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锋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24)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党的自身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了一脉相承并且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毛泽东党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在新时代,风吹浪打何以闲庭信步,肩负使命如何不忘初心?要始终做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就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相结合,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同时,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也是适应新时代“党的建设”学科繁荣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沿着“历史——理论——价值”的逻辑进路,在客观梳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历时性演进图景的基础上,整体性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并对构建这一理论体系的学术价值、学科价值与实践价值进行探讨。
思想是时代的声音,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特定的思想,每一种科学思想都是对特定时代问题的正确回答。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正是在解答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不断地探索,逐步解决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如何建设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破解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如何适应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解答了如何解决新时代管党治党过程中存在的宽、松、软现象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全面从严治党所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严峻挑战等问题。正是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成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宝贵经验,成功地解决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毛泽东党建思想,开创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大革命失败后,如何把党建设成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当时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了解决党内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在思想上未完全入党的问题,毛泽东在1929 年底召开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上提出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从遵义会议开始,毛泽东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致力于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伟大政党。针对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行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加强民主集中制,并把这一制度概括为:“它是民主的,又的集中的,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1](P1057)。在延安整风运动中,针对党内存在的作风不纯、学风不正等问题,毛泽东提出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1](P1094)总之,在总结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得到了加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探索全国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的过程中,毛泽东党建思想在传承与延续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党的八大围绕党的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等对加强执政党建设进行了详细地部署。1957 年,党吸收了延安整风运动的宝贵经验,在全党进行了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继承与完善了毛泽东的党建思想。
此后不久,中共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在此背景下,党的建设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即便如此,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没有改变。即使在“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时期以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党依然具有团结人民共渡难关的巨大凝聚力。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发现错误、抵制错误、纠正错误,同心同德、艰苦奋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党如何保持长期执政地位与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观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也实现了创新发展。
具体来讲,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认真总结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确立了正确的航向。随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转换与变化,江泽民从抓党的建设入手,强调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在党的性质、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关系等问题上颇有创见,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成功地推向21 世纪。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推动了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为了完成党所肩负的崭新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全面从严治党所面临的“两个复杂”、“三个不纯”、“四大考验”、“四种危险”①“两个复杂”是指“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三个不纯”是指“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四大考验”是指“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种危险”是指“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61 页。,“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党的建设根本原则,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为党的建设基本理念,以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党内最突出的问题为党的建设基本思路”[2],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正是在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探索中,习近平就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思想,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理论内涵得以更加丰富,而且逐渐成熟了。
面对革命战争年代的残酷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改革年代的严峻挑战和新时代的崭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首先解答了“为什么要建设党”这一重大前提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又集中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两大重要课题,不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中国化。从内容逻辑架构来看,“为什么要建设党”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建设什么样的党”是这一理论体系的目标指向,“怎样建设党”是这一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具体阐释,对这三个问题的创造性回答始终贯穿于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全过程。
“为什么要建设党”是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强大的自我调适能力,而且具有鲜明的自我革命品格。党自身建设的历史以及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探索的实践都一再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也正是党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坚持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坚持大胆探索、创新发展,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进而使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性。
在回答“为什么要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时,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了“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3](P1357);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4](P602);“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5](P358);“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6](P535-536);“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7](P263);“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8](P61)等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从理论逻辑上透彻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党”这一前提性问题,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地位与意义进行了科学界定,夯实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
“建设什么样的党”从应然层面回答了党的建设的目标指向问题,即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根据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发展变化确定党的建设的目标,才能捍卫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从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探索征程中不断谱写辉煌篇章。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党的建设的目标应紧紧围绕伟大事业的发展变化进行适时地调整。
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这一重大问题时,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党的性质、纲领、宗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了要把我们党建设成“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4](P602)、“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9](P39)、“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0](P38)、“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1](P39)、“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8](P62)等重要论述。无论是“布尔什维克化”的建党目标,还是“坚强领导核心”、“两个先锋队”、“三型政党”的建党目标,都是致力于建设一个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的政治本色,实现了党的建设目标的与时俱进,明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目标指向。
“怎样建设党”着重回答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原则、路径与方法的问题,即明确如何把党建设成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工作布局与实践方略,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具体阐释。在回答“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来始终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正确地处理了“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之间的逻辑关联,并先后提出了“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三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四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为一体的“五加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严密的党建理论体系。
第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处于统领地位,是党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旗帜鲜明地讲政治,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第二,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一项基础性建设。思想上建党的实质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中,“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2](P435)。第三,党的组织建设旨在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具体包括党的组织制度建设、党员与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关于坚持与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论述以及注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干部的观点等,都是我们党关于组织建设的重要思想。第四,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形象和性质的外在彰显,具体包括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工作作风以及全党的学风、文风。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同时,中国共产党人还提出了党的作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党的优良作风是党的最大优势、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等重要观点[13]。第五,纪律建设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克服全面从严治党中存在的宽、松、软等现象,进而净化党风,带好民风社风。重视纪律、严明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党的十九大将纪律建设纳入到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之中,强调“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8](P66)。第六,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之道,其核心意蕴是通过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化。围绕党的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制度是决定因素”、“把制度建设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全部过程之中”以及“制度更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根本性”等重要观点。第七,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意味着要将抓好廉政建设和加强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崭新思想,包括坚持“两手抓”,克服消极腐败现象;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力度;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
需要说明的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七个层面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都始终围绕着“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一主线进行展开。这条主线涵盖的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是对“怎样建设党”的创新性解答。其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等方面内容,是党的建设成效高低的集中体现。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强调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而提升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求共产党员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共产党员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就要“坚持理想信念、坚持勤奋学习、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坚持遵守党的纪律、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14](P620-628)。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要求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纯洁清正的原初状态,防止党腐化变质。
总之,关于“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着眼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要求,紧紧围绕“一条主线”,按照系统化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开展党建工作。在这一党建工作布局的指引下,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不断向纵深推进。
本文从整体性视野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形成轨迹、核心观点和逻辑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学科价值与实践价值。
从学术层面看,从整体性的视野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与内容架构,有助于改变学界一度存在的碎片化解读这一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的现象。就理论形态而言,毛泽东党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都属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这些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视角广泛、内容丰富、路径科学等特点,但也呈现出“有理论但缺少完整理论体系”的问题,“党建理论研究呈现碎片化、浅显化、复制化和短期性的倾向,而缺少整体性、长远性和预见性的研究”[15]。探讨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既不能停留在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分门别类地介绍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思想的层面上,也不能仅仅用一些抽象的概念对内涵十分丰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进行简单的罗列或者板块式的梳理。本文基于整体性的视野,从“为什么要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层面系统回答这一理论体系的基石、内容、目标等问题,进一步拓宽了学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从学科层面看,从整体性的视野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与内容架构,是适应新时代“党的建设”学科繁荣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助于拓展“党的建设”学科的研究视野,为“党的建设”学科的繁荣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借鉴。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党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先后被建立,迎来了发展的良机。关于“党的建设”学科核心教材的编写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多数论者主张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作为一门核心课程。要编写好这一重要教材,内在地要求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基本内容、逻辑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科学把握,并进一步推动学界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党建理论话语体系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等重要问题的深入研究。
从实践层面看,从整体性的视野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与内容架构,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提供了逻辑清晰的党建理论体系,有助于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着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应有之义,其客观上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扎实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系统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全面提升自身的学习本领与执政水平。本文从“为什么要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层面整体性地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有助于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中科学把握加强党的建设的逻辑依据,有助于深刻理解加强党的建设的应然目标、实践主线与具体布局,也有助于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