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沛超
(青岛滨海学院 外国语国际合作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自从201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推出以来,学界一直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保持着较高的热度。浙江大学、扬州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高校分别推出了“IBE”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行业特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体现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对学校类型、自身特点的结合。
对当前影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把脉,对全国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较高的院校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可以发现创新创业教育措施普遍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Talent Training Program)、课程体系(Curriculum system)、实践体系(Practice system)及保障机制(Guarantee mechanism)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工作衔接起来基本上就涵盖了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流程,取其首字母可称之为“TCPG”模式。推行基于“TCPG”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新建院校提供一个基础模式,缩短探索时间,提高适合校情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率。
除了少数研究型大学,绝大多数高校的办学目标都是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这是教学应用型高校特别是新建院校要明确的前提。新建院校办学时间段、历史积淀少,易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普通课程,即以一至几门课程来代替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将之纳入到全校人才培养的统筹中。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指南。“TCPG”模式的做法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常规的通识类和专业类平台,再单独设置一个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包括课程模块和实践模块。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设置3~7学分的必修课和4~12学分的选修课,并设置与之配套的实践环节;另外,设置培养方案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例如规定学生从事科研和创新创业活动而取得劳动成果的,可获得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并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可以灵活调整培养方案助其成才。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中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任何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都依赖于一门门课程对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的落实,并根据综合要求将课程综合化、体系化。课程只有体系化才能达到综合的教育教学效果。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常规的课堂上一本教材、一个课件、一张试卷就能推行一个学期的课程,而是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管是创新创业的理论还是实践环节,都要用课程来落实。同时为了防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进行碎片化、课程化处理,还要注意用科学的课程体系来支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管是创新创业的理论还是实践环节,都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课程以纵横的方式形成一个课程体系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纵向来看,至少应该包括创新创业前、创新创业中、创新创业后、路演、孵化、项目落地等步骤方面的课程;横向来看,至少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意火花、创业知识、国创实践等方面的课程。
“TCPG”模式的做法是,围绕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知识、素质、能力对课程、活动进行总体整合,鼓励创新创业任课教师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开发相关课程,并进行教学改革使之符合课程的体系化要求,要使学生明白每一次理论学习或实践动手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纵横位置。总之,要将各类相关课程、活动都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
除了本校教师开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要配合“互联网+”战略,重视创新创业类网络课程的开发利用,开发课堂与在线相融合的多元课程。还要邀请企业界专业人士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让创业精英、行业领袖甚至是创业有成的校友成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导师,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创业课程。
在“TCPG”培养模式下,要避免纸上谈兵的空洞说教,将创新创业类课程实践化、动手化。在实践体系方面,主张实践类课程与理论课程一样,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这样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综合化、体系化的实践过程中完成最后一个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单独的某个环节的动手实践演练,难以让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系统感。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要体系化,如此方能够巩固、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方法和技能的消化吸收。
实践体系可以多平台进行。一般的新建院校可以采取三个措施。一是以孵化器为依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现在各高校已经普遍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在“TCPG”模式下,学校要制定实施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等,为创新创业类课程实践化、动手化找到可操作的实践平台。二是要发挥校办企业的作用。和校外企业合作,因为“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行业企业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参与普及性差”,[1]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存在很大难度。而校办企业本身就有服务教学的天职,因此利用校办企业实现校企“协同育人”[2]实属必要。可以利用校办企业与创新创业教学环节合作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到校办企业亲眼观摩、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直至顶岗,这样就实现了校企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既为企业培养了“进得来、留得住、上手快”的创新型创业人才,还将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抓实抓细抓落地,保障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在实践体系中的落实。
如前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常规的一门课程,而是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单纯靠创新创业教师的一己之力,无法协调各部门、各院系、各课程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保障平台来协调。从实践来看,这个保障体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文化氛围、师资队伍、资源平台几个方面。
基于“TCPG”模式,学校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统筹协调部门负责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各二级学院开展相关工作;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直接领导责任,责任到人,避免多龙治水;保障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有人在管、有章可循;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保障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头脑中的火花不至于熄灭;要制定外聘教师和创业指导师管理规范,特别是让校外企业界指导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实战;保障创新创业教师各展所长,分工协作,各得其所;要统筹资源平台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多比赛、多实战、多练手。采取上述措施后,创新创业的学生得到了个性化的高质量的锻炼。其优质项目可以推荐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孵化,实现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3]
“TCPG”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国内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及保障机制四个方面的经验做法,对于已经拥有丰富经验的高校自属赘言,但对于新建院校却很有借鉴价值。若能将这一普遍经验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当可以将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