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芳芳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8000)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各大高校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其成为当代农村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 怎样在现代媒体环境下更好的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各大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虽然,近些年来,许多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运用了众多举措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还依旧存在许多问题,无法切实有效的促进广大农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发展。 对此,还需各大高校进一步探究及总结目前农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针对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提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本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某高校大学生中随机选取农村大学生550 人,这些学生的专业主要涉及信息安全、地理信息、广告学、工商管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英语、统计学、数字媒体技术、经济学、教育技术学、工商管理等19 个专业,包含了文科、理科以及工科。问卷收回以后,通过综合分析,将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为474 份。 表1 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分布表。
表1 随机调查对象的统计学变量分布状况
根据对上述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得知,当前农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认知障碍。其一注意力不集中。当学生长时间使用电脑时,经常被突然弹出的聊天与广告页面所吸引,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上网过程中,一般五分钟便会被打断一次,这其中就算不包括外界干扰因素,学生自己也会不自觉的打断自己。 当注意力被打断后,则需要至少十五分钟恢复,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则会引发精神分裂症。 其二,躲避深入思考,思维固化。对于处在网络时代的农村大学生来说,当他们遇到棘手问题时,第一反应是上网搜索解决方式,不可否认的是,搜索引擎的便捷与智能,为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便利条件。 而长时间依赖上网搜索,会导致学生认知愈发碎片化,无法构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会让学生大脑更加习惯接受表面、容易理解的知识,并且逐渐会逃避深入思考。 这样的浅性思维模式会使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会举一反三,更不擅长总结和归纳,进而会致使他们思维能力减弱,引发思维固化。
其次是人际交往障碍。当代农村大学生已经习惯在网络世界中来消遣业余时光,这种休闲放松模式必然会缩减他们日常的人际交往时长,而大脑神经与身体肌肉一样,都需要经常进行锻炼。长时间沉迷网络世界的互动方式,将会导致大脑神经的回缩,进而在现实生活交际中,经常无法集中精神,更无法捕捉到对方的话语及表情的含义,久而久之,便会丧失正常的社交能力。
最后则是人格障碍。 长期对网络过于依赖,会极大程度的转变农村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丢失自我。 在网络世界中,个体过于关注他人对自身的评价,从而为了与他人变得更加亲近,而逐渐虚拟自我,无法客观欣赏、正视自我,更不能完善自我,逐渐将会造成自身主体感受弱化,变成陌生的个体。 其二,双重人格。 当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与在网络世界中的表现出现异同时,将会构成两种人格。
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与他们成长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成长环境对农村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经济、社会文化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网络信息技术就越发先进,广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也就更加丰富,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社会法律规定对农村大学生运用网络的规范,社会文化对他们成长与日常学习的熏陶,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 而对于农村大学的家庭来说,也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及发展。家庭是每个人出生、成长及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 农村大学生的个人情感最主要也是源自家庭,家庭是构成及塑造大学生人格及其心理的主要环境。院校和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对农村大学生家长进行网络使用准则及要求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学生家长对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让各位家长协助院校对学生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确保完善的家庭结构,营造和谐、舒适、欢乐的家庭氛围,让农村大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家长的关心与家庭的温暖,并且,广大家长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运用合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情况,进而推动农村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完善他们的人格。在这其中,院校对农村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引导及树立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主体。因此,院校应主动承担起自身在农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责任,构建科学完善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且协同社会、学生自身以及家庭来进一步优化教育平台,组建专业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拓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努力探索出合理有效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为了能够更加高效的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院校可通过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构建相应的校园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并为其配置先进的硬件设施,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最大限度的为农村大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班级辅导人员应主动承担起对广大农村大学生关心的责任,积极深入学生群体当中,及时掌握他们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了解农村大学生心理现状,竭尽所能的帮助他们,并且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授课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多观察、多重视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授课教师既要为广大学生讲解专业的网络知识,也要在教学中融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而对于院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者来说,也应自觉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与合理的作息时间,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上网习惯。此外,班级中的相关学生干部同样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尽量与同学搞好关系,了解每位学生自身的特点,并要将行为表现异常的学生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进行处理,做好好班级与教师间的纽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建设健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联动平台,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学生出现的具体网络心理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的举措,确保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农村大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年级开始,院校就应开展大学生网络技术运用知识的培训,培养他们正确运用网络,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网络知识,并实施全程网络监管,培养广大学生科学健康的上网行为,使其逐步构成健康的网络心态。而在线下,院校可运用日常课堂教学、心理辅导、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普及网络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与此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培养农村大学生运用网络的自控性及自律性,通过网络教育及线下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懂得怎样分辨不良网络信息,帮助学生了解网络的道德标准与基本原则。还要将共性教育及针对性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将传统强制性灌输与互动沟通的教育模式进行结合,以此来推动农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发展,增强他们的网络心理素质,促进农村大学生网络心理积极发展。现阶段,各大院校湿湿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开展障碍性心理辅导,而对于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以及构成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比较欠缺。 对此,院校应强化农村大学生成长性以及顺应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利用互动沟通的网络平台,师生在平台中踊跃发表个人想法,这样可以让教师更加全面精准的掌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而学生也能不受时空条件限制,自由的利用平台寻求教师的帮助,解决个人网络心理健康问题,让师生真正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问题发生。 此外,全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同时也要重视他们当中存在的某些个性与特殊性的问题。针对共性问题,可组织集体辅助活动,强化对辅导教师与班级颁布的有关网络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进而更好高效的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共性问题。 而对于个性与特殊的问题来说,则需要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家长进行紧密合作,共同研究且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农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通过不同有效模式的充分结合来实施教育, 构成全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动农村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促进农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构建全方位、全员以及全过程参加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其中,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希望能够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贯彻到学生日常学习网络的各个环节中。全方位指的是利用社会、学生成绩、家庭及学生自身全方位的紧密协作,来共同推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到整个社会对网络运用的准则与要求,小到学生个人的努力与自控,这些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院校应从校园网络建设、师资分配、落实路径以及服务内容与形式等不同方面,全方位的对农村大学生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来保障学生心理及生理的健康,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利用自助、 互相帮助与他人帮助的心理来健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同时还可运用学生宿舍、班级、院系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信息混合防备模式,将网络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全方位、综合性、立体化的农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加强农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院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广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分析当前农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 进而结合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与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的有效的结合,构建科学完善的网络互动平台,健全网络心理健康全程教育模式,切实有效的解决广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 真正提高农村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确保他们健康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