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长期以来,高校课程成绩评定基本是“以考卷定终身”。一部分学生即使平时学习不努力,但如果考前进行临时突击,也能顺利通过考试,顺利毕业,这样导致学生没有真正把知识掌握牢固,虚度了最应该把握的学习时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2016年以来,我校出台了加强学习过程考核的相关文件,将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权重由30%提高到60%,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取消“清考”制度,下面以新乡学院化工原理课程为例,介绍过程性评价包括的相关环节、具体实施办法及相应成效。
过去课程总评成绩主要由期末试卷分数确定,学生只要在考前下功夫,即使平时不用功,也同样能考出好成绩,但自从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权重以来,特别是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至60%之后,平时成绩直接决定了学生总评成绩的好坏。针对这种情况,化工原理课程组对过程性评价环节的设计进行多次讨论、完善,最终确定过程性评价包括:考勤+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节章总结+课后作业+线下线上测试等六个环节,同时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4~5人,平时成绩由个人+小组部分组成。
实施过程:①课堂考勤。学生正常出勤是良好学习的保障,学生每次课前通过学习通平台自动签到的出勤统计是期末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数据来源,但权重较低,旨在督促学生按时出勤,按时上课。②课前预习。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均给学生布置下一节的预习题目。学生须在下次上课前,上交预习笔记,并在课堂上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提问,教师根据其回答情况进行打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③课堂讨论。对于概念较多、较难理解的章节,老师提前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于课下讨论、准备,上课时每组学生选一个代表讲解,同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根据讲解、回答问题情况进行打分。④课后总结。课后总结包括节总结和章总结,学生每学完一小节课程均需对主要知识点进行节总结;同样地,每章学完后,学生需对章学习内容和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章总结。如此,有利于学生对每个小节、每个章节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理解的内容、了解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继而有效培养其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学生通过预习、总结等环节的学习,究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如何?在过程性评价中我们设计了通过学习通进行线上测试环节。每小节的测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的情况,一般采取上完课进行线上测试,测试题为5~7个,测试时间为5~8 min,学生可以查阅学习资料,但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测试完毕后学习通软件自动给出成绩。每章学习完成后,章节综合测试也采取学习通线上测试的方式进行,测试时间为30~40 min,测试题型包括填空、判断、选择等,难度较节测试大,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程度。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答案,成绩由学习通软件自动给出。
教师根据讲解的内容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学生统一上交,教师统一批改,总成绩计入平时成绩。
评价环节在实施中存在如下问题:①课下环节多,学生负担重。每学期平均开设课程为5~6门,学生要完成预习、总结、作业、测试等各个环节,平均每门课每天课下所用时间大约为1 h,如果当天有3门课,完成作业需要3 h,学生感觉一直在被动完成作业,消化知识时间少了,总体感觉负担加重了,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②某些考核环节无法实现全覆盖。目前,我校每班的学生人数在50人左右,如果每学期每人提问2~3次,每次2 min,50位学生完成这个环节大概需要200~300 min,需占用4~6节课,这显然有一定的难度。③某些考核环节无法实时监控。实行加大过程性评价比例的第一学期,学生的课程考试综合评定中,出现了期末卷面成绩在30分左右,但综合成绩达到60分的现象。也就是说,从这类学生平时成绩来看,其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应该较扎实,但呈现的是期末考试卷面得分较低,甚至有不及格的现象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这些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部分学生预习、总结、测试等环节虽然能按要求完成,但对于学生完成的过程、是否独立完成目前没有具体和合适的监控措施,以至于平时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期末考试监考比较严格,学生均是独立完成,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出现了平时成绩高,而期末成绩差的怪现象。
课程过程性评价权重提高后,我们及时分析了学生平时成绩分布、期末成绩分布、综合成绩分布的情况,有15%左右的学生出现平时成绩超过了及格线或者偏高,但期末卷面成绩远远低于及格线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对要求独立完成的环节没有独立完成。课下作业、测试等环节如何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有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课程组将课程资源按需分类上传到了系统中。目前有教学大纲、教案、课件、题库、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每节设计了测试题,学生通过学号注册,可以实现学生考勤、小节测试,均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期末导出计入平时成绩,但讨论、答疑等功能使用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课程组将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目前课堂授课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部分章节采取学生主讲、小组讨论等环节,由于学时有限,学生人数较多,这些环节很难实现全覆盖,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把课堂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这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课程的初步学习,把难点留在课堂上解决,实现课堂测试。美国宾州大学校长指出,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有机融合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发展趋势。
我校化工原理课程为河南省高校在线精品开放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应用,将知识点进行高效归纳整理。具体方法包括慕课的建设、音视频资源在线观看、在线习题测试、讨论区的应用等。经过一年的建设,课程组已完成了课程音视频的录制、章节测试题的设计等工作,共录制了67个视频,总时长为643 min,每个视频一般在10~15 min,一般课堂上需要50 min讲授的内容,可以浓缩成10 min的视频。课程立足校本,旨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观看视频,完成测试,找出难点,需要15~20 min。学生把难点归纳整理,提交教师,课堂上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法完成学习,空出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基本知识点的测试,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可以有效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由灌输式教学到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智慧。
目前,我校课程总评成绩中过程性评价权重为60%,期末卷面为40%。今年我们以化工原理课程为例,对三个年级共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对加大过程性评价环节设置的合理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建议,对三年来各班学生的总评成绩的不及格率、优秀率及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的对比等进行了分析。学生课程总评成绩通过率逐年上升,分别为85%、87%、89%;学生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分布逐渐为正比,分别为85%、90%、93%;通过加强过程性评价权重认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比例为70%、76%、80%;85%的学生认为确实达到了课下忙起来、课上动起来的目的。老师普遍感觉学生出勤率、抬头率、听课率等比过去都有很大的提高。
以上数据说明,通过实施全过程学业评价改革,打破了“60分万岁”的局势;通过加大过程考核成绩的比重,把期末考试成绩权重降低到40%,破除了“期末一考定成绩”的弊端。实现了学业考核全程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结果动态化的局面。
加大过程性评价权重,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科学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各个教学环节,同时也需要学校层面出台一些相关制度,如期末卷面成绩设定最低分。目前,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关于人才评价方式的相关规定里,明确规定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占比≥60%。在成绩认定方面,过程考核、综合考核两项考核成绩均需合格达标,其中有一项达不到60分者,需重新修读。
此外,课程过程性评价方法也根据具体情况在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力求科学合理。过程性评价的组成由原来的课后作业、预习、课堂讨论、考勤、线上测试,修改为课后作业、考勤、线上测试、线下测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