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老人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020-01-17 12:58孔凡磊孔梅李程李士雪吕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移民老年人研究

孔凡磊 孔梅 李程 李士雪 吕军

(1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012;2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4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我国总人口的人均寿命大幅提高,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截至2017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24 090万,占全国人口的17.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5 831万,占全国人口的11.4%〔1〕。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频率持续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流动开始呈现家庭式流动态势,老年人随子女进城生活的规模也越来越大。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流动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7.9%增加到2015年的18%〔2〕。具体到老年流动人口上,其规模在2000年以后增长较快,数量上从2000年的503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1 304万人(年均增长6.6%),在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上从2000年的4.9%增长到2015年的5.3%〔2〕。在这1 000多万老年流动人口中,为了照顾晚辈家庭而流动的老年人口占老年流动人口总数的43%〔3〕。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老年人加入到流动人口行列中来,随迁老人数量将继续增加。

随迁老人从原来熟悉的农村或城市来到大城市之后,由于大城市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均发生了变化,这就导致随迁老人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社会融入困难〔4〕、社会适应缓慢〔5〕、健康水平下降〔6〕、医保异地无法报销〔7〕、社会保障缺乏〔8〕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随迁老人及其所在家庭的正常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1 关于随迁老人的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随迁老人群体的不断壮大,与其相伴随的社会问题也不断呈现,研究人员开始逐渐关注这一群体。目前,学者们主要对随迁老人的健康状况、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支持、社会交往、卫生服务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1关于随迁老人的定义 瞿红霞〔9〕认为随迁老人是跟随子女进入城市并在城市生活的拥有农村户籍的老年人。姚兆余等〔10〕认为随迁老人是指年龄超过60岁,与在城市定居的子女一起生活,但户籍依然留在农村的老人。易丹〔11〕指出随迁老人是为照顾第三代而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城市的父母的统称。李珊〔12〕认为他们是在年老或退休后,迁离出原来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搬迁到其他城市或地区居住的老年人。通过对比西方国家的老年人口迁移,中国老年人迁移主要是为了养老及帮助子女培育下一代〔13〕。根据以上研究,结合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本研究将随迁老人定义为:为了照顾个贷亲人或养老等原因,而离开原来熟悉的农村/城市环境,跟随子女来到大城市居住生活的老年人。

1.2关于随迁老人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随迁老人的精神/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于晓娜〔14〕发现山东省潍坊市随迁老人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普通老人群体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刘庆〔15〕的调查研究表明深圳本地老人的精神健康状况优于随迁老人。刘庆等〔16〕基于深圳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个体经济社会地位、迁移压力、社会资本会对随迁老人的精神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张月〔17〕通过北京的调查数据发现个人性格、归属感和空气环境等因素会影响随迁老人的心理健康。

1.3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相关研究 随迁老人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在心理、生活、社会关系及社会环境上都存在融入困境〔18〕。姚兆余等〔10〕研究发现随迁老人生活单一乏味,缺少对社区活动参与积极性和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李立等〔19〕的研究表明随迁老人在新社区中存在有限交友范围及社会网络程度薄弱等问题,总体社区融入程度较低。张新文等〔20〕从社会记忆的视角指出面临城乡文化差异与排斥、交往行为中断、身份认同感缺失问题。卢利芳〔21〕的研究显示48.6%的随迁老人对所处的新环境,包括社区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不习惯不适应,普遍有种熟悉的陌生感。耿梦圆〔22〕认为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困境的形成不是某一方面的原因导致的,而是由制度、环境、观念、文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孟珊〔23〕的研究显示不同户口类型、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迁移意愿等影响随迁老人的融入度。针对随迁老人的融入困境,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政策建议,如从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地区统筹发展、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帮助随迁老人再社会化等来促进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24〕。

