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欺凌的扩散传播机制探究
——以德阳安医生事件为例

2020-07-03 09:00:50吴淑珍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共情男孩医生

竭 婧,吴淑珍,宋 歌

(1.海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海口 570228; 2.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海口 570228)

网络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匿名性、以及传播内容和速度的不可量化性等特点[1]。网络的这些特点创造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空间,人们可以自由、平等的表达个人意愿和观点,这使得社会中潜在的各种矛盾、利益诉求等,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渠道表达出来。而网络欺凌则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一种新现象,是发生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欺凌,即指人们利用网络传播技术,通过反复、恶意的行为攻击他人使其受到伤害。以 “德阳安医生事件”为例,结合人群的微观心理探讨网络欺凌事件的产生、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其传播机制。

一、事件起因

2018年8月20日, 德阳的安医生在游泳时觉得两名男孩冒犯了自己,可两个男孩不但拒绝道歉,还朝安医生吐口水。安医生老公见状要求男孩道歉,男孩仍然拒绝,于是安医生老公冲过去将男孩往水里按,男孩害怕了之后向安医生道歉。男孩家长看到这一幕,赶来与安医生及其老公发生肢体冲突。最终在警方协调下,安医生老公道歉,双方和解。但第二天,男孩的家属为表达其强烈的不满,将该事件及安医生老公打人和安医生还击视频发布于自媒体平台(微博)。

二、事件发酵

男孩家属在自媒体平台上(微博)发布不满之后,某些自媒体随即发布了“疑因妻子游泳跌倒,男子竟在泳池按着小孩打”博眼球的文章。此文迅速在微博上被转载,各种传统媒体也争相开始转载报道此事,从而引发网友热议,事件持续发酵。

(一) 自媒体——加快事件的扩大与发展

根据美国传播学家麦考姆斯(Maxwell Mocombs)和肖(Donald Shaw)提出的“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理论”[2],媒体对客观世界的报道并不是完全真实的,而是带有主观倾向、有目的的选择活动。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信息过度饱和的情况下,人们的阅读方式趋向于“碎片化”,于是人们更容易接收敏感而又吸引人眼球的信息。在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传播中,媒体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通过赋予各个议题不同程度的偏重,影响人们对事件真实性的判断,来左右公众对事件的评价。许多自媒体为了提高关注度并获得更大的收益而放弃了职业道德,对某些热点事件的报道片面化、顺序颠倒化。在该事件中,某些缺乏职业道德的自媒体为了博眼球、博关注而选择了能使人们产生兴趣和认知偏差的事件。因此在没有了解清楚事情经过的情况下,片面化的发布了“疑因妻子游泳跌倒,男子竟在泳池按着小孩打”的文章,使得大量不明真相的网民倾向于指责安医生。张东认为自媒体具有草根特性,很平民化,表现出互动性强、门槛低、传播快等特征[3]。因此它成为了公众舆情表达的有力窗口,同时也是网络舆情的产生、发酵和井喷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中国网民的规模逐年增加,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02亿人,2018上半年新增网民数量为2 968万人,与2017年相比增长3.8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7 %[4]。自媒体平台的用户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根据微信官方发布的《2017微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微信公众号数量已超过200万个,其中月活跃账号数约为350万个。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传播主要通过微信、QQ空间、微博等自媒体,人们可以针对某一现实事件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意见。不仅如此,如微博、微信等主要的自媒体形式的信息可以通过多级转发,使信息量呈几何式放大,能在极短时间传播出去。在该事件中,男孩家人在网络上进行情感宣泄,随后网民们在各网络平台进行认知的交流与互动,一些带有主观性、误导性的信息被人们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以N次方的速度传播,最终加速了舆论的传播过程,并使舆论影响力最大化。

(二) 公众——群体极化现象

大多数的网络欺凌事件都源于小事件,但在这些小事件中却常常包含着某一个或某几个刺激性因素,这些因素恰好能够触发其他公众情感共鸣或观念认同。如该事件报道中的“公务人员”“官员腐败”等字眼触发了部分群众对官员腐败、社会分配不公等现象的长期集聚的不满和愤慨,再加上网络的特性以及兼具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的网络平台,促进了公众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情绪的传递、渲染和感染。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斯托纳研究发现,集体决策所获得的观点比个人决策所获得的观点更为极端[5]。因为个体在群体中容易出现“去个性化”的心理特征。当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产生了非理性情绪,个体就会受其影响,而陷入非理性状态,缺乏对事件真实性和极端言论的怀疑和考量。少量的理性、中立的言论持续减少,而攻击性和煽动性言论则快速增长,出现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的现象,即群体成员开始有某些偏向,在商讨后,人们继续朝偏向的方向移动,最终形成极端的观点[6]。在网络世界中,群体极化现象更容易发生,而极化一般就会促成网络欺凌的产生。此外,根据“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论,人们通常在发表意见之前会先观察周围的舆论环境[7]。在网络中,为了避免被孤立和攻击,网民即使对一件事持有不同看法,也会选择在面对主流思想时保持沉默。特别是现在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获取并非亲眼所见的事件信息,因此很多人对网络上所评论的事件其实并不了解其前因后果,当网络欺凌者掌握了话语权,网络欺凌的旁观者会受到网络欺凌者话语权的影响,趋同于欺凌者的观点和行为,即便部分旁观者并不赞同欺凌行为,大多也会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陷入“沉默的螺旋”。

