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美,张菡滟
(贵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现代性”这个词用来描述现代社会的状态,“现代性问题” 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所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我国应如何避免陷入现代性困境,如何在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 既借鉴西方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同时又避免“现代性”带来的问题? “现代性问题”不仅是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时产生的问题,也是我们国家正在遭遇的困境。马克思曾对“现代性”这一课题进行了多维透视,一方面肯定了现代化的重大社会进步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激情和希望; 另一方面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剖析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消极作用。显然,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现代性”的论述,消解新时代中国“现代性”困境,超越资本“现代性”,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自1840 年以来,追求现代化发展就成为我国近代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主题。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我国始终致力于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现代化水平较低,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温饱问题的解决是当时我国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现代性” 问题尚未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现代化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而由于“现代性”内在弊病而导致的“现代性问题”也逐渐暴露,同时具备了成为主要问题的可能性。
资本自产生以来就饱受争议。 资本的本质就是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利润的驱使下,资本“无恶不作”,但在客观上它确实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对资本的二重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一方面,他承认资本的进步性和创造性,指出资本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405;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看到资本无限制积累扩张、 逐利求财的本性所造成诸多异化现象。 他曾指出,“机器拥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 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1]776。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而市场调节本身有着自发性、 盲目性、滞后性等缺点。因此仅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容易导致社会资源在配置过程中自然优先向资本靠拢,而不掌握资本的人必然会在此配置过程中被边缘化和孤立化,这就会造成不公正现象。
科技进步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变革离不开科技的创新,然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难题。 马克思在1856 年曾指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败坏为代价换来的”[1]776。 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焦点问题, 我国如今也存在着一些因为经济利益而忽略道德问题的现象。 譬如, 生物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也正在创造未知危险,克隆人、人体器官移植等技术都引发了人们关于伦理问题的争论。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实践”引发了社会轰动性的、激烈的讨论,科学家联名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进行了谴责,认为这项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基因编辑直接用到人身上是不道德的。 这说明生物科学很容易成为伦理道德问题产生的领域。此外,网络空间技术的进步也引发了网络伦理问题。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个人隐私泄露和保护的伦理问题,个人隐私在大数据的聚光灯下无处遁形,网络诈骗、网络信息泄露事件随处可见,这是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日益严峻的伦理学难题。 我们不能否认科技的巨大革命作用, 但是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
马克思曾指出,“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2]。 在当今社会,人们所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利益,劳动不是为了获得快乐,而仅仅是为了金钱。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只是人格化了的劳动执行职能”[3],人成为劳动的工具,失去自我。 最近,一档综艺节目《奇葩说》中的一个辩题引发了广泛讨论,那就是,“高薪不喜欢的职业”与“低薪喜欢的职业”,选择哪个? 其中有60%的人选择了“高薪不喜欢的职业”,这些人表示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只有高额收入才可以支撑自己的消费, 满足自己吃喝玩乐的需要。由此可见,许多现代人靠物的消费和感官享乐来支撑生命的意义,由此造成的精神空虚、生活无意义感现象也不能忽视。 现代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空距离,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交流沟通,人与人的关系本应越来越密切, 可是一些人内心存在的冷漠和疏远也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这个时代,通讯方式变得更加便利快捷,但一些人却没有享受到通信的幸福,这些人宁愿活在自己的虚拟世界里,“丧文化”“佛系”成为一些人拒绝社交的托辞,聚会似乎也只是手机的狂欢。不能不说,现代社会存在人自身的异化和人际关系的异化这样的风险。
基于本身特点和自身的探索性实践, 中国具备反拨西方现代化弊病和建构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方案的可能性,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人类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多元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性” 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既要学习这一思想,同时也要发展和创新这一思想, 探索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的论述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应如何践行。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但要“回到马克思”,还要“超越马克思”。时代的变化对理论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思想必须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历来就重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为实现我国现代化殚精竭虑,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也必然要坚持这一传统, 为摆脱我国“现代性困境”做出谋划和决断。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具有资本主义社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这与一味追求金钱的资本主义截然不同。我国能够突破资本主义无法实现的社会公平,这就为我国摆脱“现代化困境”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在不断地向共产主义过渡。共产主义的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地发展。我国不断向共产主义目标迈进,必将不断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的要求,这也契合了我国摆脱“现代性困境”的要求。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物质极大丰富。 邓小平也曾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是我国所追求的目标。 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00 309 亿元人民币,人均GDP6.46 万元人民币,我国总体达到小康社会,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进入中等偏上国家的行列[4]。 国家富强,人民生活相对富裕,我国有了摆脱“现代性困境”的物质能力。新时代,我国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 可以更好处理由于资本运作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促使我国摆脱“现代性困境”。
