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肖少北
(海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语言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现象,发生于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多水平上,是语言理解过程中常见的现象。而汉语歧义消解加工则是指个体从汉语歧义区所具有的多重意义中选择一种合适意义以达到语言正确理解的过程。由于歧义现象的普遍性和歧义消解加工对人类语言理解的重要性,汉语歧义消解加工研究在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受到重视。目前,研究汉语歧义消解认知加工过程主要采取非即时加工实验方法和即时加工实验方法。
汉语歧义消解加工研究中的非即时加工实验方法主要指行为实验法,其指标多为反应时,即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发生的时间。测定反应时通常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一种基本指标。非即时加工实验方法包括各种经典实验任务,通过不同实验任务的设置来获得歧义词或歧义句加工过程中歧义区的静态数据,从整体的角度分析歧义消解加工过程,是一种非即时的离线测量,隐藏了加工过程的具体细节,可能因相互抵消而导致研究者忽略掉某些效应。而即时加工实验方法则恰恰相反,侧重于歧义消解加工过程的动态监控。既关注个体言语加工过程中的行为指标(如注视时间),也关注生理指标(如脑电),是对非即时加工实验方法的有效补充。
在汉语歧义消解加工研究中,非即时加工实验方法包括的范式主要有词汇判断任务、意义适合性判断任务、句子验证任务、跨通道启动任务、移动窗口技术等。
词汇判断任务的基本要求是让被试又快又准地对呈现在面前的词作真假词判断。在汉语歧义消解研究中,周治金、陈永明将词汇判断任务与语义启动任务相结合[1],对汉语同形歧义词和同音歧义词的多重意义加工过程进行考察。在汉语同形歧义词实验中,研究者以语境词、启动词(歧义词)、探测词的呈现顺序要求被试又快又准地判断探测词是否是一个真正的汉语双字词,并记录被试的反应时,以此来区分被试对有关探测词和无关探测词的差异反应。汉语同音歧义词的实验设计与之类似。结果发现,语境词对汉语同形歧义词加工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激活与其意义一致的次要意义上,对同音歧义词加工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抑制与其意义不一致的歧义词意义上。Lin等则通过词汇判断任务考察歧义词词义之间的关联性对特定意义激活的影响,是否支持关联触发的语义共激活假说[2]。结果表明,歧义词词义之间的语义关联性并不影响多重语义协同激活,无论是高意义关联性歧义词还是低意义关联性歧义词,无论语境偏向性如何,关联意义都是协同激活的。可见,这一判断反应对歧义词多重意义的激活比较敏感。但词汇判断任务范式本身是存在缺陷的,比如,以上研究利用这一范式对歧义词汇进行的加工过程并不能等同于正常阅读中对歧义词汇的理解过程,同时,这种方法的时间精确度并不高。
意义适合性判断任务的基本要求是让被试又快又准地判断探测词的意义与刚呈现的句子意义是否相符合。在汉语歧义消解研究中,周治金、陈永明、杨丽霞的研究和贾广珍、李寿欣的研究均采用了意义适合性判断任务[3,4],要求被试判断探测词与包含有歧义词的句子意义是否一致,并记录反应时,结果均表明,被试会抑制歧义词的不适当意义且抑制不适当次要意义要比抑制不适当主要意义容易。可以看出,意义适合性判断任务与词汇判断任务的作用异曲同工,局限性也相同,但意义适合性判断任务更直接地考察了意义相对频率对歧义词多重意义加工过程的影响。
句子验证任务的基本要求是让被试判断测试句的意义与刺激句的意义是否一致。在陈永明、崔耀的研究中[5],研究者首先将不同语境位置、语境偏向性的歧义语言材料作为刺激句,以系列-同时呈现的方式将其内容呈现出来,待刺激句消失后,出现测试句,要求被试对测试句和刺激句的意义一致性作出判断,并记录反应时,得到前语境对歧义消解的促进作用大于后语境且主要意义比次要意义更易提取的结果。其次,再次将歧义句作为刺激句,以歧义句的主要意义解释或次要意义解释作为测试句,考察歧义句多重意义的可提取性及加工的时间进程,得到次要意义的激活和提取需要一个较长时间进程的结果。而在周治金、陈永明、陈烜之的研究中[6],研究者同样使用句子验证任务,进一步探讨当歧义句与测试句意义不一致时,语境位置在不适当意义抑制加工过程中的作用优势。
