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教育问题调查及对策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

2020-01-17 07:04徐启峰芮瑜鲜周梦影
黑龙江科学 2020年21期
关键词:定向师范生课程

施 玥,徐启峰,芮瑜鲜,周梦影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乡村文化是乡村生存空间中人们长期形成的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体系的总称[1]。为了解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教育现状与问题,对盐城师范学院乡村定向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回收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92.57%。

1 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培养的宗旨是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扎根农村、甘于奉献、一专多能、素质全面的本土化的乡村教师[2]。但在乡村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1 乡村文化认知不足,学习动机缺乏

问卷调查显示,有65.32%的同学对于乡村文化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有6.45%的同学基本不了解乡村文化,仅有28.23%的同学对于乡村文化有着较为完整的认识。据调查,65%的同学长期生活在城里,没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仅有35%的同学在农村生活,参加过农业生产活动,接受过一定的乡村教育。学生多注重教师教育普适性知识学习,轻视地方性知识吸纳。对于乡村文化的认知也缺乏应有的学习动机,心理上没有对乡村文化的价值有足够的尊重和认同。

1.2 村文化课程开设欠缺,体系缺位

调查显示,有59.6%的定向师范生认为本专业关于乡村知识理论方面,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很好地区分定向和非定向的特点。对于第一批即将回生源地从事乡村教育定向师范生来说,2016级开设课程中,有关乡村教育的课程仅有陶行知教育思想专题,与乡村文化的关系也并不是很直接。有79.8%的同学认为,在参与乡村教育的活动中,乡村文化知识获得感不足。在校图书馆内,与乡村文化有关的书籍稀少。乡村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缺位,乡村文化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3 乡村体验活动形式单一,效果欠佳

调查显示,一方面是校外活动体验,乡村文化教育的活动机会少,获得感、满意度低。有93.55%的同学表示仅有参加过定期的乡村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相关活动体验。只是少数专业同学暑假参加过政策宣讲、文化下乡活动。在乡村教育见习或实习中,学生乡村体验也很有限。另一方面,校内活动体验主要局限专业内,零散随机,浮于表面。活动多为学生自行组织,学生参与度不够。在对学生进行“你认为是否能够从学校举办的乡村文化活动中深刻了解乡村文化”的调查中,39.5%的学生表示不能,43.5%的学生表示不确定,只有16.9%的学生表示能。

2 影响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教育的因素

2.1 乡村价值认同弱化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一些村庄空心化、村民老龄化、乡村本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原有乡村文化秩序被打破。部分学生对安于宁静、和睦恬淡、邻里守望的乡村文化价值缺乏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定向师范生的乡村文化教育价值观大环境因素。

2.2 乡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第一,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流失。对乡村文化教育来说,撤点并校,“即使在农村中小学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它依然隶属于‘撤点并校’的框架设计之内,乡村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的回返显然并没有也不可能那样地顺畅”[3],偏远地区的小规模学校、城区边缘学校等弱势学校丧失地域特色,一些优秀的乡村文化教育资源随之逐渐流失。第二,乡村中学课程资源的城市化导向。乡村学校无论是师资还是生源等各方面条件都很薄弱,以城市为标准设计的统一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材大纲占主导整体性地位。忽略对地方知识、本土文化的传承。第三,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大传统文化倾向。高校忽视了本土、民间、乡村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一些师范院校为定向师范生开设针对乡村教育的课程较少,学生对丰富、具体、多元的地方乡村文化知识,大多只能碎片性粗浅领略。

2.3 学生职业心理不稳定

大部分农村生源学生缺乏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其职业选择心理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有关乡村知识时态度淡漠。而城镇生源学生由于生活长期远离农村而对乡村文化自然形成一种陌生隔阂感。还有一部分学生虽是乡村户籍,但很多都随父母长期生活在城区。对于乡村认知不全面。一些学生所以选择乡村教师职业,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稳定的工作和相对优先的政策待遇考虑。

3 解决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教育问题的对策

3.1 增强乡村课程资源有效供给

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乡村文化教育知识课程。专题性与通识性相结合,让学生系统了解、学习乡村文化。发掘特色乡村文化资源,使之有机融入课程。强化乡村文化教育实践课程。教育见习要深入乡村学校,通过教育见习开展乡村文化教育。借助地缘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下乡社会实践,拓宽培养学生体验乡村文化的渠道。创新教学方法。以研究型学习、小组教学、分组讨论等方式开展课程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

3.2 推进乡村教育共同体建设

培养院校应从政策制度层面强化与地方政府、乡村学校所在乡、村社区合作,打造乡村文化教育共同体,形成规范化、常态化机制,多方参与,开展乡村文化教育交流研讨活动。高校设立系列乡村专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教师与乡村中学教师开展专题合作研究,图书馆可开设乡村文化专区等,注重乡村文化生活化教育。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拓展乡村文化教育的数字化路径。

3.3 丰富学生乡村体验活动

改进社会服务理念,建立校乡教育文化服务联动机制,依托教育文化科技“三下乡”,开展流动服务,推动高校与乡村教育文化创新协同发展。让每一名师范生都能深入乡村教育实际,邀请优秀的乡村教师、乡村道德模范、创业模范、新乡贤走进师范生课堂,丰富师范生的乡土乡村体验。

3.4 厚植学生乡村情怀

培育乡村情怀应与乡村学校教育、乡村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将乡村文化作为师范教育的应有之义,拓展乡村教育的视野。立足乡村本土特色,将乡村教育内容和乡村独特生活经验相结合。将乡村情怀的培养融入定向师范生的日常学习与实践中,创新各种可能性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乡村文化的思想引领、情感熏陶和价值观浸润,培育学生深厚的乡村情怀。

猜你喜欢
定向师范生课程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