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存方式与阳光体育运动

2016-05-09 14:08龙家琼
青年文学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技术化阳光体育运动

摘  要:我国一些高校相继取消了长跑运动项目,这愈益凸显了高校学生体质上存在的问题。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新的体育理念继之而起,日渐受到关注。学生体质的普遍下降反映出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即现代生存方式对人的生活的全面渗透。作为对现代生存方式的一种反拨和矫正,阳光体育运动必然会对现代人的身心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现代生存方式的历史惯性使这一新的体育理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广泛落实。为此,要以学校为中心,综合考虑全社会的因素,通观全局,培育各种条件,为阳光体育运动创造条件。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现代生存方式;体质下降;技术化

作者简介:龙家琼(1968-),女,中共台江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3

一、取消长跑项目呼唤阳光体育运动

众所周知,长跑是一项非常简单而有效的体育锻炼项目,历来在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但是近一段时间来,很多高校相继取消了长跑运动项目。这不禁引起很多体育工作者的深思和担忧。究其原因,据多数高校反映,大多是因为学生体质太差,根本无法适应长跑,一些学生长跑下来出现身体不适甚至猝死现象,此类事件时有发生。有评论人士认为,学校取消长跑也并非毫无道理:一是一些学生缺乏锻炼,剧烈运动受伤的概率大大增加;二是如今的学生大多太娇贵,学校担心学生出个三长两短给学校带来麻烦;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学生对长跑运动已经失去兴趣,而之所以失去兴趣的原因,就在于学生体质无法适应长跑。对于一件自己身体无法承受的运动,当然就提不起兴趣。

长跑项目的取消,表明的是当今学生体质状况堪忧的事实。而体质状况不佳的事实,又根源于平时体育锻炼的不足。于是,一种新的体育理念应运而生,这就是阳光体育运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亿万学生体育运动(简称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所谓阳光体育运动,顾名思义,就是体育教学要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阳光体育运动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宣传口号,深入研究体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趣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以体育为手段,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可以想见,阳光体育运动对于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重塑中华民族强健体魄,具有长远而根本的意义。

毫无疑问,阳光体育运动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应对目前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严峻现实。而学生体质的普遍下降,又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普遍缺乏锻炼所致。可是,这种因果推论差不多仅仅是一种同语反复罢了。关键在于,我们必须追问:现今的学生为什么普遍都缺乏锻炼?是他们对健康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还是他们对锻炼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显然都不是。小孩子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么,他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意义,也认识到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为什么依然还是不够健康,依然还是缺乏锻炼?这样一问,就必须也只能深入到现代生存方式中去寻求问题的解答。

二、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生存方式

人就是自己行为的结果。体质下降作为一个结果,它就根源于人的行为——这种行为本文笼而统之称为现代生存方式。现在需要探究,这里所说的现代生存方式意味着什么?它根据什么而成其自身?或者,它的本质意义为何?

首先是生存方式,顾名思义,这是指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现代”?所谓现代,严格说来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标示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样态。这种样态就决定人之为人,不同的样态就决定了不同的人。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就因为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生存样态,这种样态凝固为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那么,现代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生存样态?——简言之,现代是指资本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发挥作用,并表现为现代技术占统治地位的生存样态。现代生存方式,也就是指现代技术统治下的生存方式。

现代生存方式如何导致了现代人的体质下降?具体说,现代技术统治下的生存方式如何导致了人的体质下降?原因在于,首先,现代技术具有一种标准化力量,并且作为一种标准化,它能够敉平人的个体化行为而趋向模式化和平板化。当电脑普及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它日益成为人们生存方式的一部分,久而久之,电脑就成了人的身体的延伸。现在的学生写字水平(书法)普遍下滑,与电脑的普及脱不了干系。一个成天坐在电脑前的人,严格说来他(她)不只是在与电脑打交道,而应进一步说,电脑本身已经成了他(她)的身体的延伸。一个成天坐在电视机前的人,虽然是他(她)在看电视,但严格说来乃是电视在“看”他(她)。在看电视时,技术(电视)占据主动,人处于被动。养成电视依赖症的人严格说来已经不会“看”了,因为电视取代他(她)来“看”了——那种作为人之天性的主动探寻的“看”消失了,作为人之天性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看电视的行为中处于休眠状态——在某个意义上人沦为了一个物件。

总之,技术具有让人异化为技术本身的倾向。除了电脑和电视,还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经常操作机器的人,当这种操作成为无意识活动时,机器就成了人的身体的延伸,或者说人成了机器的延伸。例如经常开车的人,当开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则人与车的主客关系逐渐淡化而趋向模糊。固然,我们可以说是人在驾车,但严格说来,也完全可能是车在驾人。当驾车非常熟练,达到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时,到底是人在驾车还是车在驾人,已经无法截然区分。这时候,技术与人完全同化,这种同化实则也就是技术对人的异化。

现代人体质下降与这种技术统治下的生存方式脱不了干系。当一个人在跑步机上跑步,虽然也起到锻炼的作用,但这只是一种物理意义的作用,从根本上说,它已不具备体育的自然意义。在自然中跑步,意味着跑步不是一种机械运动,而是一种沐浴在阳光之下,呼吸着新鲜空气,听着鸟语嗅着花香,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活动,这是一种具有原始审美意义的本真的活动,它本身就是自然的。但是在跑步机上跑步则殊然不同,人在跑步机上跺脚,其实质是人被技术抛掷到一种机械装置中,人的运动成为机器运转的一部分;正好比那些开车成为无意识活动的驾驶员,他自己已经成了车子的一部分。

