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妈祖传说中的民俗观念

2020-01-17 05:58冯昊
知识文库 2020年1期
关键词:神力常青妈祖

冯昊

引言:青岛天后宫的妈祖陈列馆对有关妈祖的传说进行了布展介绍。展览前言将妈祖文化定义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参考《对外交流大百科》、《软科学大辞典》中对“文化形态”的解释说明,“传统文化形态”可以大致定义为:具有世代相传特点的一种整体文化系统,包括一系列物质生产过程及成果、精神生产过程及成果等,具有相对独立性。

妈祖文化“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具体表现即是在变化着的经济、政治环境下,被传承延续了一千五百余年之久。人们将妈祖文化作为一种风俗、习惯或信仰进行传承。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决定对有关妈祖的文献资料做分析研究。本文将以有关妈祖的传说为主要样本,从这个侧面展示中国传说中的一些民俗观念。

1 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是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其主要观点是天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这种思想观念在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中主要用于神化君权,但在中国传说中它也成为了一种民俗观念。主要表现在“天降神力”和“感应上天”两个方面。

1.1 “天降神力”

“天降神力”的含义是上天将神奇的力量赋予选定的人。这种观念通过一定的情节模式在中国传说中得到体现,其情节设计往往是具有超凡能力的传说人物在出生前后有天文异象相伴,以天文奇观的出现说明天降神力于人。

“天降神力”观念在妈祖传说中的具体表现是妈祖(林默)伴随流星红光降生。关于妈祖的生平,各种文献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天宝年间生人,另说她生于宋朝建隆年间。目前史料文献较多并有较高认可度的说法是“宋朝建隆年间说”。青岛天后宫所展示的妈祖生平就是“宋朝建隆年间说”:“‘妈祖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畔贤良港的一户林姓人家。她即要降生的傍晚,邻里乡亲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映得岛屿上的岩石红光四射。她出生后至弥月间均不啼哭,所以父母给她取名为‘林默。林默幼时聪颖异常,表现出通贤神女的精神能力。她熟习水性,精通医道,洞晓天文,善观天气,且有预知休咎之能力……”天空中化为红光的流星在林默出生时将光映照在她的出生地,因此她在日后表现出通贤神女的精神能力被人们认定是理所当然的,反映出“天降神力”观念。

具有与之类似情节的中国传说还有很多。例如黄帝诞生传说,黄帝的母亲附宝在一天晚上受到围绕北斗星的强闪电照射后有了孕,廿四个月后生下了黄帝;曹丕出生传说,曹丕出生时有青色的云气像车盖一样环绕在他头上;刘义隆出生传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出生时有五色云伴随着他。

从人物出生前后出现天文异象来辅助说明他具有超常能力的这种中国传说表层情节模式,可以发现其深层次上蕴含的天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可以干预人事的民俗观念——“天降神力”。

1.2 “感应上天”

“感应上天”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行为与上天沟通,天以一些自然现象的出现表示回应。它在中国传说中的情节表现往往是传说人物通过祷告、祭祀等方式向上天说明愿望,上天以恰当的方式实现了人的诉求。

“感应上天”观念在妈祖传说中的具体表现是妈祖(林默)通过祷告等方式与上天沟通,化解天灾,造福百姓。如“祷雨济民”传说:“相传妈祖二十一岁的时候,莆田地方出现大旱,全县百姓都说非妈祖不能救此灾害。于是,县尹亲往向妈祖求救,妈祖祈雨,并说壬子日申刻就会下大雨。到了那天,上午晴空无云,丝毫没有要下雨的征兆,申刻一到,突然乌云滚滚,大雨滂沱而下,久旱遇甘雨,大地恢复往日生机。”又如“解除水患”传说:“相传妈祖二十六岁时,那年上半年,阴雨连绵,福建与浙江两省倍受水灾之害。当时当地官员上奏朝廷,皇帝下旨就地祈雨,但祈求毫无改观。当地请求妈祖解害,妈祖道:灾害是人积恶所致,既然皇上有意为民解害,我更是应当祈天赦佑。于是焚香祷告,突然天开始起大风,并见云端有虬龙飞逝而去,天空晴朗了。那一年百姓还获得了好收成,人们感激妈祖,省官于是向朝廷为妈祖请功并准得到褒奖。”4这两则传说展示了妈祖向上天祈祷,天应其意降雨或使天气转晴的故事,反映出“感应上天”观念。

