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古玩市场的古往今来

2020-01-17 06:07梵雁平
北京纪事 2020年1期
关键词:潘家园古玩店琉璃厂

梵雁平

有人说,古玩是老北京文化的缩影,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京城的老顽主们便是老北京文化的见证者,他们精于古玩行当,对京城的古玩圈和淘古玩的规矩了如指掌。他们通常去的地方是琉璃厂、潘家园、报国寺,还有一些如城南旧货市场、大栅栏等这样的地方,顽主们也会偶尔光顾。

离我家最近的是报国寺古玩市场,市场位于城南广安大街的报国寺内,主要是平民化的交流交易活动。这里周四、周六、周日人多,平时相对冷清。卖古玩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条件好一点的支个桌子铺上布,放上卖的东西。条件差一些的,在路两边地面上打地铺,把东西摆上。有的人卖几十件东西,有的人只卖10件左右。这个市场所卖藏品琳琅满目、五花八门。

找寻报国寺古玩市场很容易,到了胡同口便能看到报国寺的牌楼。牌楼内外甚至延伸到街面上的一侧,都有摆地摊卖古玩的人。一大清早起来,这里便熙熙攘攘。曾经多是北京老顽主来这里转悠,看好了东西杀价。后来,喜欢文玩的年轻人多了起来,每到周末也有很多青年人来这里淘东西,使古老的市场呈现出新鲜的风貌。

报国寺正门

通常还有很多京外玩家来这里走走瞧瞧,有穿着西服革履的、有穿着大褂子黑布鞋的,这些人通常敢杀价,但也出手阔绰。有些摊主死不让价,赶上运气好时可以一天赚一大笔。

我对报国寺古玩市场印象最深刻也最喜爱,也许是因为市场与报国寺景区相融合,有着寺院文化底蕴相映衬,有些深沉古旧的味道。如今新兴在楼宇间的各种古玩商品市场,相比报国寺,总是感觉少了些什么,就像再好的电影制作也冲抵不了电影爱好者对古老影像胶片的喜爱。如今再来报国寺,能感受到的只有情怀,古玩市场已搬离旧址不复存在,一切只成追忆。

下面再说说琉璃厂,它位于和平门,全长约800米,是一条闻名中外的传统文化街市。琉璃厂源起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最终成为一个买卖传统文化作品的中心。琉璃厂是老顽主常去的地方,如今中外游客来北京,对文玩字画感兴趣的也都会来琉璃厂或潘家园逛一逛。过去老北京古玩行讲究不同的买卖在不同的地点开铺。像“挂货铺”一类的基本都开在花市一带,店里卖的东西比较杂。专营印章、字画、瓷器的古玩店,大多开在琉璃厂、地安门、东四、西四一带。

对于古玩商而言,琉璃厂是块风水宝地,京城第一家私人古玩店“贤燕堂”便是开在这里。当时的琉璃厂聚集了很多古玩行里的高手,有陶瓷专家徐震伯、玉器珠宝商王春霖,还有玩字画的张有光。那个时候,这些民国遗老遗少被一些古玩店请来帮着“掌眼”。

报国寺和琉璃厂是京城人士熟悉的古玩市场,对于京外人士,潘家园的名号是最响的。市场位于北京东三环,在20世纪初,潘家园还并不存在。当时的古玩交易市场,琉璃厂、大栅栏等地已经是声名在外。过去潘家园古玩市场满是地铺摊位,如今的市场很成熟规范,分为地摊区、古建房区、古典家具区、现代收藏区、石雕石刻区,主要经营各种旧货、工艺品及古玩,这里是品类最多的收藏品市场。

昔日报国寺市场门口因为人多,挤满了摊位

听父亲讲,很多年前,喜欢古玩的人都会一大清早天未亮时来潘家园淘东西。各自都拿着小手电,弯腰俯身,循着摊位挨个筛东西。碰到看上眼的,拿小手电照来照去,看准了谈好价就出手,即便回家细打量时才知打眼了,也不可反悔。那时的潘家园,对于顽主来说,只要辛苦些还是可以淘到货真价实、物有所值的玩意儿。现在是很难再淘到珍品了,好的东西一般都是在行里易手,常人难以亲眼目睹。行里人对于好的东西,都清楚其身世和来龙去脉,包括这物件原来是哪位藏家的藏品等,他们对这些信息都了如指掌。所以,即便有些宝贝,少有商家会在明面上摆着,大多在店里深藏,寻常人通常是看不到也买不到。对于爱淘的玩家来说,乐趣因此也少了许多。