句子验证任务与词汇判断任务、意义适合性判断任务相比,前者适合用于汉语歧义句激活抑制加工过程的考察,后两者则适合用于汉语歧义词汇多重意义加工过程的考察。但是,句子验证任务中,由反应时数据所推测出的被试加工过程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被试当时的状态。
汉语歧义消解研究中,跨通道启动任务的基本要求是以听觉方式呈现刺激材料,以视觉方式呈现探测词,并要求被试对探测词作出某种反应。舒华、唐映红、张亚旭的研究将跨通道启动任务和词汇判断任务相结合,要求被试通过耳机听听觉呈现的启动词(汉语同音歧义词)或出现在句子语境中的启动词,同时通过按键又快又准地对视觉呈现的汉语双字词做词汇判断反应,记录反应时[7]。结果表明,无语境条件下,汉语双音节同音词多重意义均被激活;句子语境条件下,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多重意义的激活受语境与意义相对频率交互作用的影响。跨通道启动任务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和词汇判断任务、词汇命名任务、意义适合性判断任务等多任务范式结合使用,适用于需要通道转换的研究设计。其局限性在于通道转换导致的注意资源分配问题。
移动窗口技术主要以划分区段或词的平均阅读时间为因变量指标。在汉语歧义消解研究中,移动窗口技术常被用于呈现被试的阅读文本。按照文本的呈现方式,一般分为固定步速移动窗口和自定步速移动窗口两类。固定步速移动窗口呈现方式指以固定速度在屏幕中央呈现一个或多个字符,直至呈现完毕,后面呈现的字符可能会覆盖前一次呈现的字符。正如李寿欣、陈慧媛等及贾广珍等的实验程序设计一样,先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提示信号,提示信号消失后,以固定步速逐字呈现刺激句,待整个句子呈现完毕后,呈现测试句或探测词,要求被试做句子验证任务或意义适合性判断任务,记录被试的反应时与正确率[4,8]。在这里,固定步速移动窗口技术只体现在文本呈现方式中,被试没有参与实验程序,直接对任务作反应即可。而自定步速移动窗口呈现方式指逐字或逐区段呈现文本,由被试按键自主控制呈现速度。如在已有的汉语词类歧义消解研究中,武宁宁、舒华及韩迎春、莫雷均采用了自定步速移动窗口呈现方式[9,10],通过将刺激句划分成不同的阅读单元,由被试按键控制逐一呈现,同时要求被试按照自然速度进行阅读理解,并在阅读后对屏幕上呈现的任务作反应。阅读单元一般分为关键词区(歧义词区)、解歧区、溢出区等。被试每两次连续按键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即为实验需要记录分析的反应时数据。相比固定步速移动窗口呈现方式,自定步速移动窗口呈现方式让被试能够参与到文本呈现过程中,自主决定阅读时间,能够保证每一个阅读单元得到充分理解,一定程度上保证阅读的有效性。
汉语歧义消解加工研究中的即时加工实验方法主要采用眼动记录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脑电记录技术,为汉语歧义消解认知加工过程提供即时测量。
眼动记录技术指利用眼动仪记录被试阅读过程中眼动轨迹及眼动时间的一种方法。在汉语歧义消解研究中采用眼动记录技术时,研究者往往通过操纵刺激材料的某些变量来考察歧义材料中语言因素及非语言因素对汉语歧义消解加工的影响。由于这种方法不会影响被试的阅读加工过程,能够即时、连续地记录到被试阅读过程中的眼动轨迹,许多研究者在实验程序中将眼动记录技术与上述介绍的经典任务范式结合,尝试获取被试阅读过程中更多的加工信息。在眼动记录技术中,常见的分析指标包括:首次注视持续时间、第一遍注视时间、第二遍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凝视时间、加工次数、注视次数等。其中,第一遍注视时间通常代表被试对阅读区域形成一个初始表征的过程;第二遍注视时间通常代表被试对阅读区域的后期加工过程。分析指标的选取,取决于研究者研究具体问题的需要。另外,采用眼动记录技术的研究者通常会对歧义材料进行区域划分,根据所研究的问题选定兴趣区,以方便眼动数据的分析处理。