1.4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随迁老人在城市适应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问题。苗瑞凤〔25〕研究发现流动老人较少出现经济供养方面问题,但许多老年人普遍存在孤独感。顾溪羽〔26〕、何惠亭〔27〕从代际关系的角度研究发现漂族老人在子女家庭中面临适应困难的问题。总之,随迁老人在生活适应、环境适应、文化适应及社交适应都面临着困境。对于影响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的因素,王丽英〔28〕认为每个“老漂”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程度都有所不同,社会资本、个人因素和代际关系是“老漂”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制度因素,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也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29〕。为有效解决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刘晓雪〔30〕指出应该从政府、社区、家庭和随迁老人自身四个方面努力。

1.5随迁老人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既有研究发现进城老人普遍存在社交支持单一、经济支持不足、休闲娱乐缺乏等问题〔31〕。社会支持程度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孤独感和幸福感及生命健康质量〔32〕,而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断裂,会让随迁老人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与孤独感,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33〕。段良霞〔34〕研究发现迁移老人的社会支持以非正式支持为主,家庭成员在迁移老人的支持网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作为准正式支持的主导的社区支持状况不好,户籍成为阻碍迁移老人获取社区支持资源的障碍。李芳燕〔35〕的研究结果表明随迁老人获得服务支持最多,其次为物质支持,最低为情感支持,三者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随迁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其中情感支持的预测力最大。因此,应该构建和完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崔丽娟等〔36〕指出要借助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实施公共助老服务,助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范靖〔37〕认为要解决随迁老人缺少异地朋辈支持等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进行介入。

1.6随迁老人社会交往的相关研究 学者们的研究普遍发现随迁老人的社会交往活动较为贫乏。李立等〔19〕研究发现随迁老人在社区中的人际交往较少,人际圈较小。王建平等〔38〕的研究发现上海市老漂族与户籍人口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交隔离,老漂群体社交结构均以外地人为主。随迁老人之所以出现社会交往困难,赵捷〔39〕认为是由于随迁老人的生活场域发生了变化,郭旋〔40〕则认为是生活方式的差异性导致了随迁老人难以融入老人集体中。为扩大随迁老人的社会交往,曹智玲〔41〕指出应在互惠模式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介入方案,帮助随迁老人构建健康的社会关系网络。张霞〔42〕主张运用互助式的小组工作介入到“老漂族”的社会交往问题,帮助“老漂族”改善社会交往的困境。李理等〔43〕认为体育参与能重建随迁老人的人际关系网络,能促进随迁老人的再社会化。

1.7随迁老人卫生服务利用的相关研究 聂艳辉等〔44〕对广州随迁老人的调查研究发现随迁老人大多未被纳入所在社区的卫生服务常规管理对象,其卫生服务需求量与卫生资源供给量之间的矛盾制约了其卫生服务利用。何兰〔45〕的研究表明由于医药费用报销统筹层次不高,近六成的随迁老人认为医药费用异地报销不方便。周全德等〔46〕发现一些地方随迁老人的健康服务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利于随迁老人的晚年生活、流动人口家庭的健康发展及他们流入地的社区建设,随迁老人健康服务的内涵及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卢利芳〔21〕的研究显示目前异地养老未纳入政府整体公共服务体系,养老保障存在断层,导致随迁老人医保门诊异地结算难、公共服务享受难等现象普遍存在。

1.8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生活相关研究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原则,以助人自助为理念,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由专业的人秉承专业的态度,运用专业的方法进行助人的专业服务活动〔47〕。伴随着随迁老人数量的不断增长,社会工作开始介入随迁老人的生活。刘庆〔48〕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个方面的理论上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适应融入城市生活的可能性。在实务的操作上,学者们认为要积极地开拓对于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有效介入策略〔49〕,如蔡碧君等〔50〕根据流动老人遇到的人际交往、沟通障碍、日常娱乐、隔代教育等问题建立了针对性的问题解决小组,范靖〔37〕针对老漂族语言文化、人际交往、社会保障等问题建立了社交康乐小组。

