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林,张玉稳
(1.烟台市园林建设养护中心 南山公园动物园,山东 烟台 264001 ;2.威海市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山东 威海 264200)
2018年9月初,本园饲养雏孔雀共28只,1~4月龄不等,均为机器孵化出雏,饲养在育雏场内。9月8日开始陆续有雏孔雀出现发病症状,开始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喜伏地蹲卧,翅膀下垂,随病程发展,食欲减少甚至废绝,呆立不动,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有的病例出现呼吸困难,伴随呼吸动作有节奏的张口伸颈,偶见甩头动作。个别病例眼睑肿胀,发生粘连而导致不能睁眼,扒开粘连的眼睑,内有淡黄色干酪样凝块。有腹泻症状,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
雏孔雀尸体体况差,消瘦,气管切开后发现内有黏液,肺脏颜色苍白。胸气囊壁、肺气囊壁、腹腔和肝脏浆膜浑浊,尤其在肺脏实质和表面、胸气囊表面布满小米粒大的黄白色沙粒状结节(见中插彩版图1),质地硬,切开内容物为干酪样。部分病例有卡他性肠炎,腹膜炎。
3.1 显微镜镜检 剪取肺脏和胸气囊的适量病灶结节,置于载玻片上,用另一块载玻片压碎,加3~5滴20%的氢氧化钾溶液,后进行常规镜检观察到分隔的菌丝。为增强观察辨别效果,将墨汁染料加入氢氧化钾溶液中,100倍镜下可见分隔的菌丝、分生的孢子柄和孢子(见中插彩版图2)。
3.2 病理组织学检查 肺脏病灶呈纤维素性肺炎,对病变肺脏做病理切片,发现肺脏组织有结节样霉菌病变(见中插彩版图3),并有炎性细胞浸润。肝组织切片发现菌丝体深入肝细胞,肝小叶结构被破坏,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的肝细胞结构消失,脂肪变性,含铁血黄素沉积。
3.3 真菌分离培养和镜检 剪取有结节的肺脏和肝脏病灶组织各0.5 cm3,接种涂抹在沙保氏培养基,在细菌培养箱37 ℃进行培养20 h后,生长出白色绒毛状菌落。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出现2种不同形态的霉菌菌落,在培养8 d后菌落直径达到6 cm。菌落刚生长时为白色紧密绒状,霉菌孢子逐渐生长,形成大部分为黄绿色的菌落,外周为白色。
在载玻片上加少量生理盐水后,用镊子取培养物一小块,放于此载玻片上,使菌丝体能分开,加盖玻片制成常规压片,置于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串珠状分生孢子的形态,孢子柄一端顶囊膨大[1],呈烧瓶状,菌丝为烟绿色圆柱形(见中插彩版图4)。经上述检测鉴定为烟曲霉菌。
霉菌是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统称。饲料与环境都可能被霉菌污染,当环境条件差,空气中悬浮大量霉菌孢子,或长时间饲喂发霉饲料都会引起霉菌性疾病[2]。霉菌(主要为烟曲霉菌)引发家禽霉菌性肺炎,特别是常引起幼禽多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3]。该病例通过病理学剖检、真菌培养和显微镜检查确定为烟曲霉菌感染。通过实地查访了解到孔雀吃剩和散落的饲料没有及时清理,很容易发生霉变;地面垫料潮湿,且环境通风不良,致使笼舍内霉菌大量繁殖生长。同时雏孔雀日龄小,抵抗力较弱,易发病。
本着消除病因的原则,制定治疗措施。加强饲养和环境管理,消除环境中的霉菌;将舍内原有的垫料更换为新鲜的未发霉垫料,开窗通风,降低舍内的湿度。同时用0.05%的硫酸铜溶液喷洒笼舍墙壁和地面,杀灭并抑制霉菌的生长。抑制、杀灭体内霉菌;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脱霉吸附剂(主要成分为蒙脱石散),并按照每只6万单位的用量添加制霉菌素,连用5 d。因剖检孔雀后,发现肺部生长有霉菌,故采用了将制霉菌素溶解于灭菌注射用水后适量滴鼻,药物能到达肺部,疗效较好。为防止继发感染和异物性肺炎;每天1次肌内注射头孢唑林钠,用量为25 mg/(kg·bw),连用5 d。在饮水里添加电解多维供动物自由饮用,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通过上述治疗后,28只雏孔雀只死亡5只,其他都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