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3]“课程思政”不同于以往的德育,它的价值内涵更为丰富,就是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糅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
“高等数学”作为高校很多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有助于学生形成理性思维方式,塑造健全人格,陶冶思想情操,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深远影响。将“课程思政”渗透到“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大力推进高校各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尤其是理工类课程。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不尽理想,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课程思政”的重要责任就在于价值引领,将显性的高等数学知识与隐性的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引领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不断升华,其最终目标在于立德树人。事实上,相当一部分高等数学教师不能正确把握教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教学,工具化、程式化地开展“教”和“学”,教学中着重强调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运算方法和应用技巧,片面地认为思政教育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与己无关,导致在传播高等数学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教育熏陶,殊为可惜。
当前无论在学校、学院还是教研室层面,“课程思政”多停留在口号上。首先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没有明确的规定,人才培养方案上没有具体要求,缺乏顶层的系统设计和长远规划。其次,任课教师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主要围绕数学基本理论、技能和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来制订教学目标,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往往只是一些口号性的目标,这些目标几乎可以通用到任何一堂课。这些没有特性和载体的空洞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无法检测、无法落实到位。再次,现有“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方式无法体现思政教育实效。
“高等数学”课程具有特殊性,客观、严谨,揭示普遍规律,超越意识形态,它的思政教育资源通常是隐性的,其蕴含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道德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其他课程教学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由于“高等数学”课程有其特定的知识体系,缺乏科学系统的思政教育切入点,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准确把握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融汇点,注重数理逻辑而忽视数学思想方法、人文素养等,高等数学所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并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开发。
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往往偏重知识与技能的讲授,对于“课程思政”如何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由于专业的制约,普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章节教学都必须挖掘思政要素,具体在何时、何地、何种方式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联系起来?许多任课教师要么把握不好时机,要么生拉硬扯地穿插一些空洞的说教。至于运用Java、Flash、3D、计算机模拟仿真等网络媒体技术,把抽象、枯燥、乏味的课程思政变得直观、生动、活泼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多。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首先就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素质能力结构要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构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结合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学术性,更要着力强化思政教育的渗透和融合。概括地说,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个性心理品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想方法等的教育培养。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终点。首先,任课教师需要全面解读教材和了解学生,在“课程思政”总目标的要求下,针对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分解,选择和设计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讲授函数、连续、极限、导数、微分等概念,以及洛必达法则、广义积分等理论时,让学生学会透过表象抓住本质,揭示数学知识内在规律,在教学目标上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高等数学”自身的抽象性、逻辑性和体系性以及教学中的示范引导,能够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理性思考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等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体验和发现,体会数学内在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抽象力量和审美价值,逐渐建立起理性思维方式,这是数学学科独特的教育价值所在。
当然,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择定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整体性的,是可操作的。这些育人目标应是有机地穿插在整个课堂中,不是附加品,也不可强求,更不能本末倒置。
“打铁还须自身硬”,任课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这是“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关键条件。首先,任课教师要摒弃重智轻德思想,顺应时势,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深刻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关心时政要闻,更新教育理念,把“高等数学”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任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理想信念、工作态度、个性品格、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任课教师只有提高自身品行修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学生科学思维、个性品质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才能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内驱力,进一步强化其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阐述知识背后的逻辑、精神、价值、思想、艺术和哲学,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导给学生[5]。
再次,任课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史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厘清高等数学知识体系的层次和结构,依据高等数学课程本身特点探索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这要求任课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树立新的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追求,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实效。
高等数学与政治、人文、社科类课程比较,虽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也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它的思政资源通常是隐性的,需要挖掘和提炼。例如,数学史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的宝库,凝聚了无数前辈数学家的聪明才智。通过数学史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数学概念、结论的叙述、符号的书写等必须准确、规范,定理公式的推导论证要求有理有据、逻辑严密,能够帮助学生发展理性思维。导数、微分、定积分、不定积分、空间图形体现的有序性、简明性、对称性和统一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有界与无界、有限与无限、收敛与发散、连续与间断,以及极值、最值等,反映了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研究上的最新成果以及微积分在日常生活中和新科技方面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内在的学习动机等。
由光明网和森途教育共同开发的《高校课程思政数据库》,包含大量的数学学科“课程思政”资源素材,如时政热点、教育视频、发展历程、杰出人物介绍、数学文化等,可以充分利用。“高等数学”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抽象、归纳、演绎、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任课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蕴藏在高等数学知识中深刻的思政资源,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教学模式上看,“课程思政”有别于思政教育,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思想教育的感染力,需要探索出艺术化、生活化、协同化等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6]。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思政目标的达成,找准着力点、切入点,做到既有普遍性的“大水漫灌”,又有特殊性的“细水滴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整体地、全方位地感知数学知识,才能领悟到数学理论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在“二重积分”教学中,首先回顾前面学过的曲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动画演示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接着将问题进行转化,把求曲顶柱体的体积转化为求平顶柱体的体积,结合割圆术思想提炼出解决曲顶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分割,代替,求和,取极限,进而得到二重积分概念的定义。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思政元素,让学生领略中国数学文化,体会近似与精确、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直与曲、局部与整体、离散与连续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同时培养探究、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其次,从教学途径上看,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构建课程新范式。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翻转课堂、慕课、腾讯课堂、超星、云课堂、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化教育方式,建立高等数学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育人的新形式,让学生获得真实个性化的思政教育体验。
第三,从师生互动上看,广大数学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育人责任,用好数学课堂,用好校园阵地,通过师生互动、课后答疑、网络交流、学业指导等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统一起来,做一个“四有”好老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等数学”课程高度抽象,教学信息容量较大,学好该门课程绝非易事。任课教师如果在“课程思政”上用力过猛,忽略了课程知识内容的传授,不但起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还可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