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经验的质化研究

2020-01-17 14:41宋兴川王君英李美丽
丽水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神灵经验大学生

宋兴川,王君英,李美丽

(1.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丽水323000;2.济南市图书馆,山东济南250001)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宗教经验?它是有关神灵存在的一个最传统和最令人信服的论据(Michael Argyle,2000)[1]。也就是奥托(Otto,1917)认为的是对神圣者(the Holy)的非理性的感情经验。国内有学者如吕大吉、世谨等认为,宗教经验是对神圣物或力量的感知和体验[2-3]。另外有学者如戴建宁、彭彤等也提出自己类似的看法[4]。本研究认为宗教经验是对生活经历的事件具有超自然观点的解释。有信徒的典型宗教经验,也有非信徒的宗教经验。宗教经验是宗教的核心,也是信奉宗教的重要参数。一个人的宗教经验,也是宗教倾向最好的晴雨表。

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宗教经验(Religion Experience)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的《宗教经验之种种》是对宗教经验明确研究的开始。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关于宗教经验的研究对宗教心理学学科的建立和研究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国外对宗教经验的研究比较纵深,涉及宗教经验的内容范围、种类以及发生的条件和结果如Hay and Heald及Greeley等人的研究。然而,同国内的宗教学、宗教心理学一样,关于宗教经验的研究比较薄弱:一是对宗教经验的界定还不一致[5];二是对宗教经验缺乏理论和实证的研究。这极大影响中国特色宗教心理学的建设。

进入新时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人数在增加[6]。随着外来文化交流的增多,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并向学校渗透,宗教文化也开始在校园传播。这种境况已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有些学校努力通过开设选修课等方式向学生讲授宗教文化知识,廓清宗教及信仰上的迷雾。

然而,大学生主体意识强,他们思想活跃,也喜欢探索,对于单方面讲授的宗教知识并非全盘接受。究其原因,是我们不了解大学生的宗教经验状况,不能从宗教经验的视角解读宗教的形成。毕竟,大学生总是在自己“宗教经验”背景的知识中建构对宗教的认识和情感。所以,了解大学生对宗教经验的认识有助于教育部门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另外,宗教是古老的话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共存,了解人们的宗教心理,有助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关注宗教经验、研究宗教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结合实际,对民众宗教经验能立足于本土文化进行研究,这对于富有特色的中国宗教心理学理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实际访谈入手,通过质化研究,探讨大学生是否有宗教经验,以及大学生宗教经验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采取同伴推动抽样法选取对宗教话题感兴趣,或具有宗教经验的大学生,同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扩大样本的随机性和广泛性。根据资料收集尽可能饱和的原则①在访谈过程中,当达到一定人数时,必然出现资料的重复,这说明访谈资料基本已经达到饱和,可以停止访谈。,最终选取了福建某大学35名大学生,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一览表(n=35)

(二)研究工具

先拟定访谈提纲,然后由访谈者与被访谈者进行交谈。为研究的需要,受访者有一定自由的观点和意见的表达。为保证研究材料的客观与真实,研究者与受访者签署了访谈同意书、录音同意书。访谈地点多由访谈对象选定,依次为实验办公室、图书馆和受访者宿舍。访谈历时37 d,为保证结果的信效度,访谈均由研究者独立完成。每位访谈对象受访时间为45~90 min不等,前后受访1~2次。累计受访谈时间共计1 592 min,人均为45.49 min。采用录音笔记录原始材料,使用Nvivo 8软件处理数据。

(三)资料整理

访谈结束后,对访谈录音进行文字转录。录音文字转录和整理先由研究者操作完成,然后选用Nvivo8软件完成对质性资料的扎根分析。

将由录音文字转录的53页近4万字的文字材料导入Nvivo8,以Nvivo8的自由节点为容器,将初始的想法逐步集中进行开放编码,然后将材料中有用的信息都容纳其中,保证确定的自由节点之间相互独立,不重叠。

五、初步结果

(一)建立理论模型

经过分析,对语义相近的材料进行了归类,建立了18个自由节点,即484个参考点,可以覆盖全部材料的46.41%。具体结果在下面模型的构成中都有呈现。

18个自由节点又可以划分为5个树节点的子节点,然后确定树节点以及子节点的名称。结合分析,5个树节点命名为神灵崇拜体验、祖先灵魂崇拜体验、超验力量、择吉思想、超越的神秘体验。最后建立节点网络的核心概念,模型的构成见图1。