此外,现代技术还具有销蚀生命灵性的魔力。覆盖全球的现代通讯、现代交通、城市生活居住格局等等,无不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也对人本身产生了重大影响。试想,居住在城市高层阁楼里的芸芸众生们,平时由电梯像运送货物一样送上送下,这种居住格局与阳光体育相距多远?引申一步说,城市人的人情冷漠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城市的居住格局就决定人情冷漠的必然性。严格说来,不是城市人自愿人情冷漠,而是城市建筑居住格局作为一种技术化力量本身就是冷漠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基于一种非人性的东西而来。

中国古代先贤早就认识到技术对人的负面意义。《庄子·天地》记载的一个故事,足可引起我们的思考。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次出游,见到一位抱着瓦器灌溉菜地的老农,“用力甚多而见功寡”,于是子贡建议他采用新的灌溉机械。这位老农却不以为然,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看来这位老农先生不是不知道机械的功用,而是他内心根本就不想用机器来灌溉,因为他知道“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而一个人“机心”太强,就难免“纯白不备”。换言之,对这位老农而言,他并不追求灌溉的效率,而只是享受灌溉本身的意义。

这个故事以寓言的方式说明:科技对人心有重大影响。众所周知,唐宋是中国诗词的盛世,其中关于送别的诗词尤其宏富。今人也许觉得奇怪,为什么古人就有那么多的离愁别绪?“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种情调对于今天的人还有几多感触?在今天,不管是长江头还是长江尾,即便地球也变成了一个村落,再远的距离一个电话过去就能听到声音,网络视频还可以把对方的脸抽离实际的空间而嫁接到几千里甚至无数里之外。

三、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和思考,要在高校开展全民性阳光体育运动,是否具备可行性呢?

客观地说,要想在高校真正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而不仅仅停留于一句口号,还需要做好很多工作,而且,这也不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事,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工作的配合。要想使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具备可行性,需要改变思想方式,通观全局,从根本上改变、创造各种条件,使阳光体育运动具备生存的现实土壤。舍此,阳光体育运动势必沦为一句无法兑现的口号。

首先,改变思想方式,以阳光体育的要求加大力度做好体育运动硬件设施建设。既然阳光体育运动倡导青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那么,高校的体育运动场所建设就应该满足这个要求。我国高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我国的城市格局和建筑设计大多单调乏味,雷同现象极为严重,而且城市建筑密度过大,城市环境质量尤其是空气质量普遍堪忧。体育运动场所严重不足,如何让学生“走向操场”?城市规划脱离大自然的诉求,如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空气质量低下导致天空暗无天日不见阳光,如何让学生“走到阳光下”?近些年来,很多高校兴建新校区,各大城市兴建大学城,高校应该在这些活动中落实好体育运动场所的规划和布局,使之符合阳光运动要求。这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最基本的现实条件。

其次,改变思想方式,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将一些高校新址搬离大中城市,逐步在小城市兴建大学。中国的大学密集于各大城市,导致文化资源与人力资源地区失衡,拉大了地区差距,形成了一种历史惯性。大学集中于大城市固然是取利于大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但是,大学主要是学习知识和修炼人格的场所,并不是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场所。所以,应该探索在小城市尤其是西部小城市兴建大学或大学分校的新思路。在小城市兴建大学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在小城市兴建大学,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压力,还可以带动小城市的发展,促进农村与城市的融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保证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布局,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和资源布局的全方位调整。此外,在小城市兴办大学,也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可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而且,在小城市兴办大学,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近大自然,生活方式更加符合自然,对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现代交通、通讯、物流等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在一些小城市兴办大学尤其是文科性大学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第三,改变思想方式,想方设法改进学生管理,使之能够弱化技术力量对学生生活方式的渗透,朝着有利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方向发展。从目前来看,对高校学生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技术力量可以算是电脑。学生每天多多少少都要花费一些时间坐在电脑前,部分学生由于自制力差甚至形成了电脑依赖症,生活方式完全被电脑奴役了。为此,学校要想法设法改进学生管理,弱化电脑等技术力量对学生生活方式的渗透。这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釜底抽薪的策略,非如此,学生长期处于技术奴役状态,一切就不可能推行。与此相配合,要加大力度改善体育运动场所,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种生活文化娱乐设施。

最后,在基本现实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还需要对广大学生做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教育宣传,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从而自觉打破过去生活养成的积习,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养成新的生活习惯,形成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应该能够对抗一切技术的支配性力量,保持人格和生活岿然不动的气魄。必须认识到,由于各种条件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人的观念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必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古籍《庄子》。

[2][法]卢梭:《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3][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年11月。

猜你喜欢
技术化阳光体育运动
反思、挑战与重构: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媒介偏见研究
论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
浅谈对中国特色绿色法院的认识
浅析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
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社团的关系探索
中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模式构建
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体育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
小学音乐教学的技术化倾向及其矫正——以童谣吟唱为教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