相比当下,还是老北京的古玩店更有味道些,店主注重氛围的营造,服务员会穿着传统马褂或旗袍出来招呼客人。店里会放着古筝演奏的民乐,让人感觉置身其中似乎是穿越时空,进了民国时期的古玩店。店面虽然不大,也会给客人备好茶饮。

老顽主爱聊天,不论是否买到可心的东西,进了哪家店都会和店主聊一会儿,打听些古玩的出处,聊些文玩的乐趣,交流些收藏心得。

虽然老北京的古玩市场多,但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规矩,而且市场之间也形成一个不成文的制度,就是谁也不能卖别的市场的“长手货”,比如在大栅栏买不来古董字画,在琉璃厂买不来珠宝。

除了这些正规的古玩市场,顽主们也常爱去些旧货市场淘东西。旧货市场,顾名思义是卖旧货的地方,这旧货中或许就有些值得收藏的玩意儿。我家不远就有个城南旧货市场,在京城是有些名气的。市场里售卖的东西很齐全,按照老北京人话讲,年轻人想结婚,除了媳妇和房子,其他的都能在这市场买到。而那些来淘宝的人,也大多会不虚此行,满意而归,因为老物件儿在这里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

这里离家近,父亲曾经闲时常爱来此溜达,买些章印和玉石。若是偶然淘得一枚上好的闲章,父亲很高兴,就唠叨着:“南方人爱玩章料,北方人爱玩各种手串。章料在北方因为不受关注,即便是明清时期名人的印章卖得也不贵,遇到喜爱的应该多淘些。章印方寸之间见乾坤,值得多学习探究。”父亲买的印章中刻有闲情寄语、花鸟鱼虫、草木山水,既有名人闲章,也有不知名的印章。这些印章章料既有青田石、寿山石,也有昌化石、巴林石。在这些石料中,我并不感兴趣的是青田石,但父亲却说篆刻家往往更喜爱青田石,因为其硬度适中适合雕刻。普通巴林石刻线条细腻的元朱文比较适合,昌化石因其多夹杂砂钉,篆刻比较难。

書画爱好者还能在琉璃厂与自己的爱好“亲密接触”

自从疏解非首都功能,旧货市场命运多舛。因旧货市场多缺乏规范管理,有些杂乱又有安全隐患,市场被关停。卖主们都各自寻出路,有些人会每日清晨5点至7点钟聚集在莲花河畔兜售玩意儿。上班的人流渐多时,卖主们为了不影响交通也就散了。

曾有人探究为什么老北京的古玩市场一片繁盛的景象,这必然与京城文化和特定的环境背景有关系。尤其是到了20世纪初,随着清朝的败落,宫廷里有很多珍贵的文物流散到民间,繁荣了古玩市场。

邹静之先生曾写讲述古玩故事的《五月槐花香》,他说这是一部自己重新审视北京文化的作品:“古玩是有灵性的物件,好像一个时光隧道,接触古玩行越多,就越觉得应该重新看待老北京遗存的八旗文化。‘平安收古董,乱世藏黄金,玩之中沉着的处事态度、道德底线与文化追随感是很微妙的东西。古玩行完全可以说是老北京文化的缩影。”

今天,倘若在这些古玩市场闲逛游走,在摊位前认真打量佝偻的老者背影、门楣下挂着掐丝珐琅工艺的精致的鹦鹉鸟笼,抑或是泛黄毛边的纸张书籍和瓷器碎片,都会让人感怀难能可寻的老北京记忆。幸运的是,古玩文化在当今得以传承,并依然得到人们的喜爱。

(编辑·郎永)

33217829@qq.com

猜你喜欢
潘家园古玩店琉璃厂
琉璃厂的传说
清代北京艺术品市场的探索与演进
印象·琉璃厂
潘家园街道庆祝“建党97周年”书画作品展开幕
琉璃厂重生记
真假文物
谁的潘家园?
雅贿:贪官另类吸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