具有与此类似情节的中国传说还有商汤祈雨、孝子为还愿而建晋祠对越坊、白族人请愿于三元傩神等。从传说人物通过祷告等方式向天说明愿望,之后上天实现人的愿望这种中国传说的表层情节模式,可以发现其深层次上蕴含的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的民俗观念。

不论是“天降神力”还是“感应上天”,都是天人感应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对妈祖传说文献的分析,我们能发现中国传说中的天人感应民俗观念。

2 “化物为用”

“化物为用”的含义是化用身边的物品来解决遇到的困难,而不是直接运用超自然力化解难题或创造出一个新事物解决困难。这种民俗观念在中国传说中的情节表现模式是故事中的人物运用超自然力,赋予身边某一事物新功能来解决眼前的问题。

体现“化物为用”民俗观念的妈祖传说有“铁马渡江”:“相传有一天,妈祖要渡海,可是没有船只,这时候,妈祖见旁边屋檐前悬有铁马,于是灵机一动,取之挥鞭,铁马奔海对面风驰而去,待人上了对岸,忽然之间,铁马无影无踪,旁边的人无不惊叹‘龙女的神通广大”。“化草救商”:“相传妈祖在世时,湄洲屿西边有个出入湄洲的要冲叫门夹(就是今天的文甲),有一次,一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风袭击触礁,海水涌进船舱,即将沉没,村民见狂风巨浪,不敢前去营救。在这紧急时刻,妈祖信手在脚下找了几根小草,扔进大海,小草变成一排大杉划到并附在即将沉没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沉没,船中人免难”。妈祖要渡海,没有直接飞渡海面或踏海前行,而是赋予屋檐上悬着的铁马踏海前进的能力,自己骑上马渡过海面;妈祖要救助商船,不是运用超自然力平复风浪,而是将脚下的几根小草化作大杉附在即将沉没的商船上,补全漏船协助其浮在海上。

具有与此类似情节的中国传说还有八仙过海,成为仙人的八个道士在过海时没有直接驾云飞过,而是赋予随身携带的手杖、花篮、箫管、拍板、纸驴、玉版、鼓、竹罩等船的功能,渡过大海。又如牛郎织女传说,王母娘娘要阻挡追赶织女的牛郎,用头上戴的金簪凭空划出一道天河,把牛郎织女分隔两岸。

从人物运用超自然力,赋予身边某一事物新功能来解决眼前的问题这种中国传说的表层情节模式,可以发现其深层次上蕴含的“化物为用”民俗观念。

3 “赐物常青”

“赐物常青”的含义是一次改变,能使事物持久具有生命力或优质属性。这种民俗观念在中国传说中的具体情节表现是故事人物运用超自然力,赋予事物新的生命力或优质属性,之后事物会持续保有被赋予的特征。

融入了“赐物常青”民俗观念的妈祖传说有“莱屿长青”:“湄洲岛旁边有一个小屿,传说有一天,妈祖到小岛上游玩时将菜子撒在地上,不久菜子奇迹般成长,花开满地。随后,每年无需耕种,自然生长。当地人视仙花采之。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菜子屿”。妈祖将菜籽洒在小岛的土地上,菜籽年復一年自然生长,拥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具有与此类似情节的中国传说还有女娲造人,女娲用泥土造出的人具有自主的、持久的生存能力;点石成金,被许逊施法变成金子的石头保有了作为金子的性质,能够用于缴足税负。

从人物运用超自然力赋予事物新的生命力或优质属性,事物能持续保有被赋予的特征这种中国传说的表层情节模式,可以发现其深层次上蕴含的“赐物常青”民俗观念。

4 余论

通过对妈祖相关传说文献的分析,能够发现其反映出“天人感应”、“化物为用”、“赐物常青”这三种民俗观念。用反映这些民俗观念的情节内容对其他中国传说故事进行分析,发现这类情节设计方式具有模式化和类型化特点,即“天人感应”、“化物为用”、“赐物常青”这三种民俗观念比较广泛地存在于中国传说中。

在付出时间和精力对有关妈祖的传说文献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深感本次研究还有可完善之处:对“化物为用”、“赐物常青”等民俗观念产生的原因可做进一步探究,还可根据形成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传说考察以上三种民俗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段上的分布情况,从而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出更多中国文化的细部特征。

(作者单位:青岛政协文史馆)

猜你喜欢
神力常青妈祖
离我远点
“卧”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剥白菜
筷子的神力
筷子的神力
纸片的神力
天意
口嚼酒的女性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