Inhoff和Wu采用眼动记录技术来考察在没有空间分隔词线索的情况下,汉语母语者是如何确定词边界进而对汉语句子进行词切分的问题[11]。研究者根据单向句法分析假设和多重激活假设这两个词边界发现策略,对含有譬如“专科学生”这样的汉语歧义四字序列的句子阅读进行了眼动追踪。按照汉语通常两两组词的词切分习惯,“专科学生”可以被切分为“专科”“科学”“学生”,其中,“科学”是容易引起句子理解歧义的部分。研究者进行了两个系列实验,以对关键四字序列、中心序列(如“科学”)及四字序列后句子部分的眼动指标分析表明,在控制了中心序列的日常出现频率(即熟悉度)等材料相关属性的前提下,歧义条件下的凝视时间、总注视时间甚至是第一次注视时间均显著长于控制条件下的对应区域,但歧义序列并不影响个体的眼跳范围和注视位置。孟红霞、白学军等通过设置与词间空格等效的阴影条件作为词边界信息考察词边界对个体阅读譬如“微小区别”的歧义短语的眼跳策略的影响,阴影条件被分为正常无阴影、词间阴影、歧义阴影、字间阴影四种[12]。结果表明,多次注视事件中,阴影条件不影响个体阅读歧义短语的首次注视时间,但却影响个体阅读歧义短语的再注视概率,字间阴影和歧义阴影条件下个体的再注视概率显著高于正常无阴影和词间阴影条件。这说明,阴影作为词边界信息不影响个体对歧义短语的早期加工,而不适当的词边界信息则会干扰个体的阅读加工,表现在加工的晚期阶段,与Inhoff等2005年发现阅读歧义短语所需要的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更长的研究结果一致[11]。考虑到汉语阅读过程中,每个单字位于词首、词中间、词末位置的概率(即位置概率)不一样可能也会影响汉语歧义短语识别过程,Yen等采用眼动记录技术追踪含有重叠歧义三字序列(如“取消失”)的汉语句子阅读中兴趣区的注视持续时间,结果表明,低概率条件下的注视持续时间明显长于高概率条件,但位置概率效应并不影响重叠歧义的激活[13]。此外,阎国利、田宏杰等对汉语歧义句的研究[14],以含有“VP+N1+的+N2”歧义短语的句子为实验材料,控制工作记忆广度变量,采用眼动记录技术追踪个体对歧义短语的语义加工过程。于秒等探讨语境对汉语“V+N”式歧义结构歧义消解的作用[15]。以上,均体现了眼动记录技术在考察被试认知加工时间进程方面的优势。
事件相关电位脑电记录技术是指由外在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而引起的脑部电位变化,反映了认知加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变化。作为诱发电位的ERP,具有高时间分辨率,能够从脑电的层面解释个体认知加工过程,为行为实验结果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汉语歧义消解加工过程的另一重要方法。
其中,N400是研究汉语歧义消解加工过程中最常见的脑电波分析指标,通常在中央区、顶区、颞区最大,其波幅与语义期待有关。已有研究表明,越是语境整合难度大、语义违反程度大的情况,越容易引发N400效应。在张文鹏、唐晨对汉英双语者在句子语境中消解名词歧义词加工的ERP 研究中[16],研究者通过操纵句子语境下启动词(歧义词/控制词)与目标词的语义相关性,要求被试做词汇判断任务,结果发现,歧义词语义相关条件下的N400波幅均低于语义不相关条件下的波幅。而在赵思敏、吴岩等关于歧义词素语义的激活研究中[17],又发现N400效应在共享词素同形和无关条件下最大,在共享词素同形同义时最小。这些研究进一步相互印证了N400效应的存在。
同样,在王路明的听觉ERP研究中[18],要求被试听NP1无生命NP2有生命V和NP1有生命NP2无生命V两种序列问答作句子接受度判断和句子内容理解判断任务,句末动词为论元解歧词,将论元解歧为施事者或受事者,以考察句子理解过程中优势语序(OSV)和优势解读(有生命施事者)对个体解歧的影响。其ERP结果表明,同时违反优势语序和优势解读确实会使个体产生一个明显的前区负波,且优势解读(有生命施事者)的影响存在一个变化的时间进程,与优势语序产生了交互作用。在加工早期,优势语序和优势解读对论元解歧的影响力量相当,而在加工晚期,优势解读的影响超过了优势语序,论元生命性在汉语句子加工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此研究中,即时ERP变化数据为我们揭示了汉语双论元句子解歧加工中语序与生命性的作用时间进程,为进一步完善汉语理解加工模型提供了依据。
