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2020-01-17 05:37党福玲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学院

党福玲

(内蒙古大学 创业学院,呼和浩特 010070)

一、 民族地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社会范畴,每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民族作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经济又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民族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着民族的兴衰,而民族经济的发展又与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质量密切相关,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质量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息息相关。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使用非国家财政性资金实施本科教育的高等学校,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必要补充[1]。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政策,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2015年底,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3部门联合出台《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地方部分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3]。2019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因此,独立学院要想持续发展,就应结合区域特色,坚守应用发展之路,以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助推地区经济发展。

二、 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以内蒙古地区独立学院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以下简称为创业学院)为对象展开。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学生卷)的设计主要以了解创业学院学生就业情况和质量为目标,集中于以下3个问题的数据收集:一是毕业生就业难易程度;二是已就业同学的工作质量及满意度;三是对未就业同学的原因的探寻。问卷详情如下:

调查时间:2019年3月—2019年4月;

调查对象:创业学院2015级毕业生;

调查形式:电子问卷,匿名调查;

回收问卷:学生卷213份。

三、 民族地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现状

在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学生卷)的回收统计中发现,填表的同学中仍有65%的人未就业。根据题目跳转方式的设计,针对未就业的同学追问“就业形势压力如何?”,未就业人群中有73.44%的同学感受到“就业压力很大”;“求职过程中,困扰你的因素是什么?”一项答案显示,超70%的学生认为“对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了解不够”和“实践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际不能很好结合”成为自己就业的“拦路虎”。

在已就业的同学中统计得出,“获取工作的渠道”为“参加招聘会或通过自己努力参加各级别政府单位或各企事业单位招考”的同学占55%,其余同学则多为家人朋友介绍或借助各种外力;在“您目前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的调查中显示,仅有25%的同学选择 “完全对口”,近31%的同学选择“完全不对口”;在对“岗位的适应期”调查中发现,选择“一个月以下”的不到20%;在“您在学校里所学知识技能能否满足目前工作需要?”一项调查中显示,选择“不能满足”和“有很大差距”的同学占近50%;在“收入水平” 一项调查中发现,35.56%的同学处于“3 000元以下”,近60%的同学选择“3 000元到5 000元之间”。

集中对所有参与答卷的同学调查“您认为用人单位比较注重毕业生的哪些条件?”一项,“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被凸显了出来,高于“学习成绩”50%之多;在“您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选项中,学生普遍认为,“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欠佳,短时期内不能独立完成工作”是主要问题;此外,“大学生就业定位过于理想,期望值过高”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主观题“对大学生就业的看法和观点”一项中,许多学生提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并强调了开设实验和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笔者于2016—2018年针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社会评价”课题进行研究,课题小组选取2016—2018年录用创业学院毕业生相对集中的60个用人单位作为样本,采用电话回访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独立学院毕业生社会评价满意度调查表

由表1可见,在所有指标中,用人单位对创业学院毕业生能力水平中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满意程度最高,达8.33%;其次为“学习能力”“执行力”以及“组织纪律”方面,不满意占比均为6.67%;对学生“专业知识”“创新力”“实践能力”的不满意程度均为5%。

综合学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反馈,可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多数同学仍处于“未就业”状态;二是学生对企业的需求状况不了解,实践操作能力与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在人才市场不具优势。

四、民族地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专业设置缺乏民族地方特色

研究发现,民族地区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整合度普遍较差,地方特色不明显。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内蒙古自治区自“十二五”以来,经济增长从追求“增长速度”转向“更加多元化发展”的模式。尽管实体经济发展遗留了 “粗放、单一的依托资源”和“污染环境保增长”等问题,但政府在产业布局和调整方面逐渐做到精细化。“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农牧业现代化要加快推进,工业要继续转型升级,服务业比重要继续提升。一产就业比重要持续下降,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五个基地’建设要继续深入……”在“十三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依靠“五个基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因此,“能源工业、化工产业、冶金建材工业、装备制造业、农牧产品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该地区的经济主导产业,“旅游业”成为该地区经济的突出发展方向。

再来看内蒙古自治区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情况。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下设6个二级学院,分别为:艺术学院(绘画、动画、视觉产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语言与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表演);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交通与环境学院(土木工程、环境科学、汽车服务工程);商学院(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电子商务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有7个系,分别为:人文系(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新闻采编与制作);外语系(英语教育、英语翻译、应用英语);工程管理系(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物业管理);艺术设计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财会系(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影视艺术学(摄影、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经济管理系(市场营销、金融学、电子商务、保险学)[4]。

