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与发展*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

2020-01-17 21:29曹凤珍
关键词: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

曹凤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实践经验为一体的主干课程。毋容置疑,该课程中不仅囊括了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时还融合了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抽象理论诠释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则是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单独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灌输式教学,定会使原本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变成百无聊赖的刻板之物为学生所唾弃。“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社会转型不断深入、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应如何增强对青年学子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有效性,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前面的时代课题。”[1]因此,如何提升“概论”课程的趣味性、理论性和时效性,启发式教学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启发式教学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在于表达:在教学生过程中,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之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来之时,不去启发他。如果他举一不能反三,那就先不要往下教了。其实,在现代将孔子这种思想运用于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从字面来看,“启发”即“启迪”“激发”。“启发”的原本之意已揭示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内在关系——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教”的最终指向是学生的“学”。教师启发式教为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钻研精神,从而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外在之物”内化为学生感悟、思考、领会的“为我之物”。不难发现,相比传统灌输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最大优越性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在乐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我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在“概论”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干课程之一。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无疑,这也就对讲授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将“概论”课程教授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呢?启发式教学在“概论”课程中运用和发展势在必行。特别是在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背景下,教师在“概论”课程中运用和发展启发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升、个性的发展以及身心的健康。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作用不可替代。2019年3月18日,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给予了高度肯定。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人格品德培养。

(二)课程性质的内在规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起为中国共产党所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概论”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干课程,肩负着引领大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深刻认识中国革命建设曲折复杂历史过程、透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从而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任务。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则已决定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将理论灌输给学生,而更应该且必须将其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传递给学生。在当今文化思潮多元化的背景下,仅通过意识形态灌输来滋养学生的头脑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引领、比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真理性彰显出来,以其独有的理论魅力和比较优势赢得学生们的内心倾慕与主动信仰。无疑,这也恰是“概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

(三)教师教学的最佳选择

在一定意义上讲,评判教师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是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说明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成败。长期以来,“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际应用,重教师独唱、轻学生互动,重学生出勤率、轻学生抬头率,重教师积极性、轻学生主动性等多种问题。因而,这些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效率低。如此一来,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信息更加迅速而便捷、获取知识更加丰富而广泛。倘若教师仍只沉浸在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灌输层面,那肯定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看来,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教学的最佳选择。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氛围。

(四)学生心理的现实需求

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他们更多地期盼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平等对待、热情关切,他们有着顺畅、平等、自由表达自我观点和内心思想的价值诉求,他们更加关切个体能力的发展、身心素质的提高、社会前景的发展。因此,在学习“概论”课程中,学生们一直追问到底这门课程与自身的成长、发展与成熟有何种联系。学生心理的这种现实需求也恰是启发式教学在“概论”课程中运用与发展的目的指向。从根本意义上讲,学习“概论”课程的目标指向无非就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切实提升和加强自我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在“概论”课程中的运用原则

在“概论”课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若能巧用启发式教学来授课,教学效果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强大效果。教师可以精心设疑、适时激发、相机点拨、巧妙解疑。疑问是启发式教学的起点,适时发问以激发学生思维,教师找准时机点拨思路,巧妙地使学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概论”课程理论体系,都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所组成。当然,启发式教学地运用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教师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趣味地、生动地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伟大?这就要求“概论”课教师要注意遵循和把握一定的运用原则。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学”。不难发现,学生的“学”才是根本。启发式教学恰是要求教师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寻求最佳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主导要考虑主体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从而更好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将教学内容有逻辑地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专门有一项重要原则是“备学生”,即教师要了解并掌握其所教授的对象。启发式教学正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它侧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钻研。“概论”课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里面包含着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值得学生认真思考、努力学习、扎实掌握。马克思曾讲:“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可见,只注重认识世界而不重视改造世界是不行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注重认识世界更要注重改造世界。在一定意义上讲,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既是认识世界的主体,也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因而,在“概论”课堂中,教师作为主导者更应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和方法的引领,鼓励学生融入课堂自觉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主动去认识世界并争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概论”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学生必须把握好其理论联系实际这个特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树立历史观点、世界视野、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vi无疑,这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思政课教师也提出挑战性要求。即是说,授课教师教授的内容不仅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还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更要注重联系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现实生活和学习实际。在思政课堂上,经常会有同学质疑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理论?这些理论对他们究竟有何帮助?一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成高大空理论,那么在课堂学生便会觉得枯燥泛味,毫无乐趣。而启发式教学恰是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激发学生融会贯通地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当中。可以说,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将理论与现实联系结合起来。在“概论”课程中,学生不仅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问题,而且要认真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并将其运用到现实实际生活之中。

(三)坚持举一反三思考的原则

启发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作为主体,必须融入“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的终极目的则是启发学生持续思考。否则,即便教师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启动学生大脑、触及学生心灵。“概论”课程作为方法论课程之一,要求培养学生理论思考习惯。“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以便更好地把握中国的国情、中国社会的状况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4]vi理论源于实践,同时又是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能否正确地指导现实实践,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者能否正确思考。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之目的在于自己拥有理论思维能力,并找到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正确的、科学的方法。从根本意义上讲,方法比知识更宝贵、更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才能终身受益。当然,学习“概论”这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本身就蕴含着方法和能力的学习。不过,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则是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设疑、释疑、解疑,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启迪、激发学生打开思维,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启发式教学在“概论”课程中的基本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师一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过,启发式教学在“概论”课程中运用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在这里,主要介绍几种“概论”课程常用的启发式教学基本方法。