另有李卫君等采用ERP技术考察口吃群体和正常言语流畅群体在加工汉语歧义短语过程中所诱发的反映韵律切分的脑电成分(CPS)的差异对比[19]。以往对口吃群体的语言加工研究发现,口吃者在语言语义和句法加工中诱发的效应弱于言语流畅者,据此推论,口吃者在加工韵律边界过程中可能差于言语流畅者。但也有研究发现,口吃者对简单声音的神经表征是正常的,其音系加工能力和言语流畅者没有差异,据此推论,口吃者在加工韵律边界过程中可能与言语流畅者不存在差异。研究者以汉语歧义短语结构(V+NP1+的+NP2)为研究载体,听觉方式呈现实验材料,要求被试做词汇判断和结构判断任务,同时收集分析口吃群体和言语流畅群体韵律边界加工的脑电效应。结果表明,在较早的时间窗口,边界加工受到短语结构类型的影响;在较晚的时间窗口,中线上,口吃群体和言语流畅群体均能稳定诱发CPS,在两侧,结构判断任务中,两类短语均稳定诱发CPS,词汇判断任务中,只有偏正短语稳定诱发CPS。但总的来说,口吃群体和言语流畅群体在加工歧义短语所诱发的脑电成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二者一样敏感。
综上所述,丰富多样的非即时加工实验方法和即时加工实验方法为汉语歧义消解加工过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在汉语歧义消解加工的时间进程、激活抑制机制、语言影响因素、非语言影响因素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无论是非即时加工实验方法中的各种经典实验范式,还是即时加工实验方法中眼动记录技术和脑电技术,都为汉语歧义消解认知加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效工具,但也各有其局限性。当前,在汉语歧义消解认知加工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选择将非即时加工实验方法和即时加工实验方法结合使用,以避免或减少单一方法局限性所带来的研究结论的不确定。
当然,非即时加工实验方法中的各种经典实验范式侧重于刺激材料的呈现以及实验任务的设置,即时加工实验方法中的眼动记录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脑电记录技术侧重于即时测量被试所作反应及相应的脑电效应,对于被试的阅读理解过程来说是一种动态监控,将以上两类方法有效结合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真实地揭示汉语歧义消解加工过程与规律。比如,利用实验任务范式呈现刺激材料,记录反应时和正确率的同时辅以眼动记录,分析被试在阅读过程中何时何处发生了停顿、回扫、犹豫重复的眼动轨迹,还可以分析此时此刻被试的脑电记录,探测到经典的脑电效应,或者发现新的脑电效应。将被试的行为反应、眼动轨迹、脑电效应单独分析再相互印证,赋予被试生理活动以心理解释,是对问题解释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验证。
最后,基于示踪同位素原理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像术以及基于血氧水平显示大脑区域兴奋状况原理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也可以尝试用于汉语歧义消解认知加工过程的研究。同为即时加工实验方法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眼动记录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脑电记录技术的不足。至于具体实验方法的选择与结合,还要看研究者所研究问题的具体需要。如何更好更合理地将以上各种方法应用于汉语歧义消解认知加工研究,也是未来每一位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