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经历经济转型的四十年里,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不再是昔日人均收入不足200美元的低收入经济体。中国经济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被世人称赞,并也由此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研究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道路”等课题。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同时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也逐渐发生变化,我国收入分配也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在我国这近四十年的经济转变过程中,应该看到的是,我国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的的现象。首先,伴随着扶贫政策的落实,享受政策的这部分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年收入水平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所以近些年来贫困人口的数量在不断下降。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在我国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现象,不仅表现在不同行业的人收入水平悬殊,不同地区的人收入水平也有差距,而且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呈逐渐拉大的趋势。虽然伴随着扶贫政策的落实,降低了贫困人口数量,但是伴随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低收入人群的差距水平也越来越大[1]。
合理的收入差距会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收入差距程度不合理或者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负面影响就会逐渐体现,比如阻碍人力资源的提高等等[2]。在收入差距过大的背景下,低收入者仅仅能够取得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所以没有多余收入可以支配在自身或其子女的教育投资上,也会进一步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相比较而言,收入较高的群体往往会并且有能力对自己或其子女教育投资,所以收入差距进一步加深。而且,收入差距过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不仅会从整体上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严重时出现收入两极化便会危害社会和谐及稳定,所以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刻不容缓[3]。
为了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人们往往是从再分配领域寻找解决办法。通过财政税收对收入差距悬殊进行调整、通过转移支付来平衡收入分配、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等,但是这些措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针对收入分配问题仅仅从分配和再分配领域进行调整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从根本出发,认识到收入分配制度是伴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充分清楚的认识公有制收入分配功能,强化公有制在我国的主体地位,才能遏制收入分配逐渐拉大。
现在,我国私有制企业不单是在企业数量方面,还是在其就业人数方面和对GDP增长的贡献方面都超过公有制经济。面对这种情况的出现,作为公有制企业被认为是导致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罪魁祸首[4]。首先,这种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影响收入分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从开始的计划经济逐渐转变成现在的市场经济,决定收入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呈现多元化的收入决定主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收入的差距扩大。而且随着持续加深对外开放的程度,由于外资或者合资企业通过高薪吸引人才的做法,也拉大了外资企业或者合资企业同国内企业的收入差距。其次,这种错误评论的出现是因为对私有制和公有制经济的性质认识不充分,以及对公有制的分配功能认识不足。
(一)分配关系是以所有制关系为基础。政治经济学关注的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收入分配问题,马克思指出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关系以及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分配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结构。一方面,我们可以知悉马克思这句话所表示的简单字面含义,即一种产品只有被生产出来以后才能被分配,不可能是先对产品分配在进行产品生产的无稽之谈。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知悉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即生产是分配的基础。在具体的社会形势下,该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相对应的,这两者又共同决定了在该特定社会状态下的收入分配的性质和状态。即所有制关系决定了生产的结构,在此基础上,生产的结构又决定了分配的方式。所以,针对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我们可先从所有制的视角进行分析。
(二)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公有制经济。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情况下,实行的是与之相对应的按资分配,不同所有者凭借自己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对剩余价值进行瓜分,获得财富收入。同时,在市场竞争规律、资本积累规律和收入分配规律的作用下最终会导致财富占有的两级分化,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经济危机的出现,在政府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后,却发生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共存的现象。之后,新自由主义开始兴起,而之后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不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没有解决问题。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收入两级分化,进而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在生产资料被集体或者国家共同占有的情况下,是按照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来获得财富收入,不再是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财富收入。但在市场竞争规律、资本积累规律和收入分配规律的作用下,必定会出现收入的两极分化,而按劳分配,而由按劳分配导致的收入差别是有限的。所以,只有实行或者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按劳分配,避免整个社会财富收入的两极分化,缩短收入分配差距。
(三)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学习,我们既不能完全否定私有制经济,也不能把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归咎于公有制经济。面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实以及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现状,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绝不走私有化道路,但也不会采取单一公有制这一所有制结构。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我们既要认识到公有制经济对于避免收入差距拉大的必要性,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动摇,让公有制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公有财产在社会总财富中占主体。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根据中国实际和摸索出来的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创新实践,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在激活市场、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积极正面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收入分配领域,只要坚持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收入分配差距就不会太大,体现了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在相同的时间内,不同劳动者的差别就是劳动质量,若没有特殊原因,不同劳动者的劳动质量的差别不会很大,而且劳动质量较差的劳动者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劳动质量。同时,若劳动者存在身体缺陷,政府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措施等缩短收入差距。同时,我国坚持的以公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中占主体地位,不仅有利于我国进行扩大再生产,而且可以更多的为国家的集体利益考虑,政府可以借此来对补齐整个国家的短板,对国家发展缓慢的行业进行扶持,解决人民共同面临的问题,完善医疗社会生活等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稳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需要合理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共同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与此相对应,政府结合实际情况,也坚持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事实证明,这种分配制度是符合我国基本情况,也是最符合人民期望的一种分配制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导致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所以我们需要保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和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私有制经济所起的调节作用。
(一)稳固国有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的主导作用。必须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保证其主导作用,从而避免出现收入过于悬殊现象的发生。坚持按劳分配就不会形成收入两级分化的局面,因为公有制企业中的财富收入不是被个人占有,而是为集体或者国家所有,就可以使得全体社会成员来共同享有经济成果。只有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以及影响力,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实现共同富裕。首先,我们要加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让国有经济控制像能源、军工和通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其次,国有企业向国家缴纳的利润可以增强国家的财政能力,从而在众多关系到人民生活幸福的方面,比如: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使得国家有更强的能力提供更丰富全面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
(二)在农村集体经济在防止收入两极分化中的决定性作用。集体经济在防止收入两极分化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方面也起到了决定作用。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与农村的集体经济有重要联系,在我国有集体企业的农村的村民的生活质量要比没有集体企业的农村村民生活质量要好。主要表现在该农村的道路交通、医疗设施都较为健全等方面。因此,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不断坚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让集体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保证农村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公正。
(三)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劳动收入依旧是每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我国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还不到二分之一,这启示我们,国家需要建立政策方案,提高人民的劳动收入水平。为此,必须从多个角度,全方面各方位的去提高工资水平,如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并且需要建立督导部门,以保证最低工资制度在政府各部门,企业中的实施。在适时的情况下,对最低工资制度进行改革,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出现工资过低,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形;另外,国家应大力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改善工作环境,技术,进行流程再造与改革,以提高产出和经济效率,从而保证我国公民有较高的劳动收入。
(四)发挥好国家在收入分配调节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发展,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人民创造效益的同时,国家也坚持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人民创造的要用在人民身上去,这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好开端。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公正关系到每个公民生活的幸福程度,为此,国家必须重视收入分配合理的重要性,也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进行落实。首先,合理税收政策的制定。并依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完善税收政策,使其更加合理。通过税收政策来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国家应该适当降低对中等和低等收入人群的税收,增加这部分人群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对收入较高的人群的税收比例进行调节。其次,社会保障制度的继续完善。通过一些扶贫政策的实施,对于低收入者给予支持,中低收入人群能保就保,这意味着政府要在再分配领域发挥作用,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政府要加强执法和立法,确保最低工资法、失业保险等保护劳动者的法律得到落实,增加在医疗、养老等民生方面的补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最后,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体系的步伐,带动农村地区发展要素市场,在全国范围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