(一)情景启发式

情景启发式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利用实物图像、肢体语言、故事背景等教学手段来创设一种逼真场景,通过渲染气氛、突出意境、烘托主题来使师生的思绪、情感和头脑高度融入其中,以达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部分时,教师可选择以饱满热情、激昂语言、形象动作来讲述有关毛泽东的生动故事,或亦可放映一些珍贵影像资料来再现战争年代毛泽东是如何带领人民打江山的。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如见真人、如听真声、如临真境,从而备受鼓舞、强烈激励、重大熏陶而暗下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决心。这种启发式重在教师对情景的创设、学生对情景的融入。

(二)问题启发式

问题启发式是指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依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在学生当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现实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问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比如说,在讲到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从严治党”时,可以结合当前反腐败“打老虎拍苍蝇”等具体现象,提出“如何正确认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当然,问题启发式并等于简单式发问,也绝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的。要想使问题启发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首先,问题设置要科学合理。无疑,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置。另外,还要考虑问题的设置是否贴近学生的实际。对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加以剖析和解读。其次,问题设置要灵活巧妙。问题设计不仅要符合教学内容,而且还要针对教学对象选择恰当环节呈现。同时,问题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教师可以采取直接方式设问,亦可以采取反问方式设问。再次,问题设置要层层递进。即是说,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在引导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再不断提出深层次问题以供学生思考、分析和破解。当基本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理论分析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教师可以再设置关键性问题从而实现“破茧而出”的启发式教学效果。

(三)讨论启发式

讨论启发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思考、研究、讨论来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这个环节在“概论”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主体意识和创造思维。当然,课堂讨论也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思路设计,并提出其讨论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等问题。如此一来,学生通过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便能提升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中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中国都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依据有哪些?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加以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诸多新要求。又如,讲到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采取辩论赛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调弘扬更重要还是低调实践更重要”的辩论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

(四)案例启发式

案例启发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重点、难点等问题在课堂上开展解读典型案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引导学生以案例为出发点进行思考和评论相关学习内容,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教学效果。通常来讲,案例启发式教学既符合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也可以触发大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点。很显然,这对增强理论性极强之“概论”课的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案例启发式也不是单纯地举一个例子就罢了。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举例子”的方式,而真正意义的启发式教学应该是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内涵的关键问题点。比如说,在讲授“毛泽东思想”部分时,可以借用意大利女记者拷问邓小平同志“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是否将永远保留”这一案例,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客观评价毛泽东的功与过、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再比如,在讲授“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内容时,引入一段有关“新四大发明”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可以运用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细致入微地剖析和解读其内在意蕴。如此一来,案例启发式教学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而且还提升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积攒一些日常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唯有如此,教学才能获得事半功倍效果。

总之,教师在“概论”课堂上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选择不同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孤立的个体,他们是互相支持、互相融合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同时并用、交叉选择。

四、启发式教学在“概论”课程中的推进发展

一直以来,启发式教学备受教育学家高度关注。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国家。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就是积极引领学生思考,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深刻挖掘学生潜能。它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照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遵照学生特点而采用的一种具有启发意义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秉承“教”与“学”共同体的教学理念,倡导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的教学活动。可谓是一种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的优秀教学模式。

不过,启发式教学在现实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还不容乐观。当然,追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来看,其主要原因还是囿于传统教育的束缚。在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旋律。无疑,这就给教师和学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学生学习方面,他们已经习惯于传统灌输式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也就是说,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当考试来临时,学生便会通过各种模仿、死记硬背通关考试。长此以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死记硬背、照搬照套就成为学生单一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了。同时,由于启发式教学难以呈现一蹴而就的成绩效果,所以传统灌输式教学更为学生所青睐。在教师教学方面,受传统教学唯成绩论的思维定式和心理习惯影响,教师惯于以指定教材为中心、以单一讲授为手段来实施灌输式教学。此外,启发式教学比传统式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这种付出却往往无法体现在考核机制所要求的学生成绩优先上。恰是如此,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激情无疑是很难广泛调动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当前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推进发展启发式教学是非常必要且有着深远意义的举措。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发展,可以张扬学生个性、减轻学生压力、尊重教学规律、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当下推进发展高教领域的启发式教学迫在眉睫。“概论”课程作为一门思想课更不例外。为了更好推进发展启发式教学,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肯定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启发式教学在整体素质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概论”课作为思政课的主干课程,肩负着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种子的重任。固然,启发式教学应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注。在“概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师生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勇于实践。无疑,这也需要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为启发式教学在思政课中的运用发展提供宽松可靠环境。

(二)加强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教学工作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在一定意义上讲,考核标准过于细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评价工作应充分考虑课程的特殊性、人才的创新性、教师的主动性等问题。“概论”课程作为根植于头脑的思想课程,应给师生留有独特创新的空间和余地。

(三)优化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唯分数论已片面地为灌输式教学提供了广阔市场。因而,有必要从源头上建立一种科学评价体系来削减传统灌输式教学赋予学生的需求。同时,为启发式教学的大力推进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广阔的空间。“概论”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建立的科学评价体系应具备客观性、计划性、指导性和长远性。

(四)活跃学生课堂学习气氛

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相比,启发式教学更侧重师生互动。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创新的思维培养。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营造,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氛围。更多时候,需要教师采用民主方式激发学生的聪明才干、鼓励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概论”课作为理论课,更是需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否则,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不难发现,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和发展是一项全面而持久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的鼎力支持,需要思政教师的全力以赴,更需要高校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说,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师生共同参与的不带复制性的教学模式。因而,“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5]

猜你喜欢
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