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过程中的组织文化建构

2020-01-17 03:41白关峰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组织化社会阶层成员

白关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主义学院,新疆 五家渠 831300)

新的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伴随所有制形式、产业结构、社会分工形式的变化出现的新的社会群体。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推动了我国社会结构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地位和角色不容小觑,他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大[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如何凝聚新的社会阶层力量,畅通其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引导其有序政治参与,有效实现新的社会阶层的组织化,建立国家与这一群体的良性互动机制,是统一战线工作面对的重大问题。

一、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现状与问题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一直是统战工作的重要领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单列为统战对象,更加表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成为统战工作新的增长点。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团结引导,使其增进政治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妥善解决的现实课题[2]。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虽从事职业不同,但在个体特征、社会分布、阶层认同、政治态度和社会

心态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群体共性特征。个体特征方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知识水平较其他社会成员较高;收入水平较高,同时消费水平也较高;工作强度大,工作流动性强,由于没有“体制”的保障,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抗击打能力较弱[3],有向下流动的风险;平均年龄相对较低;个性特征崇尚以个体为中心,比较重视个人权益保护。社会分布方面,从所有制形式看,新的社会阶层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是“传统体制所不能涵括的人”[4]。且有一部分原为体制内人员,从体制内向体制外流动相对顺畅,而从体制外向体制内流动的比例较小,跨体制流动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和“体制壁垒”[5]。从地区分布看,新的社会阶层的兴起与外资、合资企业的发展直接相关,主要分布在市场发育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高新科技行业、新兴文化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阶层认同方面,新的社会阶层的家庭阶层认同程度较高,个人阶层认同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和体制内群体,中产阶层认同程度高于体制内群体和社会平均水平,但整体比例不高[6]。政治态度和社会心态方面,经济实力的增强与群体队伍的扩大,使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但政治参与以个人参与为主,组织参与不足[7]。新的社会阶层也具有较强的社会组织参与意愿,校友会、兴趣/娱乐/运动组织、工会是新的社会阶层比较喜欢的社会组织参与形式[8]。社会心态上,新的社会阶层更为关注与自身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9],普遍缺乏归属感。

综合以上分析,从组织社会学视角看,新的社会阶层呈现原子化、流动性、低依附性、低认同感的特征,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程度不高。“因其出身‘体制外’,对执政党在感情上天然较为疏离”,“很可能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潜在杠杆和影响我党执政根基的关键少数”[10]。因此,更要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有一个好办法,就是组织起来。这对于身处“体制外”的新的社会阶层来说,尤为重要。如何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调动新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将日益分化的阶层整合起来,特别是整合到社会的核心结构中来,充分释放新的社会阶层群体身上所蕴含的正能量,是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的严峻挑战[11]。有学者提出,实现对“体制外”新的社会阶层的有机整合,就必须按照社会化方式运作,将统战部门和群团组织及其所属的各种协会、联谊会建成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的枢纽型平台[12]。当前,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探索看,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将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起来;二是发挥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作用,将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起来。如何通过以上途径吸引吸纳更多参与者,发挥组织在凝聚共识、增强归属感、调动积极性方面的作用,值得探讨。笔者以为,在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过程中要注重组织文化的构建,在组织文化传播、灌输及被成员接受的过程中强化组织认同。

二、组织文化在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过程的功能

组织由共有的价值观和信念结合在一起,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享的意义系统,是经过复杂的社会和心理过程形成的一种成员共享的观念体系,组织内的行为规则、交往方式都能够在组织文化中寻找意义。组织文化具有内生性和建构性。内生性是指组织文化在成员长期共同的学习、适应和共享过程中形成。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价值观的相互影响和对立冲突的过程,是价值观的影响过程[13]。建构性是指组织的管理者要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共有的价值观念,并根据组织目标需要把共同的价值观植入到组织文化中,并在新的和当前的成员中加以强化。组织文化内生性和建构性并不是相互冲突的两个方面,而是共同服务于共同的组织目标,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成员的认同感。组织文化同时也是组织的一种控制方式,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在相互适应中调适并趋于一致,组织文化影响个体成员的个人目标、价值观,进而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

当前多元社会中,新的社会阶层组织的群体认同较缺乏,绝大部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希望在组织中找到文化认同感。因此,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过程中要注重组织文化在成员吸纳、成员动员中的作用,强化组织文化认同,最大限度推进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凝聚政治共识。

(一)基于需求和兴趣的组织文化可以吸纳更多新的社会阶层成员

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过程是社会组织与个体间的互动过程,即个体有需求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对个体有吸引力。因此,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过程中要达到吸纳更多新的社会阶层成员的目标,就要从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心理出发,基于需求和兴趣构建组织文化。

