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羿冰
(西安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西安 710021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新形势下,各高校持续深化“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基于此,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两支队伍的结合,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从国内看,社会阶层的日益多元化、社会利益格局的日渐多元化、社会思想文化的逐渐多元化等已成为一种社会新常态;从国际看,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多数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摩擦不断。借此机会,西方敌对势力在近几年有所抬头。而当今大学生多为“95后”,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突出。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在面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认识,没有一套完整的协同育人机制的话,就无法面对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带来的挑战,就会丧失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
做好大学生的育人工作需要做到“知行合一”。目前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雄厚,教学经验丰富,能够提供给学生最渴望得到的知识,解决学生遇到的成长困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但因为课程设置等问题,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直接导致了在育人工作的时效性上有所欠缺。而辅导员作为学生在校园中最亲密的人,能够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问题,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辅导员的日常行为教育与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教学相结合,恰好能够体现育人工作的“知行合一”,提高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界定了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由此可见辅导员日常的工作是非常繁杂琐碎的,大量的班级事务占据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而思政课教师每天忙于备课、教科研等工作,在完成授课任务之后,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的少,长期以往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性不强,参与度不够,应付心理倍增。因此,将两只队伍形成合力,有利于打破各自瓶颈,寻找到育人工作新的突破口。
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属于专职教师,辅导员则由各系部管理,属于专职辅导员。由于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往往联系不够紧密,沟通欠缺时效性,继而容易造成“自扫门前雪”的现象。而在考核机制方面,思政课教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部门对其日常教学活动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基本上只涉及课堂的所讲、所教。辅导员则由各学院、学生处与学生共同考核,首先在考核内容上存在重管理,轻科研的现象。其次,在考核方式上,学生对辅导员的考核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可能导致学生对辅导员的考核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建构大思政工作格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性质的需要。而作为构建大思政格局最基础的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却常常被校领导认为是“两盘棋”,对二者协同育人缺乏相应的认识。有些校领导一味地强调辅导员的管理职能,认为辅导员只是一个单纯的管理者,而忽视了国家在各高校设置辅导员这个岗位的初衷;把思政课教师当成一般的教学人员,认为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者,只要完成教学任务量就算完成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没有认真考虑过二者之间存在的可交叉性与协同性,没有设置相应的联席机制,从而导致育人工作“教管分离”的现象越发严重。
开展育人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校的辅导员人数众多,虽然拥有高学历,但是其所学专业背景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待提升。部分辅导员对待学生态度消极,做事方法简单粗暴,不能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严重损害了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而思政课教师虽然拥有思政课相关的专业背景,但是资格老的教师不仅要承担着院系的一些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完成很多教科研工作;年轻的教师虽然拥有激情,但却缺乏相关的人生阅历与社会实践经验,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最终变成单纯的说教,丧失了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育人效果不佳。
辅导员的工作大多是在课外,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根据其是否积极参加学生会、社团、班级活动、第二课堂等课外活动的表现来判断。而思政课教师则根据学生有无迟到、上课纪律、作业质量等日常在课堂的表现来评价判断。由于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对同一名学生的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正是由于差异性的存在,导致协同育人工作无法正常推进。
一是学校领导应该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明确育人权限,避免“管教分离”现象。学校应成立协同育人领导小组,统领学校的育人工作,组长由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学生处处长与思政部主任共同担任,组员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二是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来看,首先思政课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由“要我教”变成“我要教”,由单纯的教书变成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同时,除了利用自身的思政课堂之外,还应该积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与学生共同实践,了解学生日常的生活,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给予学生在成才路上的意见与建议,从而真正将课本上的内容以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当中。其次辅导员更应该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将育人工作看成一个长期工作,不断提高自己育人水平,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应牢固树立“学生的事无小事”这一理念,真正将培养学生的成长成才之事放在心上。
通过成立协同育人领导小组,搭建起更富效率的沟通平台。一是以例会的形式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定期沟通制度固定下来。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就近期思政课堂所教授的内容,以及所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告知辅导员,让辅导员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一个了解;另一方面,辅导员也可将学生的课外表现告知思政课教师。这样的沟通交流,可以使双方对近期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出现的问题找到更合理的解决办法。同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研判、部署,及时调整工作的方式、方法,达到合力育人的效果。二是加强双方的科研合作。思政课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知识面,而辅导员在育人工作的实践方面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不仅能够促进二者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更能够有效地避免在有关育人工作的科研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尴尬局面,从而找到育人工作的新方法,最终促进育人工作的开展。
教育部令第43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四章《发展与培训》第十五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要鼓励辅导员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为辅导员提升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条件保障。可见,国家是支持辅导员参与到思政课教学当中的。一方面,可以提升辅导员自身的能力素养,为思政课队伍增添新鲜的血液与活力;另一方面,可以使辅导员全面了解课堂内外的育人工作。而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这一岗位的政策,从而让思政课教师走向宿舍、走向学生的第二课堂。这样一方面能改善思政课教师日常授课中的空洞教学,使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更加紧密,避免眼高手低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能改变自身刻板、沉闷的形象,与学生建立起更加亲密的关系,使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转岗机制的设置。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对思政课教师均有担任一年辅导员的工作经历的要求,但是对辅导员能否转岗至思政课教师还缺乏相关文件。因此,转岗机制的设置是能够完成二者协同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增强了辅导员的工作动力,促使辅导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也给思政课教师带来了压力。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学校成立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应该下设考核办公室,对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进行联合考核。首先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总任务,将协同育人作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总目标。其次,制定具体的工作内容与考核体系,明确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分工与目标责任,将育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定量。最后,为力求最大限度的避免学生对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考核“走过场”现象发生,既要全方面多层次的听取学生对二者的意见,又要全方位地考核学生日常在校期间的表现,以此来反映二者对学生的育人效果。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要想使育人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必须使全校教职工联动起来。作为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育人这个主渠道功能;作为管理人员,更应该以身作则,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承担起育人的职责。通过合作,努力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
育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对于高校来讲是一种新的尝试,在经验不多、理论指导不够丰富的情况下,也算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面对各种育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协同育人机制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提高针对性与时效性,为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