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静
(昭通卫生职业学院,云南 昭通657000)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是承担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任务的组织机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影响师资队伍质量的重要因素,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的发展前景。早在20世纪中期,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已经意识到高校设立教师发展中心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第一个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成立,此后,教师发展中心在北美和英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成熟的发展模式[1]。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普通高等教育开始探索大众化发展道路,并在进入21世纪后的短时间内完成了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但由于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受到了严峻挑战。为了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建设被提上日程,教师队伍建设受到了高度关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要点,要求高校设立教师发展中心[2]。之前,教育部已发文正式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3],并于同年从部属本科院校遴选出30个示范点[4]。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在示范中心的引领下,教师发展中心在本科院校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高职院校面临着因扩招而导致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便引起了顶层决策者的重视。许多高职院校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并逐步建立起教师发展中心,但现阶段,教师发展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研究在梳理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工作现状并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探索了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路。
高职院校开展的教师发展工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短期业务培训,另一类是从本科院校借鉴来的常规性培训项目,通常有新教师岗前培训、公开教学、示范教学、教师传帮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术讲座和进修访学。一些高职院校未设立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这些工作便由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信息中心等多个职能部门联合开展。另一些高职院校设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把这些工作统一到中心来推进,但无论是分散开展还是统一推进,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工作都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借用数学术语,高职教育可被理解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交集。作为跨界的必然结果,高职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即高等教育属性和职业性。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有其特殊性,简单模仿本科院校的做法不可取。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源于职业教育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5],教学极为重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讲授,但更强调技术技能的传授。不同于高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水平学术型人才,本科院校按学科设置专业,重视对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显然,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内容不尽相同,后者充分体现了职业性。除了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还要承担大量的实践教学工作,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是开展实践教学必备的、不可或缺的能力。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在内容和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照搬本科院校的经验行不通,另辟蹊径探索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道路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需求是多元的、多层次的,然而,当前的教师发展工作尚未形成体系,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不能有效服务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其一,教师发展需求的多元化特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比较特殊,有执教多年的教师、高学历教师(近几年补充到学院的应届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和高技能教师(从企业引进的行家里手和聘请的兼职教师),教师群体不同,需求也不尽相同。一些执教多年的教师因知识老化、实践经验不足而需要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高学历教师则理论基础较扎实、知识结构较合理、科研能力较强,但欠缺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需要到生产一线提高技能水平。高技能教师具有多年的企业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技能,但他们没有受过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训,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不断的教学实践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其二,教师发展需求的多层次特征。处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专职教师需求也不同,适应期阶段的年轻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时间短,他们熟悉专业的最新动态以及前沿的研究理论,但教育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发展期阶段的中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日趋成熟,内驱力较强,对提升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有较为强烈的需求;成熟期阶段的中青年教师一般已是学院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需要平台更好地发挥其专业、教学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倦怠期阶段的教师需要弄清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找到突破职业发展瓶颈的方法,提高工作积极性[6]。面对教师多元、多层次的发展需求,简单模仿本科院校的经验做法于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无异于杯水车薪。
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一个发展比较成熟的教师发展机构。成熟的教师发展机构是构建能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满足教师多元多层次发展需求的专业化教师发展体系的前提,是有序、高效开展教师发展工作的关键。大部分高职院校要么没有教师发展中心,即使有也还处于初建期或发展期,中心的组织属性定位模糊,运行机制不完善,部门职能不清,当务之急是从中心的组织属性、运行机制和部门职能来着手加强中心建设。
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属性定位关系到它的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国内学术界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但对于教师发展中心是服务机构、学术机构还是行政机构并未达成共识[7]。各高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教师发展中心进行定位,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将其定位为学术型的服务机构[8],浙江大学则定位为学术研究与服务机构[9]。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要有效发挥其职能都必须同时具有服务、学术和行政三种属性。教师发展中心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其服务属性明显。学术研究是教师发展中心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之一,这体现了中心的学术属性。专业化服务需要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撑。教师发展中心必须开展学术研究——对教师发展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国内外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对国家教育政策和文件精神进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育项目,探索全面提升教师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除了服务属性和学术属性,教师发展中心还具有行政属性。教师发展工作内容繁多,需要整合利用校内各种资源,需要相关部门参与其中。在国内高校的运行体制内,若没有行政权力,中心就不能有效支配各种资源,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会难以承担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任。
只有运行机制健全了,组织机构开展工作的效率才能得到保证。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规范、长效的运作机制,组织机构不完善和人员配备单一的问题尤为突出。国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在国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以独立设置为主,组织层级较高,由分管校长负责,中心既有管理员又有专业技术人员,既有专职人员也有兼职人员[1]。借鉴国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经验做法,并结合国内高职教育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完善中心的组织机构和教师发展队伍配置:一是设置教师发展中心并提高它的组织层级。把教师发展中心独立设置为学院的一级单位,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以及学校资源的统筹整合,避免教师发展工作被边缘化。二是设立教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组长由分管院长担任,小组成员由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实训中心、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6]。高层管理人员统领全局,总体规划部署教师发展工作,各部门明确本部门在教师发展工作中履行的职责,形成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同联动的机制。三是合理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加强教师发展中心专业化队伍建设。专业化队伍由专职专业技术人员和兼职专业技术人员(如学术研究专家、教学专家、行家里手、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咨询专家)组成,他们是中心的主体,担负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责任。教师发展中心的运作还涉及日常事务、内部管理、对外交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等,所以教师发展中心还应配备适量的专职行政人员。
教育部建设国家级教师发展示范中心时提出了六项重点建设内容:开展教师培训、开展教学咨询服务、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在区域内发挥中心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3]。在此基础上,本科院校结合校本实际定位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将教师发展中心职能定位为教师培训、质量评估、研究交流和咨询服务[8],西安交通大学则定位为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质量评估与教学咨询[10]。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大同小异,都紧扣一个主题——理论教学能力的提升。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对教师的要求也颇为不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是胜任该工作必备的条件。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职能的定位不仅要参照国家政策,还要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充分体现职业性。同时,教师发展工作还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但现阶段高职院校鲜有专职研究机构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教学改革、教师发展等开展研究,给教师发展中心职能定位时应充分考虑校本实际。与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相比,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更丰富,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质量评估、企业实践支持、社会服务支持、学术研究、教学资源建设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都是教师发展中心的核心职能。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工作是一项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多个教师群体、跨教育界和职业界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序、高效运作的机构来规划和实施。组织属性明确、运行机制完善、部门职能清楚是教师发展中心实现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切入点加强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使它迅速成长为一个有效服务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专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