(三) 共情反转的催化作用

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感受及理解[8]。网络欺凌发生时,旁观者按理应对网络欺凌受害者产生共情反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共情反应会受到多种因素调节。在某些条件下,旁观者可能会产生与受害者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情绪反应,即共情反转。在本案例中,安医生作为网络攻击的对象,没有引起旁观者的感同身受,网络欺凌言论反而愈演愈烈,这是共情反转给网络欺凌所带来的催化作用。医患关系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安医生的特殊身份,使得某些非医护人员自然而然地将其视为与自己阶层不同的人。生活中,人们容易对与自己相似的、属于同一群体的人产生认同感,从而容易对其产生共情,而对所认为的群体外成员则容易出现共情鸿沟(不能准确推测他人情绪),继而会出现共情反转。网络欺凌发生时,未曾经历过类似情境的旁观者,可能会低估受害者的痛苦感受,特别是当旁观者认为自己与受害者属于不同群体时,这种不认同感进一步扩大了共情鸿沟,甚至有可能引发敌对情绪,从而削弱了旁观者对受害者的感同身受。加上网络欺凌者的语言一般具有很强煽动性和误导性,容易调动起大众情绪,使得个体情绪转变成群体情绪,继而扩大网络欺凌的传播。在该事件初期,通过带有主观倾向的、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的报道下,不明真相的网友们开始对安医生及其老公的行为感到愤怒,出现共情反转。这种非理性的情绪使得人们缺乏对事件真实性的判断,极端言论成为事件的主要舆论,网民们几乎一致性的倾向于指责安医生及其老公,更有甚者对其进行言语上的人身攻击。同时,也有一些对该事件提出疑问产生质疑的人,但其与“主流”观点相违背的言论要么被淹没在讨伐大军的声音里,要么被“主流”观点持有者争论甚至谩骂,于是产生“沉默的螺旋”,进一步促进群体极化,促成网络欺凌的扩散。

三、网络欺凌的形成及扩散

经过网络媒体的传播之后,网络暴力持续发酵,安医生不仅遭到人身攻击还遭到人肉搜索,甚至有些不理性的网民直接去安医生办公室对其恶语相向,这给安医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自杀身亡。该网络欺凌事件的扩散传播机制如图1所示。判断一件普通的事件是否逐步发展成网络欺凌事件,可根据上文提到的对网络欺凌事件的定义要素。首先,利用网络技术。如今的网络平台兼具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公众既能进行信息发布与分享又能相互联系进行观点、想法和意见的互动交流,而网络的匿名性同时会使得虚拟网络空间内的舆论更具冲突性。在该事件中,人们利用网络进行情绪的宣泄、舆论的扩大,使得一件很小的“泳池”事件扩大到不得不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结束这场闹剧。其次,立足于被欺凌者客观受到的伤害。公众在网络上对安医生及其家人进行的攻击、咒骂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网民们还将他们的身份信息公布于网络,使得某些激进民众将对他们的恶意从网络转移到现实生活中,这些都对安医生及其家人在生理、心理、生活和工作上造成了巨大实质性的伤害。最后,通过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分享变得更加容易,因此,这里的“重复”不仅仅取决于某个或某些欺凌者是否持续多次给被欺凌者带来伤害,还应该关注网络欺凌信息本身的传播范围,尤其是在被欺凌者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传播范围。这种“持续反复”不再由固定主体决定,而是海量网络欺凌信息不断汇集的体现。在该事件中,对安医生及其家人进行人身攻击的人并非固定的人群,但这来自四面八方的海量网络欺凌信息形成的信息流给安医生在真实生活中带来困扰和伤害。

图1 德阳安医生网络欺凌事件的扩散传播机制

四、结语

反映校园欺凌主题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的主人公被其他人联合起来欺凌,有的人迅速站到了欺凌者一边,有的人则漠不关心,最终导致主人公的自杀。现实中的欺凌与网络欺凌何其相似。现实中的暴力会导致悲剧,网络上的暴力同样也会导致悲剧。网络上可以发表言论,但要在自我道德和法律约束下保持客观理性,因为过激的言论会像一把利剑一样刺向当事人。正如安医生事件的网上传播,促成了网络欺凌的产生,并且衍生为线下的暴力欺凌事件。总之,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匿名性是一把双刃剑,应利用其好的一面,而不是将其作为欺凌他人的工具。在事件报道阶段,公众应当通过合法途径理性的宣泄情绪、合理的维护自身利益并且客观真实地叙述事件。媒体应该反思自身,在报道时应了解事情真相,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在事件发展阶段,网民对待关心的事件要理性、客观的看待,发表言论时应反复理性斟酌,不跟风、不传谣、不做舆论的推动者。主流媒体要做好平台管理者,在“沉默的螺旋”形成过程中,建立严格的预警、审核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错误观点要及时制止,避免其扩大蔓延影响到更多的人。若事件进一步发酵成为网络欺凌事件,应对被欺凌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同时,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对欺凌者有所惩戒防止事件的进一步扩大。此外,应不断加强公民的网络安全意识,从根源上杜绝网络欺凌事件的发生,共同构建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共情男孩医生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 23:01:30
最美医生
安徽医学(2022年3期)2022-03-22 09:17:36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26
男孩今年六十岁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8
医生
小太阳画报(2018年3期)2018-05-14 17:19:26
望着路,不想走
文学港(2018年1期)2018-01-25 12:48:30
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