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俊华
(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流程管理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源于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combination,BPR),又叫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管理学家Michael Hammer首次提出[1],病案流程管理是对病案流通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质量控制以不断调高病案管理质量。片区化流程模式能够将整个病案流通环节连通起来,对于病案的流程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在病案管理实践中,从2017年起我科在原有小组制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尝试使用片区化流程模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及员工的满意度都得以提高。
1.1 调查对象 2016年科室小组制管理模式(即病案回收整理组、病案编码组、病案统计组、病案查询利用组)作为对照组,2017年实施片的区化流程模式(即将全院所有病区根据病种、病区楼层分布与病案人员日常工作内容相结合,分为16个片区,每个片区设立一个责任人)作为观察组,从两种模式运行下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员工满意度三个维度来进行客观评价。
1.2 调查工具 通过对两种工作模式下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员工满意度三个维度进行客观评价,以月完成工作量以及质量完成情况进行随机抽查。
1.3 统计方法 对月完成工作量进行分别汇总,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技术资料采取频数和频数百分比表示。
实施片区化管理模式后,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均有明显提升,见表1、表2,员工对工作量、工作流程和工作合理性不满意现象为0,见表3。
表1 小组制工作模式与片区化管理模式工作效率对比
表2 小组制工作模式与片区化管理模式工作质量对比
表3 小组制工作模式与片区化管理模式员工满意度对比
3.1 片区化病案管理流程模式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原有的小组制工作模式工作反复单一,小组之间的衔接和有效交流的达成影响组员之间的工作效率,工作量分布不均匀客观存在,工作人员积极性降低。片区化管理模式下根据工作量及病案日常工作进行责任片区的划分,形成片区责任人,责任人负责病案从签收、整理、编码录入、上架的整个过程,工作连续紧凑,上一环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自身下一环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工作人员无法懈怠,完成质量优良。
3.2 片区化流程模式促进了与临床科室的合作 片区化流程模式的实施,再次塑造了科室人员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明确无法推卸,和临床科室容易建立较为默契的工作环境,科主任认可,从而临床配合程度高,病历催缴和整改通知等临床各科室遵从性较高;片区责任人由于负责的片区专科单一,病案首页上关于主要诊断与主要手术的选择更为熟练和准确,信息录入完整,科室业务及管理工作质态高效优质。
3.3 片区化管理模式的管理质量控制 片区分配初始体现以“专科集中、楼层集中”为宗旨实施片区划分,但实施之初也存在工作量无法考量,片区划分缺乏基线调查等现状,实施中,科室每周一召开周例会,总结上周工作运行质态,倾听员工意见和建议,合理调整片区工作量,不断修正和完善片区化的管理模式。
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病案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社会功能和使用范畴日趋扩大[2-5],片区化流程模式实施近二年来,片区责任人对片区的临床科室依赖性增强,业务上精通于片区专科而忽略其他专科编码知识的掌握,基于以上原因,在充分征求科室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推出科室人员轮转表,鉴于医院一院三址的实际现状,每2人形成一个轮转小组,每3~6个月为一个周期,实现三个院区不同片区的轮转模式,既实现了科室的同质化管理,又提高了病案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轮转方案实施一年多以来,工作质量和科室运行良好。
病案管理是组成医院医疗服务的重要部分[6],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医院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进程[7],病案管理的水平是对公立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充分发挥出病案的作用与功能对推进新医改意义重大[8]。流程管理以构造规范化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9],一个运行高效的管理模式势必会提高病案科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首页信息采集录入的正确率,片区化流程模式可以在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前提下,提高质量,缩短消耗,但在实施中需要不断修正完善,取得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