图1 理论模型的构成

(二)模型的构成

1.超越的神秘体验

这个类别包括获得平静超越感(6;1.31%)①前后两个数字分别为:参考点数和覆盖率。下同。、似曾相识感(13;1.52%)、体验物我合一(1;0.42%),这些都是超越的神秘体验。它们是比较温和的宗教体验,宗教信仰者和非宗教信仰者都会有的体验。如,人们在自然景物前、女性分娩时,以及人们在专注的创造活动过程中都有可能触发这样的宗教体验。在访谈中触及某些个案,实录如下:

心情不好,觉得自己不知所措时,我就会将希望寄予其它地方,比如去寺庙拜佛,虽然不知道会不会灵验,但也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吧。

小时候,在家旁边的河里经常和几个小伙伴玩水,有次差点溺水。长大后,在梦里经常会有类似的场景出现,有些河边的景物很相似,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会在河边看见一双凉鞋。梦醒来时,这么相似熟悉的场景和经历感觉挺瘆得慌。有时走在河边,尤其有相似的场景时就会害怕。

跟朋友晚上一起压马路,两个人有时会突然不说话,就这样慢慢地走着,觉得很舒服,感觉整个世界很安详,或许因为是喜欢的人,或许是因心情舒适,顿时觉得整个世界是一个美好的整合。

宗教场所的神秘会让人敬畏,容易让人褪去欲望与焦躁,让人感受安宁平和。物我合一的宗教经验类似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大学生年龄段在20岁左右,距离实现自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他们极少经历这种宗教体验。

2.祖先灵魂崇拜体验

祖先灵魂崇拜的体验涉及意识到鬼魂(灵魂)的存在(25;6.06%)、通过灵媒与鬼魂沟通(5;1.07%)、遇见鬼魂附身(11;4.25%),以及对祖先的敬畏与崇拜(25;5.20%)。这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宗教体验,它弥散在中国民间的迷信、丧葬习俗,以及家族祭祀中,所以,祖先灵魂崇拜体验是大部分人内心都会有的经验。

大学生尤其农村来的大学生经常谈到这样的经历:

爷爷是我很喜欢也很尊敬的老人。自奶奶去世后,他会变得孤独,我在家时会经常陪他去奶奶坟前跟她讲话,他讲得很认真,跟真的似的。后面我问他,他说奶奶的魂灵在,她能听得见,还说经常梦见她,我觉得这是一种情感的慰藉吧。

我奶奶去世之后葬在山上,因为坟地比较远,所以我们一般比较少去看她,基本上等清明去。结果有一天,我妈妈碰见了一个姑姑。姑姑和她说:奶奶托梦给她,说自己觉得在下面有点冷。于是爸爸和姑姑第二天就一起给奶奶烧了些东西给她。托梦算是通灵的一种方式吧。

有一年冬天,我和姐姐骑电瓶车冲到了水沟里,姐姐直接昏过去了。之后,她去医院检查没什么事,但是她一天都在上吐下泻的。老人们就说姐姐是被吓掉魂了,要我妈妈去水沟旁边叫我姐回家。晚上后半夜,我奶奶也在炕上的通风口继续叫魂。第二天我姐确实好了,还忘记了昨天自己发生了什么事。

小时候,每年清明节烧纸钱时,我并不会都用心,但是奶奶生病去世以后,我开始担心真的存在灵魂这些东西了。如果奶奶真的在那里,我又没有给她足够的钱,那怎么办呢?所以现在每次清明节烧纸钱时,我会比以前用心很多,也烧得很多。

自古以来,中国人很重视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更重要的是希望得到祖先庇佑,祈祷先灵保子孙平安富有。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十分重视扫墓,国家也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这种传统文化显然对大学生也产生了影响。

3.超验力量

超验力量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包括信息感应传递(3;0.63%)、意识到存在超验力量(17;3.12%)、存在因果报应(4;0.43%)、意识到命运对自己的控制力(26;3.98%),以及感到可以预测未来(15;3.30%)。在访谈中,也有受访者报告了自己的类似经历:

做梦梦到一个亲戚去世了,过几天国庆放假回家,我表弟的奶奶从阁楼摔下来,果然没了。好神奇。

我觉得亲人之间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心有灵犀,外地上学时会时常想念家人,有时候莫名其妙地就觉得家里人在等我联系,他们又不想打扰我,就会给他们打个电话,他们刚好也在等我的电话。

我总觉得前一天的晚上和第二天早上上学前,如果发生了我不开心的事情,那么今天上学肯定会不顺利的。有时候我非常开心今天顺利地过去了,但是到了晚上爸爸妈妈吵架了,我心情就会特别低落,第二天做什么都很压抑,觉得做什么都不对,甚至还被老师当堂责骂。

