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2020-01-17 08:51李栗莹
黑龙江科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技术化二氧化碳经济

李栗莹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084)

低碳经济是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一种新兴节能方式,对容易造成污染的其他经济领域确定生产排放二氧化碳的标准,应用技术化手段,将其转化为有用的新能源。在城市化逐步推进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大,造成城市热岛效应,气候逐渐变暖。如果继续任由这种态势发展,将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存质量。利用低碳经济手段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抑制温室气体对气候的负面影响。但是需要看到,虽然低碳经济理论已经建立,但如何将形式化的概念转变为有利的实践,需要各部门和相关产业共同协调,不断探索。目前,我国低碳经济管理较为粗放,未应用较为优良的技术方式,资源调配和规划设计较差,阻碍了低碳经济成果的形成和对气候变化趋势的有效控制,所以必须进行研究分析,制定针对性的策略。

1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严重超标,甚至出现了城市酸雨的情况,危害了人们的健康,打破了生产生活的原有规律,需要有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系统,在确保经济发展不受影响的同时,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许多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防控的效果来看,主要是安排各地的化工检测部门对区域内的二氧化碳数量监测并加以控制,尤其是对室内装修、汽车尾气以及工业污水管道等进行集中考察,但收效甚微。原因是我国城市相对密集,工业和建筑建设发展迅速,盲目检测和确定数据,总会存在人力偏差。而且依赖于工作人员小部分的开展防控,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管理局面,导致许多影响二氧化碳数据变化的环节都被忽视[1]。我国处于能源扩张时期,即便是进行二氧化碳控制,在很多依靠能源生产的企业都无法有效实施。因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就需要降低生产能源,但企业必须完成既定的能源计划指标,所以只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低碳经济提出将原始的扩张性产业经济转化为契合生态标准的经济集约方式。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较为有效,但是它只是将原有的以经济为主、生态为辅的观念进行了转变,要相关产业先进行各产业指标所能制造二氧化碳的数值计算,然后在达到标准的情况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具体如何实施,相关环保能源部门并没有给出具体方案,也没有率先扶植一批低碳经济试点企业,导致很多输出二氧化碳的经济产业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依然陷入思维困境。部分企业在统筹分析了目标与生态标准以后,觉得难以实现,呈现出工作的随意性。现阶段,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主要存在几个问题:其一是在管理体系构建中不完善。对于低碳经济开展的保障条例及具体目标条例等制定较少,没有作出统筹兼顾的方案。而对于开展低碳经济的企业,没有设立相应的检查和管理部门,未能实时地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和统计,并监督其作出下一步工作,社会宣传和推广力度仍然较小,并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难以提升人人低碳的素质。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很多人对于这种汽车并没有足够了解,依然倾向于购买奢华高端的汽车,导致新能源汽车市场难以拓展,而其他汽车为了扩大市场经济指标,依然制造排放大量尾气的私家车,导致低碳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效果不理想。其二是对于转化生态能源的技术化应用不足。虽然推出了新能源汽车,但这一技术还不成熟,除了汽车以外,还有很多领域需要良好转化。如果单纯地改变产业经济模式,变成只能关注生态发展,企业将无利可图,低碳指标依然难以落成。最关键的是应优化企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使各环节排放的二氧化碳数值较小。有的企业单纯减少施工环节和降低污染材料使用率,显然无法达成目标。例如:有的企业制造化工食品,烟囱会排放二氧化碳[2]。为了降低二氧化碳量,他们会选择减少某一制造食品的环节,或者把加工食品的锅炉换成较为干净清洁的锅炉。但显然治标不治本,还是需要各环节整体进行技术化应用,将产业经济与生态能源结合,由于技术化应用不够完善,且成本较高,需要专业技术化人才,相关产业并没有设立技术实践场地,难以实现最优效果。其三是缺乏规划设计。在很多区域产业发展中,其内部结构和产业模式不同,发展不均衡,这就导致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不同。必须结合不同低碳经济产业链的企业特点进行不同标准的制定,并展开标准化建设,才能提升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

2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

气候变化为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渐明显,同时生产生活需求在质和量上的要求不断提高,进一步加速了气候变化的趋势。想要缓解气候问题,应科学有效地进行生产过程的清洁和优化。国际和区域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减轻了某些区域的环境负面影响,但是同时可能加剧了另一些区域的环境恶化,所以,要形成二氧化碳的路径一体化控制,从而让整个环境恶化过程转化为生态绿化路径,利用符合成本效益的低碳经济,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抑制环境恶化。具体有以下几个策略:

2.1 构建低碳经济目标体系,统筹兼顾

当前低碳经济难以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企业经济与城市化发展依然以GDP作为唯一评判的指标,低碳经济常与经济数值分割开来,没有作为一个体系进行考量。这就造成很多企业组织者以经济数值替代低碳经济数据,浅显地认为只需要经济增长就能替代低碳经济的效益[3]。对此,必须正确的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制定出较为完善的低碳经济保护条例,对各种造成低碳标准无法达标的经济产业链进行规划,针对各产业设立监管调配部门,实时进行各产业经济发展研讨会,及时报告开展低碳经济的动向,并安排专业人员指导企业各阶段低碳经济的安排工作。在企业内部培训一支具有低碳经济知识且具有低碳经济施工经验的人才,能够根据各区域的特点作出阶段性的安排。当各企业的低碳经济战略有了新变化后,也需要及时报告经济管理部门。

以交通运输为例,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结构的调整及节能减排,就能减少公路运输污染。首先,要制定合理、科学的节能减排方案,在促进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加强环境保护,将低碳环保理念落到实处。其次,相关部门需要主动按照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特点,将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制定好节能减排的最终目标后,细化节能减排的措施。最后,要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在我国的公路运输中,货物运输量占一半以上,整体结构缺乏合理性。因此,可以通过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对现有的公交客运方式进行改变,将其转变成集道路公交、轨道交通以及其他交通形式为一体的客运体系。落实公交优先策略,提高绿化构建程度。当前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实行降低车辆运输空载率等清洁应用政策,这样车辆的燃油消耗明显减少,且公路运输拥挤现象也得到了有效缓解,公路运输污染大大减少。

2.2 加强能源技术的引入,提升效益

只有采用较为清洁和高效的技术化手段,才能更快地控制二氧化碳生产源头。以往的工作需要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动态实时监测,以人力难以达到目标,而且容易出现失误,所以需要匹配自动化技术监控设备,在监测二氧化碳量时,也应使用精确的仪器,从而第一时间匹配清洁技术[4]。需要构建整个技术利用体系,配备专业人员。以公路施工为例,在现代化基本运输设施构建过程中,需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强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公路运输经济建设中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这样公路运输经济的现代化水平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公路运输管理过程中,也要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模式,促进公路运输管理效率的提高。

2.3 合理规划设计,契合特点

必须针对不同产业的规模和排放特点进行规划设计,从而根据不同的经济模式做出不同的方案。有些企业可能排放数量本身不多,且产生二氧化碳的部分较少,就不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化投入,可先使用遏制的方法,重复进行试验。

3 结语

能源节约、温室气体减量排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在达成经济目标的同时,解决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需要建立低碳经济体系,统筹兼顾,协调区域间的协作,提高环境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的总体成本效益,解决积极发展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在体制和标准建立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研发的力度,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对不同的产业规模和类型,要有针对性设计相应的减排标准和减排方法,优化资源调配和规划设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技术化二氧化碳经济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被“技术化”遮蔽的健康之人文性的思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论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
浅谈对中国特色绿色法院的认识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