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国 重庆三峡学院
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师学科素养是基础美术教育阶段中通过培养学生在美术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美术核心素养、达成课程目标所必备的能力与专业素养,并且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以适应其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美术学科基础知识、学科思维品质、学科关键技能和审美意识。笔者基于此,就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的内涵与标准试做分析。
2016 年9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八一学校时强调,教师要做到“四个引路人”,即:“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师来说,做到“四个引路人”是必须追求的,所以中小学美术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的内涵必须具体、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当然,“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也涉及教师学科素养与师德、课程思政交叉应用的能力与素质,笔者在此不做论述。主要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为指向,就中小学美术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的内涵与标准试做分析。
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学科素养,首先得让美术教师具有广博而深厚的学科本体知识,这是对美术教师在美术专业素养上具有“一桶水”或“长流水”的专业要求,也是达成新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的理论知识、专业的实践能力、专业的认知情怀三个方面。
1.提升的专业理论知识需烂熟于胸并能内化实践。中小学美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引路人,对美术专业理论知识要能烂熟于胸,要能内化于专业创作、鉴赏、创新、审美感受等多层面,能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系统化的诠释与表述,以使学生获得美术学科的理论认知、技能表现、鉴赏评述、创作表达、探索创新、生活运用、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掌握系统的、全面的美术史知识。需掌握中外美术史、中外设计艺术史的基本知识,能从中西艺术比较中认知各自艺术发展的规律及其各自所呈现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内核,并能理解与认知文化的差异是其中西艺术差异性呈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第二,内化美术理论知识。美术理论知识是从美术理论层面上对美术的基本原理(本质论、创作论、接受论)、美术的历史发展(发生论、发展论、门类论)等知识烂熟于心,并能内化于美术专业实践、鉴赏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第三,能熟悉与掌握美术技法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书法与篆刻、设计、手工艺、剪纸、构图、创作等基础技法理论。这些系统的、能内化于心的美术专业理论知识是基于满足学生全面而多样的知识需求,能让其“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从而更高效的达成美术课程目标。故提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需精湛、全面、系统,且能在教学中内化为“传道”“授业”“解惑”之能。
2.提升的专业实践能力需呈现高格调的能力与水平。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可涵盖四个内容:第一,强的专业示范与表现能力。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专业技能技巧的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观察方法、表现方法与审美创造的法与理,所以具备强的专业示范与表现能力是这一教学活动所能达成目标与构建核心素养的基本保障。第二,强的专业指导能力。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与表现的能力关系到其核心素养的构建与该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审美创造与表现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创造与表现过程中展现出的问题,并能针对性的提出修改与解决问题的方略,便直接关系到指导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也呈现出教师专业指导的能力与水平,故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至强是必须的。第三,敏锐与准确的评鉴能力、高超的专业创作能力。评鉴能力重在敏锐与准确,中小学美术教师一方面能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敏锐的捕捉其视觉形象,并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进行评判、分析与鉴别,另一方面还需教师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审美能力、理解表达力。同时创作能力能呈现出其艺术所致的境界与高度,与其审美体验、审美感知、审美创造的敏锐性契合并能融会贯通。
3.提升至执着的专业情怀。专业情怀是指教师对所教相关学科专业所持的一种积极的、热爱、执着追求的态度。第一,执着的学科情怀。这种情怀就是要对美术学科热爱,有高的追求,甚至殉道者的精神,并能做到对专业学养、专业技能、专业创作、创新探究终身追求与修炼的高度,这样也就能游刃有余的进行中小学美术教学,且能达成并优化各项教学目标。第二,深爱学生的情怀。陶行知先生曾有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其职业道德、师德层面之上的,故对学生之爱有其独特性,不同于父母之爱,但具有父母之爱所具的责任,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便是教师所承担的那份对学生的责任。第三,敬业的职业情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赋予教师的责任是很高的,既要做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还需育好人,从职业精神这一层面来说,敬业的职业情怀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专业情怀。
总之,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背景下探讨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至广博深厚,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务实的、并具针对性的课题,中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的独特性和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应具的高度、广博度与复杂性,让该探究更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中小学美术教师课程素养的提升必须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思路有全面的理解与深入的领会,具体如下:
正确并深入理解各阶段课程的性质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必备的课程素养,一方面要能领会课程本质内核,又能在对比中理解各学段的核心要义与前后的承接关系。例如: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性质必须对其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能融会贯通,且能领会其各领域的具体指向。对于高中阶段美术课程的性质,则需逐其本质,即要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体悟、思考、探究、创造和品鉴等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学习活动,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基本理念是课程所承载的一种思想与观念,属于课程顶层设计的内容之一,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并能理解其理念的深刻性与全面性。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高中阶段的课程基本理念则为: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强调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个性需求。创设问题情境,倡导探究式美术学习。运用质性评价,着眼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中小学美术教师对课程目标需结合教材做深入的分析与内化,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目标顶层设计的内核,同时又能结合教材内容在课程教学中进行贯彻与执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达成。例如: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总目标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3]
总之,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课程素养是必须的,它不仅仅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问题,而是涉及怎么将水传给学生的问题,所以依据达成课程目标为主旨以提升课程素养,一方面可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有深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能吃透美术学科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就会让“传给学生一杯水”时的指向性目标、审美与价值观的导向目标、“以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不会是一句空话。
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素养涉及教材分析、教案涉及、教学策略与技巧、教学反思、甚至三笔字与板书设计等等,这些均是在具体教学行为中所呈现出的状态,与教学效果、达成的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等密切相关。所以,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可从学科传承的实践智慧方面切入。一是提升给学生学习进行“铺路”设计的能力。新时代中小学美术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在学习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达成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给学生搭桥、铺路设计,设计时则需要巧妙的创设,以求给学生启发与想象、合作与互动、创造与交流,充分展现教师应具的学科传承的实践智慧。让铺路、搭桥设计的可行性与达成度更有效、更具针对性,更好的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有效学习、提升探究与创造能力。
另一种是教师巧妙的“点化”指导能力。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审美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想象力的重要教学活动,故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巧妙的“点化”指导能力便是达成与优化教学目标的关键点。优秀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审美创造活动适时的介入并进行启发性、肯定性、赞扬性的指导,选择他们审美创造活动中创造性思维最能发散、最“痒”的地方进行巧妙并赋智慧地“挠一挠”,助其思维更发散、联想更具针对性,从而走出创造性的思维惯性与惰性困境、从而提升学生创造性活动中的创造创新能力及其认知与理解能力。
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内涵,可从提升的美术专业素养需广博深厚、提升的课程素养需以达成课程目标为主旨、提升的教学素养应具学科传承的实践智慧等三个方面的内涵与标准进行实践与修炼,当然,这三个维度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并非是对中小学美术教师学科素养内涵的全部,毕竟中小学美术教学学活针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个体行为,也是一种兼个性化的教育行为,会因个性、兴趣的差异、信念的强弱呈现出差异化,但对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所需达至的标准可以是共性的,笔者也是基于此,通过梳理,以期能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研究做一个开放式的探究与思考,以期能为新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一个思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