缘,有时候真的妙不可言。因为一个很小的原因,我去了某个地方;因为去了这个地方,所以需要在两个地方之间有来回的车程;因为需要来回,在某次回程的路上,认识了一个人;因为这个人,认识了另一个人;因为认识了这个人,有了一次因为躲避熟人一同在街上奔跑的经历,然后这个人和我说,他曾经的梦里有过一模一样的场景,我认为自己没有信仰,但我想这样的事件发生冥冥中注定有一条线牵连。

我对星座这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出门的时候喜欢看自己的运势,看到这天运气好,我就心情美丽,感觉什么事都很顺溜,如果星座书上写今天运势不好,我就会受到影响,倒霉的事情也特别多。

对于接受无神论教育的大学生来说,遭遇生活中的奇怪事件,他们愿意探究,总是要找到一个说法,来抚平内心的困惑。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会选择用某种科学未能证明的超验力量解释。

4.择吉思想

择吉思想是相信魂灵传递、附身的说法,这包括讲究辟邪吉祥物(19;2.69%)、遵从吉利说法(9;0.98%)。大学生从小深受传统的风俗与文化的濡化,民间习俗潜在的鬼魂观已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

我初中和高中时脖子上一直戴着一个玉观音,用红绳串着,每次考试时,如果没有它在,我就会有些担心,感觉她会保佑我。

村里建房子“上梁”的时候,都要选一个好日子。

我妈过本命年,会有意识地在家里布置红色的东西,也会穿红内衣和红袜子,图个吉利,一年顺畅。

父母本命年,会给他们买红色衣服,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祝福。

传统文化讲究吉时吉日,所以新店开业、婚丧嫁娶、祭祀都要择日而行。访谈中,很多大学生也存在不少“图吉利”的想法,认为遵从吉利说法本身没什么坏处,又可能带来吉利,何乐而不为呢?这实际上是潜意识图谶想法的流露。

5.神灵崇拜体验

神灵崇拜是相信神灵的存在并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包括经历神灵保佑显灵(9;4.04%)、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29;3.56%),以及对神灵的依赖感(23;3.21%)。

访谈中,某些大学生报告自己有感受到神灵显灵的案例,他们大都生活在宗教氛围较为浓厚的家庭,与父母的影响密不可分。如下例:

每次清明我去给我爸上坟,都会从坟上带回来一抔土,放在家里的花盆里,每年春节前后,家里的令箭荷花开得特别好,这是我爸的神灵显灵在保佑我家。

在初春时节,山上有很多野菜可以采,其中有一种卷曲的蕨类植物,味道很好。我对这种植物很有好感。清明节去上坟的时候,路过一个坟包,我看见坟包上面长了很多蕨菜,心里觉得很高兴,就想去采摘。结果我妈妈告诉我:不能够踩坟包,更加不能采坟包上面的野菜。这是对先人的不敬,会惹鬼神不高兴。我当时心里懵懵懂懂,但我心里始终相信,对于先人,是要保持敬畏之心的。

在距离我家所在的村子10里左右的公路旁边,有一座庙,庙里供奉着几座神像。每年正月初一,都会有人带上香烛纸钱莲花灯来拜祭神像。我家长辈也会自己动手折金银元宝,用来拜祭。每一次拜祭,他们都会虔诚许下愿望。也许神明不能保佑你事事遂心,但是我相信,你做了神明的虔诚的信徒,神明也会回馈你念力,完成你心中所愿。

有一次逛庙会的时候拜了一次佛,我也是不信佛的人,但当时冥冥之中觉得应该拜佛,就进去拜了,可能也是一种心理安慰,或者是一种对自己的祈祷。

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明确表示是不信神灵的,但是对遭遇的奇怪事件也会用神灵解释,所以人生大事上他们拜拜神灵,只是想多一道自我保护的屏障而已。他们已不去追问是否有神灵的存在,甚至不是真的寄希望于神灵显灵,大部分是把这种拜的行为视作一种心灵的仪式,一种情绪抒发的管道。

六、综合讨论

宗教信仰是比较敏感的话题,人们往往讳莫如深。对无神论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尤为如此。所以,在进行访谈时要有耐心,避免正面提问,要认真倾听、反复追问,才能发现大学生对宗教及宗教经验前后矛盾的答案,然后抽丝剥茧,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宗教经验的资料。这是对宗教经验进行访谈研究最大的收获。

(一)大学生存在宗教经验

由于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大学生总是把内心的宗教体验隐藏起来。综合这次访谈发现,大学生有5种宗教经验,这说明宗教经验每个人都会有,不管是否信仰宗教。宗教经验是人们对超验的一种主观体验,宗教徒最为典型也最多而已。

