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培峰,向玉勇,孙 骁,刘 丹
(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滁州 239012)
滁州学院食品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12年,2015年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食品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在中心建设过程中,对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目标及学校办学定位,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完善实验教学及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取得了初步成就,成为开展学生实验、创新创业训练、毕业设计、教师科研的重要基地。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活动[1],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中心根据意见精神,以培养富有创新创业能力人才为根本,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为一个特色鲜明、高水平、示范性的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在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满足教师及学生的食品类产品研发、品质检测、生产实践实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任务。
建设初期,除了实验室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2],实验教师动力不足[3],实验室功能单一等常见问题外[4],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无法适应“双创”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只是验证实验过程,重复试验步骤,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创业导向的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所需平台欠缺,教师通过挂职锻炼等形式提升自身能力,熟悉工厂生产环节,但实验教学平台仅能满足基础实验教学任务,不能将生产实践环节的经验和体会传授给学生。
中心主任全面负责中心建设、管理等工作。构建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人员职责;根据专业整合实验教学资源,调整实验室布局,形成“教、学、做”一体化基础实验室,模拟工厂化工程教育培训中心和品质控制中心的三模块实践中心,实现中心资源共享及高效运行;进行信息化建设,增加开放实验室及设备预约系统,拓展第二课堂,学生在开放实验室自行设计、创新综合性的实验项目;通过设备购置,中心现有设备配置合理、数量充足、质量可靠、性能优良,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
中心积极进行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实验课程开发以及实验教学研究与创新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使得学生在思考中开展实验项目,增强创新意识及能力。结合专业课程特点与培养目标,形成了完善的基础教学、专业培训、创新创业一体化的多层次及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实现了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训练相互渗透实验教学模式。同时,中心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拓展创新创业训练渠道,形成包括“四平台”实验实训平台,“五模块”创新创业培养举措。
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根据学科特点,积极构建“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室,配备投影仪、空调、操作台等设备,减少小而偏的分散实验室,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无缝结合。
模拟工厂化实训平台。建设工厂化生产过程实践平台,包括进行小批量生产的饮料生产线,全自动面制品加工生产线,畜产品加工生产线;洁净干制室;焙烤室;发酵生产线等实训平台。各平台为食品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能进行食品设计研发、食品检测加工工艺及品质控制和食品标准化认证等的高水平实训基地,使学生的实训更具有工程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创新创业培养举措。第一,创业招标项目。为提高搭建平台利用率,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心将各平台通过创业招标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在平台中进行产品研发,校内模拟出售。第二,创新竞赛。秉承“工程化育人,产品化科研”的理念,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及竞赛活动。其中食品创新大赛、专利大赛等已成为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中心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工作,出台了院级创新创业管理办法,提升项目配套经费资助额度,鼓励学生联系导师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7年以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硕果累累,获得校级立项56项,省级立项52项,国家级立项22项。第四,实验室开放课题。为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促进实验教学课程改革,中心举行实验室开放课题申报工作,在指导教师公布选题和学生自主申请的基础上,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工作,目前已有在研开放课题70余项。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为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室功能,积极探索双师同堂的实验教学模式。企业工程师和本校教师分别讲解食品的生产过程、评价指标、销售方式和营销理念。学生根据企业模式自主进行实验,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适时指导,共同探讨实验现象,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机制,以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评价为主,对学生的操作规范、预习情况、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技能测试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中心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实验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认可,学生实验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收到良好效果。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得到了提高,本科生就业率超过 95%,学生扎实的实验技能、较高的科研能力获得考研单位高度评价。特别是近3年来,本科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10余篇。各类创新产品先后获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安徽省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奖1项,国家级大学生科研立项获批22项。在校级专利大赛获奖作品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5件作品获得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