由以上两个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情况可以看出,内蒙古自治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地区的主导产业和突出发展的产业衔接较少,地区资源优势未在专业设置中得以体现,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不明显。

(二)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应用型特点不突出

受到师资力量、学院硬件条件等限制,民族地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往往偏传统,应用型特点不突出。以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培养方案要求准予毕业的总学分(包括各个教学环节)为171学分。8个学期均未安排专业实践;教学实习共24学分,分布于第五学期2学分、第七学期4学分和第八学期18学分。可见,学生专业学习主要集中于课堂。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依旧以“三段式结构”为主,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依旧存在,校内校外实训资源相对短缺,专业学习与实训不能有效结合,实验实践类课程所占课时偏少。因此,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实践能力欠缺。

(三) “双师型”师资保障力量薄弱

“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又要具备相关专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既可为相关专业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又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5]。但是,独立学院的发展仅有十几年的历史,发展过程相对较短,教师资源较少,队伍较年轻,“理论强,实战少”的特点突出,“双师型”教师人数则更少。大多数教师仍然以“教授法”为主要教学手段,“满堂灌”现象普遍存在,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同时,独立学院对教师教学模式的更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指导,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校企合作途径不够深入,校企“两张皮”现象严重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独立学院要想突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桎梏,校企合作是切实可行的途径。然而,在对教学教务人员的访谈中发现,民族地区独立学院校企联合育人还处于浅层次,局限于进企业参观、组织企业招聘会等表面形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独立学院自身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理解、认识也不够深入,缺乏主动性,校企联合育人的广度与深度均有欠缺。合作深度的缺乏以及企业参与积极性的低下已成为独立学院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

五、民族地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提升策略

(一)有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

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应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指导意见和学生特点,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区域特色,坚守应用发展之路,以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确定适宜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该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有丰富的能源储备,日照充分,雨热同期,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首府银川还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宁夏教育相关部门将这些区域优势、地域特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为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以及将煤、石膏等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提供了支持。例如,北方民族大学就在对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紧紧围绕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实现专业改造和升级,培育专业特色和优势,打造出基于新工科理念的“产业学院”和“专业+行业”等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鲜明的专业。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拥有4个区级产教融合专业,6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和4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创建了“校、行、企三方共建创新创业+供应链”学院,实现了人才培养立足于区域特色、致力于区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针对地方特色打造“特色专业群”,与地方主导和突出发展的产业及产业链对接

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征,及时调整办学思路,紧密围绕地区主导产业和突出发展产业及产业链进行相关专业设置,把学院的专业与地方产业、产业链联系起来,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大力提高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6]。独立学院应以“五大基地”深入建设为契机,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专业群积极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强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相容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系统化。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要紧随学院培养目标,将地方人才需求与学院人才培养直接衔接。例如可通过聘请高校学科骨干教师、校外行业专家等方法,落实地区、高校联合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改进针对学术型研究院校传统的重理论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加强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倾向于应用型,以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地区经济发展输送实用型人才。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决定了传统的“理论式”教学不再适合当前对人才培养紧贴应用型这一要求。因此,建立一支不仅能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能指导学生实践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独立学院可通过在校内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实践培训和指导、组织专业技能比赛、完善评估、激励机制,以及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深造等方式,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拓宽成才渠道。此外,独立学院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计划、成系统地加强对中青年聘用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业务能力。

(五)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和应用型学生搭建平台

要想校企深入沟通合作,共同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应将校企合作内容具体化、分层化,详见图1。

由图1可知,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深化独立学院与企业间校企合作的支撑。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对企业采取一定的税费减免以及向学校提供土地支持或专项资金用于校企合作等具体措施,这些切实的利益可以为校企的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前提,企业成为学校的实践基地,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和企业合作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在一定的理论积淀基础上,实践能力得以提高,这将更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和企业合作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重点,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结 语

民族地区独立学院要想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就必须具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例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依据学生的特点及地区的人才需求状况开设具有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的专业,制定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着眼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设计方案,提升师资力量水平,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等。总之,民族地区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及自身优势,找准未来发展方向,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人才培养促进民族地区独立学院的发展,助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学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海盗学院(12)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海盗学院(7)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