宗教经验是对神灵存在的经验,这是人们对遭遇种种难以解释事件的一种归因。对自然界中是否存在超自然力,或者神秘的力量这一问题,这是大学生从小都耳濡目染万物有灵的观念的一种反映。民间宗教的信仰和生活习俗,让大学生对神灵是否存在的普遍性都具有将信将疑的心态。虽然大学生不信教,但他们在学习创造的活动中,经常会有一些超然的、难以言说的审美体验,它很容易让求知欲强的大学生描述为神秘的体验,进而归因于类似于神灵以及超自然力。李慧君认为宗教经验与审美体验具有很多共同性[7]。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一样,是完全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同样必须在日常经验、日常意识中断之后才能产生[7]。这种中断实质上就是“宗教的前提”,也就是“意志与能力之间,愿望与获得之间,目的与结果之间,思想与存在之间的对立与矛盾”[8]。中断使这些体验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不一致,才引起大学生产生惊讶、神奇的体验和美感。因此,宗教经验对大学生来说是普遍存在的,可能对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表现得更为明显。林永乐调查指出:艺术专业的学生宗教经验的宗教性归因总分高于其他专业[9]。

(二)大学生宗教经验是温和的

基于审美体验的产生实质,对宗教信仰者来说,只有摆脱了日常生活、意识,进入宗教的祈祷、敬畏和热爱之中,才能产生或获得超凡的神灵存在的神秘体验。在远古时期,人类的宗教情结并没有多大差别。东西方的原始先民,都经历过对种种实物的崇拜和迷信,都有过自己的巫术历史阶段。所以,大学生存在宗教经验,这是不容争议的、我们以往忽视的事实。不过,大学生的宗教体验更多的是审美体验,对此结论还应予以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究。

大学生的宗教经验大都是属于温和类的,与典型的宗教徒有明显的区别。大学生的宗教经验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所以,这些宗教经验大都集中在超越的神秘体验,也就是平静超越感、似曾相识感、体验物我合一。这和典型的宗教经验是不同的,因为典型的宗教经验一般表现为个体人与神沟通的直接关系,包括感受神的临现、恩典、救赎、施与快乐和幸福,从而得到新生等等。典型的宗教经验是和笃信宗教明确联系在一起的,参加仪式活动或者教徒之间的见证,这些是滋养典型宗教经验的肥沃土壤,也会强化他们对宗教信仰的认同。

(三)大学生宗教经验具有祖先崇拜和择吉的文化特色

祖先崇拜体验和择吉思想可能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经验。一切制度性宗教都是个体人宗教的异化,比如禅宗所谓“识心见性”的开悟而成佛,也是在个体人的经验感受中实现的。詹氏也指出:“个人宗教,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证明比神学或教会中心论更根本。教会一经建立,便间接地依存于传统。”[10]个体人宗教是建立在“种种与神直接感通中所发生的巨变”。无论其乐悟而新生,还是苦行而再生,都表现为个体人情感的激烈动荡、昂奋、异常,甚至具有常人不可思议的惊世骇俗特性。从实用主义的观点出发,中国人发现在蒙受祖先恩泽,并按先祖的训诫谋生时就会获得富足与成功,如果遵循传统的吉利或禁忌也会获得保佑与庇护,为此,中国的宗教体验也充满了浓重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在民间,每年的祭祖是乡村宗祠的重大活动,它既是祖先崇拜也是亲戚联络感情的重要活动。

对神灵的存在,人们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的是保佑自己平安。尤其是在遭遇困境时,大学生也会表现出对神灵的依赖,这体现出大学生宗教经验的功利性。宗教的起源是源于人们在无限的世界中获得有限的不足。在生活中,人们总会遇到无法超越的困境,人们就把逾越障碍的力量寄托在神灵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社会更加多元,加之大学生对未来面临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这加剧了大学生寻求神灵力量帮助的动力。所以,大学生对神灵的敬畏与崇拜这类宗教经验经历最多,它包括经历神灵保佑显灵、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神灵的依赖感。

七、结语

宗教经验是个敏感的话题,然而又是洞悉人们宗教认同的重要参数。宗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文化现象,要树立无神论的观念,必须引导人们廓清心目中的宗教经验。大学生是社会中青年的先进群体,他们影响并左右未来社会的主流意识,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宗教心理是非常必要的。宗教心理的核心是宗教经验,所以必须深入探究大学生的宗教经验。同时,大学生的宗教经验也具有本土文化的特点,大学生宗教经验的研究有助于中国宗教心理学的建构。如何验证本研究的成果,以及进行跨文化的比较,这是深化大学生宗教经验未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神灵经验大学生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大学生之歌
神灵迷宫
神灵冰龙呈现物魔双免神迹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