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
中国古诗词代表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精华,有着简练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凭借着优美的韵律被传唱至今,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经典的代表和表达形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古典诗词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也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
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古典诗词文化的接受和学习情况不容乐观,使得古典诗词的教学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高职大学生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以应用性的专业课程为主,对大学语文此类公共课接受和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古诗词等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再者古诗词解读单一,内容上难以创新,教师课程设计稍有难度,造成大多数学生对此类课程不感兴趣。这样的教学结果难以达标,学生又何谈提升鉴赏能力,增强人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
本文将从高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并提高学生学生对文言文文本的解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与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春风化雨地传承中华文明,起到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吟诵是一种传统有效的读书方法,是按照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充满感情的去朗读,但在我们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吟诵则时常被忽略。叶圣陶对叶先生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吟诵,是非常推崇的,认为其在某些程度上来说,比起阅读,效果是更显著的,这样可以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诗歌内在的韵味,也更利于诗歌的背诵。近年来各地古诗词吟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学校的古诗词诵读教学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浙江师范大学蔡伟教授组织的古诗词吟唱、山西运城康杰中学柴海军老师组织的河东吟唱、南京莫愁中专程道明老师组织的清吟都独具风格。
相比之下,目前高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吟诵还未得到师生的充分重视。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吟诵,而在教学中,也极少有老师示范吟诵。为了改变这个局面,而且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推广吟诵,有助于减轻学生诵记压力,对于活泼课堂教学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老师重拾吟诵这一古老的读诗方法,或是示范吟诵,或是播放音频视频资料,教学生一些典范的吟诵调,授予古诗词吟诵的技巧,让学生逐渐了解,慢慢熏陶,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上去感受深情,以便与作者产生共鸣,汲取“感发之力量”。然而,古诗词的创作距今历史久远,与学生生活的现实差距很大,再加上诗词语言的抽象性和跳跃性,很容易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陌生感或隔阂感,要准确的把握诗词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通过知人论世,文境互賴,将文本放置于作者创作的特定情境中,去把握古诗词作者的原初情感。只有走近作者,才能真正听到他们的心声,感他们所感,思他们所思。
如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分析上阙写景下阙抒情的过程中,如果不结合苏轼被贬的背景,则很难与文本中下阙对周瑜的描写相结合。学生在分析苏轼的生活状态与周瑜做比较时发现苏轼此时生活的落魄不堪。这时老师再引入材料“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则能让学生理解苏轼那种潇洒、阔达的人生观。
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善于依形解意,寻觅文本中独特的意象、词法、句法、语体等语言构造。使文学文本的“形式”成为教与学的出发点,师生在细读文本形式的基础上,再去阐发作品的主题思想,解读便不会失之于泛化与粗浅。
可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文本细读基本上是缺位的。很多教师本身就缺乏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只是照本宣科地把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上,由于没有自己的理解,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没有激情,最后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自己挖掘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能够找到挖掘文本深层意蕴的切入点,引领学生透过表层文本去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现阶段在高职语文课堂上很少有老师要求学生尝试古典诗词创作,因为同鉴赏相比,创作的要求是更高的。绝大部分的老师或者学生,都认为对于古诗词的写作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只需要鉴赏就已经够了。对于学生来说,能把真情实感的情意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亲身体验这个过程,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古诗词作品中传达出来的力量。因此,即使现在的古诗词写作环境是十分艰难的,但是诗词的创作仍然是要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的。
因此,对于诗歌的鉴赏和写作,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起来。尽管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诗人,但还是应该去尝试。同时在习作分析的时候,也可以让同学们讲解一些自己构思的心路历程,让大家了解诗歌具体的写作过程,进而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此外,还可以编印一些班级诗集刊物,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对比阅读同龄人的优秀诗作后,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及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