或加重,心烦易怒,善太息,舌红或淡红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
方剂: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香苏散加减
2 中焦湿热(或中焦痰湿):
症状:胃脘痞满或疼痛,口苦口干,身体困倦,纳呆,舌红苔腻或苔厚
治法:清熱化湿、理气消胀
方剂:二陈汤+平胃散加减
3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胀痛,反酸烧心,口中异味,大便干,舌红苔黄
治法:清肝泄热,理气和胃
方剂: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4 胆热犯胃
症状:口苦,吐酸苦水,呕黄粘涎,胸胁胀满,苔腻
治法: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方剂:蒿芩清胆汤加减
5 上热下寒之脾胃不和
主症: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口干、大便不实、肠鸣、舌淡苔薄黄脉沉细
治法:调和脾胃
方剂:半夏泻心汤加减
6 肝脾不和
主症:两胁疼痛,口干,神疲食少,伴乳房胀痛,舌淡脉弦
治法:调肝理脾
方剂:逍遥散加减;若兼有肾虚:调整为黑逍遥散加减
7 肝胃阴伤
症状:胃脘痞闷胁痛、反酸、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弦细
治法:养阴益胃
方剂: 益胃汤加减
中医临床中实痞”居多,更强调“胃气壅滞”的病机,临床上最常见证型:肝胃不和、中焦痰湿及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常用药:柴胡、枳实、苏梗、陈皮、香附、芍药等;中焦痰湿(或湿热)证常用药物:半夏、茯苓、薏苡仁、苍术、白术、石菖蒲等。临症加减:上腹胀伴纳呆加焦四仙、砂仁;早饱感用柴胡、苏梗:便秘常用牵牛子、瓜蒌,大黄;口苦常用黄芩、黄连;反酸常用贝母、海螵蛸、黄连、吴茱萸,久病有淤加蒲黄、五灵脂;大便稀溏加炒白术;嗳气常用旋复花、代赭石;胃脘痛加延胡索;胃脘胀可联用枳术散(枳实、白术)等。
参考文献
葛均波、徐永健主编.内科[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0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