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雪艳
(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 德州 253034)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工匠精神,并指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即精益求精,提高产品品质。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与时俱进,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努力培养出基础知识和技术扎实、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以满足经济产业的发展需求。我国工匠文化历史悠久,四大发明、唐三彩、苏绣、故宫建筑群等,都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各行各业匠人的精湛技艺。工匠文化的核心就是追求完美和极致的职业态度,传承与发扬这种对精品的执着坚持和追求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文化传承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高校要想实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就要充分发挥出文化知识和信息作为育人核心要素的建构和承载作用。
传统工匠文化指的是匠人们对产品细节制作追求极致,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他们将自己的产品质量视为自己的人格尊严,后来泛指包括在社会及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职业操守和负责态度。现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此时提出工匠文化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根本需求。工匠文化落实在高校学生培养方面就是让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事业上具有努力拼搏的精神,在人生中具有积极奋斗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负责,严谨认真,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卓越品质。
以工匠精神育人是强化职业教育背景下提出的育人理念,但在实际育人工作中主要停留在理念层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措施。
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工匠精神育人目标,育人内容建设、育人考核评价及育人体系不科学、不系统,没有体现出工匠精神的内涵。
教师对工匠的理解存在偏差,不重视挖掘课程中工匠文化、工匠精神的育人因素,在工匠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缺乏有效指导。
目前,高校从环境设计到行为文化引导都缺乏工匠文化因素的融入,工匠文化氛围渲染不够,以至于很多学生都对工匠文化没有概念,无法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要在学校的顶层设计理念和育人理念中体现出职业精神的内涵。要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职业精神教育。要在通识课教育中开设相关课程,深入分析职业精神的内涵和要求,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让学生对职业精神有一个准确而系统的认识。可以开设相关论坛、讲堂,并邀请知名工匠来校做榜样报告,挖掘校内具有典型工匠精神的人和事,通过多渠道宣传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进而形成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
要建设大学生科技竞赛平台,主要包括校级、省市级、国家级这三级平台,要不断扩大参与群体,分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匠人精神,在专业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技氛围,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工作室或研究型团队,通过申报专利、项目孵化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
注重细节管理,建立完善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对校园环境实施星级标准卫生要求,并建设工匠文化展览馆、匠人文化广场,等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环境的精致、精美以及学习功能的专业性、人性化,使工匠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学习环境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从美好环境的感受者逐渐成为环境的建设者,通过环境熏陶感染来提高学生的工匠文化修养。
强化文化顶层设计,将工匠文化作为专项内容纳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体系,并组织专班队伍进行系统研究设计,打造完整、具体的工匠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具体标准。可以从建设校级各专业竞赛机制和定期组织各类知识及技能竞赛来进行初步实践尝试,完善制度建设,并将竞赛成绩、专利申报、成立工作室、制定相应制度与学生的学分认定、评优树先相挂钩,日后还要适当加大比重,形成长效机制。还可以根据工匠精神范畴来举办具有学生特色的品牌活动,如科技作品展、大学生科技节、毕业作品展等文化活动,初步建立起教育、教学两条文化建设路径。
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当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要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树立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