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勃
在很多人看来,刘邦当皇帝的水平是有的,但说到行军打仗,就相当平庸。之所以有这个感觉,可能是史书中有几处内容,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
一是刘邦组织了一支诸侯联军,兵力多达56万,偷袭了项羽的都城彭城。结果,项羽突然回师,以3万骑兵把刘邦杀得溃不成军。逃跑时,刘邦怕影响车速,还不停地把亲生儿女往车下推。这一战,成就了项羽战神的地位,而刘邦作为陪衬,显得很不堪。
二是韩信的评价。韩信认为,自己指挥军队,多多益善;刘邦带兵,却不能超过10万人。刘邦说,你这么牛,怎么就被我抓住了呢?韩信回答,因为陛下虽然带兵不行,但指挥将军们,却厉害了。
这段对话很生动。韩信认为刘邦带兵的上限是10万,而10万是个很大的数字,绝大多数战役,都用不到10万大军。
把刘邦说得最惨的,是刘邦最亲密的战友萧何。萧何说,刘邦“百战百败”。萧何说这话的语境是,鸿门宴之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丢到蜀地去。刘邦气得要和项羽开战,萧何劝他,巴蜀汉中虽然糟糕,总比死掉强。刘邦说,哪里就至于死呢?于是萧何说:“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萧何的意思是,在当前形势下和项羽开战,咱们百分之百会失败,而不是说刘邦之前打了很多败仗。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在之前的亡秦战争中,刘邦的战绩很漂亮。
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 0 9年),刘邦在沛县起兵,连连获胜。然后,刘邦投奔了项梁,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刘邦与项羽协同作战。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项梁兵败身死,楚怀王与众将定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约,又安排刘邦率军西进——楚怀王把机会给刘邦,明面上的理由是他“宽大长者”,人品好,实际上也是考虑到刘邦确实很能打。
刘邦的军队曲曲折折向西进发,一边收编各地义军,一边与秦军作战,队伍越来越强大。得到项羽击败章邯主力的消息后,刘邦加速进军,先破武关,又在蓝田击溃秦军最后的守军,陷入绝境的秦王子婴只得投降。
总之,在亡秦战争中,大家一般都关注刘邦的政治智慧,但若把战果拿出来单看,也相当可观。鸿门宴时,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呢?这么一个亡秦的大功臣,说杀就杀,让别的诸侯怎么想?这会让天下人寒心的。
灭掉项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刘邦打匈奴,结果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但面对不断发生的叛乱,刘邦亲自带兵平叛,总能取得胜利,证明自己还是相当了得。
所以,纵观刘邦一生,虽然不如韩信、项羽,但也可以算一代名将,是秦汉之际的前三水平。当然,和评价今天的中国大学一样,前两名是确定的,第三名,可能有三四个。
那为什么读《史记》,给人的印象是刘邦打仗不怎么行呢?因为刘邦的重要战绩,《史记》通常就是“拔之”“破之”,一带而过。相反,刘邦打了败仗有多狼狈,怎样向謀士、说客们问计,最终怎样靠政治手段解决军事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史记》却大加渲染,写得特别详细生动。
那么,《史记》在有意黑刘邦吗?恐怕也不是。因为《汉书》中也没怎么增加这方面的内容。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刘邦的“人设”。在史书中,他被当作一个尽管有缺点、但仍然接近理想的皇帝,而理想的皇帝,是不必有高超的军事才能的。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身为皇帝,两项素质最重要:一个是仁惠爱民,对老百姓要好;一个是善于用人,从善如流。刘邦的这两个优点,不论《史记》还是《汉书》,都是极力表现,至于打仗的本事,就不用多讲了。
被后世当作理想皇帝的人物,军事才能大都是要被淡化的。两《唐书》对唐太宗的“聪明神武”一带而过,强调的还是用人和德政。什么样的统治者,军事才能会被大吹特吹呢?比如曹操。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心里对曹操是不赞赏的,绝口不赞美曹操的品格,只说“惟其明略最优也”。
//摘自《环球人物》2020年第17期,本刊有删节,佟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