解决“现代性困境”,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问题。 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系统论”,通过抓重点来解决系统问题。 我们要利用资本实现现代化, 同时也要缓解并逐步解决当前现代化面临的问题。驾驭资本方向、优化资本市场和加强价值观引导应当成为新时代我国改革着力点, 由此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更好地消解“现代性困境”。
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要提高驾驭资本的能力, 要学会利用资本为社会主义服务,发挥资本的正面作用,实现保证社会主义公正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防范资本造成的消极影响,从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少走弯路。 应当对资本逻辑可能造成的新风险,做到未雨绸缪,从而维护正义,增强改革实效, 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执政自信。当前我国要把控好资本的方向,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就是要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这就是说,我国在保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 要不断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发展, 让所有的市场主体在平等的竞争中各得其所,这样才能有利于资本的合理运用。 2016 年的杭绍台高铁项目是民营资本在中国铁路投融资领域首次控股, 它打破了长期以来铁路建设领域约束社会民营资本投资的“玻璃门”[5],是民营资本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跨国经营,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国家可以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到“一带一路”项目融资中,并给予其政策与技术支持, 从而发挥出民营资本的最大功效。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的优势所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性质,要不断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但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新时代, 我国要优化资本市场的法律和道德约束, 让每个领域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能守住道德的底线。 一方面,要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法律监督。 我国现在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约束,比如生态环境领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网络领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但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仍有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 我国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还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面对新情况的发生,如,可以在环境损害赔偿、网络道德、生物道德等领域完善法律法规。 同时,在践行法律法规时,要公平公正,加强监督,避免权钱交易行为的产生。
另一方面,利用道德约束弥补法律规范的不足。道德约束的覆盖领域极广, 可以在法律无法涉及的领域对某些行为进行约束和管控。 面对法律的空白地带时,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主体的道德选择,即使完备的法律对人们的约束也只能是外在的, 并不能使人从内心深处对其认可[6]。道德约束需要他律和自律共同发挥作用。比如,长生生物疫苗造假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种突破道德底线、 谋财害命的行为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一时间谴责此公司的信息充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 人们对这一事件的高度关注不但加剧了对这一公司的处罚,同时也对其他企业起到了警示作用。如果一些生产商为了谋取利益而危害大众, 社会必将对其口诛笔伐,而商家也会颜面扫地,在社会上难以立足,这也会促使他们进行反思。在他律和自律的相互作用下,达到一定阶段,人们就能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一种自我价值观,从而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
加强主流价值观引导是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必要途径。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文化教育工作应紧密结合实际,根据青年的心理特征,采取更易让其接受的方式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使其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占领思想领地,把年轻人从娱乐这个阵地上抢过来。 “青年在哪里,我们工作就在哪里”[7],这是共青团中央一直以来秉承的工作信念。 2018 年国庆节,共青团中央正式入驻了快手、抖音等平台,吸引了大量粉丝及关注,成为网红机构。新时代的青年对于网络是十分依赖的,“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已经成为青年的常态,呈现网络化生存的状态”[8]。 教育工作者要以“互联网+”思维加强对青年价值观的引导。在年轻人聚集的地方进行主流价值观宣传, 拒绝枯燥的说教,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教育,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教育工作应有的特点。其次,加强文艺活动的正确价值导向。 文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取向。美国电影《疯狂原始人》中有大量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色彩,体现了美国的价值观,引进这样的作品,如果不能加强引导,便不利于我国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新时代,我国的电视剧、电影不应仅仅只是为了娱乐和追求商业价值,而应“寓教于乐”,在文艺作品中加强价值观引导, 不断推出大量先进思想内容和优美艺术形式有机统一的作品, 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及行为。 我国现阶段也出现了一大批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影片,比如《芳华》让我们看到了文革时期父辈的友情与信仰,《唐山大地震》 让我们感受到了危难时刻的人性光辉。 通过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及其持续发力, 才能让人们真正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 我国不仅要学习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同时也要严格审视它带来的一系列“现代性”问题,加以批判和制约。 为此,学者应不断深化对新时代“现代性”的研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