2 关于随迁老人的国外研究现状

随迁老人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衍生出的一个的群体,是中国的特有产物,国外与之接近的研究是对老年人迁移的研究。由于国内外关于随迁老人的既有研究结果相对较少,本文将尝试着在必要时把搜索关键词和主题词由“Elderly migrantfollowing child(随迁老人)”更改为“Elderly migrant(迁移老人)”以扩大文献搜索范围,防遗漏相关可供借鉴的重要文献资料。由于关键词或主题词从“Elderly migrantfollowing child(随迁老人)”变更为“Elderly migrant(迁移老人)”之后,国外文献综述部分得到的文献量较大,限于文章篇幅等原因,将选取近年较新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和呈现。

2.1关于老年人迁移的原因 自然环境和家庭因素是影响老年人迁移决定的重要因素。如Litwak等〔51〕研究发现美国60岁左右的老年人退休后往往会发生迁移行为,一般是从北部各州向南部温暖的、更适宜的养老地区迁移。Liaw等〔52〕运用美国1990年的公共微观普查数据研究发现,子女的居住地和环境宜人度是吸引老年人迁移的两重要个因素。

2.2迁移老人面临的问题 首先,迁移老人面临生理健康方面的问题。Paker-Eichelkraut等〔53〕调查发现移民新罕布什尔州居民与德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本地居民相比,营养状况更差。Kouris-Blazos等〔54〕对居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189例老年希腊人的健康状况和营养状况与104例希腊老年人进行了比较发现,饮食变化会导致移民老人健康状况恶化。Pudaric等〔55〕分析了移民老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还有研究发现退休或转型退休的移民老人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存在不利的风险。

其次,迁移老人面临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Li等〔56〕通过对杭州的流动人口和城市老年人调查研究发现,流动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资本低于移民城市本地的老年人。Shah等〔57〕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移民老人的自杀标准化死亡率高于英格兰和威尔士当地老年人及移民老人的原籍国的老人。Tamez等〔58〕研究发现波多黎各的多米尼加裔移民相比本地居民,面临更多的疾病社会经济风险因素,更低的健康保险参保率,但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低的医学诊断抑郁症患病率。

再次,迁移老人还面临着许多社会生活问题。Crome等〔59〕指出迁移会使老人社会交往网变窄,社会参与积极性减弱,日常生活能力下降。White〔60〕认为流动人口如果不积极主动的接受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圈,很难在流入地适应并生存下来。Duguet等〔61〕指出在法国的养老机构中,移民只占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文化和语言的障碍、收入困难及行政方面的麻烦。Steunenberg等〔62〕指出在西方国家,老年移民难以享受健康和社会福利政策,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最佳满足。

2.3关于迁移老年人的护理服务研究 Raven等〔63〕通过对德国移民老人中的痴呆症患者的护理状况进行研究发现,护理人员教育程度低,不精通移民老人的语言以及其传统和宗教思维方式不利于更好地进行护理,另一方面,现有的咨询和护理机构无法满足移民老人护理的需求。Van der Brink〔64〕比较了在鹿特丹土耳其移民家庭中土耳其非专业护理人员和荷兰专业护理人员这两类照顾者的关怀价值观和模式,认为有必要为移民老人提供文化一致性的护理。Tolic〔65〕认为移民老人的护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为来自不同种族背景的人提供文化相关的护理。通过了解被护理老人的发展水平及其背景等,护理者可以有效地为迁移老人提供护理。

综上,随迁老人是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户籍制度逐渐放开、传统家庭观念浓厚等多种历史和现实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颇具中国特色的群体,国内学者自2000年左右开始对该群体展开研究,尽管目前针对该群体的研究在不断增加,但研究数量上仍然相对较少。由于东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随迁老人现象在国外基本没有产生和存在的文化土壤,这就决定了本研究能检索到的外文文献极少。为了防止遗漏相关可供借鉴的外文文献资料,本文通过改变搜索关键词和主题词的方式扩大了文献搜索范围,总结了国外的相关既有研究。国内外既有研究表明,随迁老人的社会交往规模和频度降低,获取的社会支持减少,社会融合状况较差,健康状况因此受损,但相应的医保报销、卫生服务等相关政策影响了随迁老人的就医行为,这进一步加剧了随迁老人对适应新环境的难度。建议相关政府部门从维护家庭与社会稳定、促进国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高度,尽快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工作,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猜你喜欢
移民老年人研究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