如果组织想要成功,就必须找到同时满足个人和组织需求的方法[14]。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一旦某种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下一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冒出来取代它的位置而成为动机的源泉。它的重要的含义在于,“已经得到满足的愿望就不再是愿望。生物体仅仅受到未被满足的需求的支配,其行为也仅仅受未被满足的需求指挥”[15],社会不同群体总在受到不同需求的激励。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过程中吸纳社会成员,要注重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其一,新的社会阶层并非完全是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某些群体从事职业具有不稳定性(如新媒体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加之用人单位担心增加人工成本等原因导致新的社会阶层社会保障不足[16]。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在成员失业时要为这一群体提供临时救助,发挥社会组织在就业中的社会支持作用,增强成员对组织的归属感。这也可以防止个别成员通过网络等媒介将个体化的经历和遭遇扩大为社会矛盾。其二,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过程中要注重成员的发展需求。新的社会阶层之所以“新”,一方面是说他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群体;另一方面是说他们是新产业的从业者,新产业大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从业者面对的是不断更新的知识环境,他们时时存在知识恐慌。因此,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可以通过行业交流、组织培训等方式满足新的社会阶层成员的知识需求,增强成员对组织的黏着性。其三,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要满足成员社会认可和尊重的需求。美国制度学派创始人凡勃伦指出,富人最初往往要有意识地脱离生产活动来表现自己拥有的财富,以向他人展示其金钱、权力和身份,从而获得荣誉感和自我满足。也就是说富人必须在除了金钱之外的某些领域特别是政治领域有所成就,否则根本无法得到社会认可和尊敬[17]。中国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丰而知荣辱。”新的社会阶层并不全部是经济上的富裕阶层,但其中富裕阶层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社会形象和名誉,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过程中要畅通参政议政的渠道,通过组织参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基于兴趣的组织文化可以吸纳更多新的社会阶层成员。相关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社会组织参与类型主要集中在校友会以及兴趣/娱乐/运动组织方面[18]。新的社会阶层中部分群体有远离政治的心态,有很强的个体意识,职业规划自由化,存在“小富即安”的自满意识和“隔岸观望”的保守心态,有的对组织吸纳存在戒备心理。而围绕兴趣构建的组织文化,可以增加个体对组织的亲近感,有效实现个体向组织靠拢,进而接纳组织。

(二)基于协作互助的组织文化可以提高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参与度

在传统单位制社会中,单位组织主要以自己在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地位,通过资源交换权力,对个人形成一种支配性的关系[19]。而在“体制外”部门工作是新的社会阶层最为明显的特征。他们崇尚个人能力和市场规则,从事的是自主选择、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行业,不受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干预和控制,对工作岗位依附性低、流动性强。因此,从组织化的角度看,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过程不宜采用科层制中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在理念上要从“命令”型转变为“服务”型,倡导履行社会责任,建构协作互助的组织文化,提高新的社会阶层的组织参与度。

协作的组织文化是基于实现共同目标的合作,协作也是组织生成的本意。彼得·德鲁克说:“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组织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不是全部也是大多数社会任务是在一个组织里由一个组织完成。”[20]新的社会阶层的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强度较大,以至于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休闲时间较少[21],社会组织参与的活跃性较低。换言之,从时间管理层面上,新的社会阶层缺少充裕的时间参加组织活动。因此,要提高他们的组织参与度,可以以目标任务为中心加强个体间的协作性,实现新的社会阶层动态的组织化。如在扶贫工作中可以发挥新的社会阶层在社会工作、网络营销等方面的优势,以具体村落脱贫为目标,共同制定脱贫方案,拓展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过程中要强化组织/个人的社会责任,建构互助的组织文化。互助的组织文化既包括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内部的互助,帮助组织成员解决燃眉之急,共同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成员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等,使新的社会阶层组织成为成员的心理依靠;也包括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倡导公益性、服务性,发挥各个群体的特长回馈社会,在具体的“事件”中增强新的社会阶层组织的凝聚力。

(三)基于个人——组织价值观的实现能够增强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认同

组织认同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过程,个人与组织价值观的一致是组织认同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价值观的一致,会使个人产生与组织价值观要求更为一致的行为,组织也会为个人提供更多的正向激励和反馈,强化个人对组织价值观的认知,提高个体在认知层面的组织认同感程度。一致的价值观更容易使个人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因此,个人——组织价值观的实现形成了个体对组织的情感依赖。

新的社会阶层具有很强的“职业”边界,同质性较强的行业从业者具有相似性强的价值观,更容易对组织产生认同感,组织文化也能够有效影响个人行为。同时,各行业组织也可以在组织管理中加强与成员的沟通,通过组织行业先进人物评选等活动,为成员提供价值观影响的正向反馈机制。积极的反馈能够激励成员更多地接受组织价值观,形成个人与组织价值观的契合,从而强化个人对组织的认同。

从情感层面上,个人对组织的依赖是建立在价值观融入和价值观契合基础上的。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要给予成员更多的人文关怀,要以帮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服务于他们的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增强成员与组织的互动,形成情感意义上的组织认同感。

三、建构新的社会阶层组织文化的路径

“组织起来”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首要任务。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起来,不仅需要有广泛的组织覆盖面——基本实现新的社会阶层重点对象全覆盖,同时需要建构并强化相关社会组织的组织文化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让新的社会阶层乐于加入相关组织并产生认同感。

(一)在坚持和加强党对新的社会阶层领导中建构组织文化

新的社会阶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在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22]。但从微观层面上看,新的社会阶层对党政部门的依附性、依赖性相对较低,其思想很容易与社会主流思想脱节。要让新的社会阶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就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委主体作用,着力增进新的社会阶层与党的政治共识。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因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将处于非组织化状态的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起来,以其文化的先进性引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党组织要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思想政治引导,密切关注新的社会阶层的思想动向,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主流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力,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在共同学习提高中建构组织文化

共同的价值取向是黏合不同背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一个有效基因。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具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其所从事职业知识型、技能型特征明显,知识更新快,岗位变动频繁。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需要不间断学习以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并避免在职场中被淘汰。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过程中可以以共同学习为载体建构组织文化。一方面,党和政府要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理想信念教育,同时可以通过组织业务培训、加强同行业者交流,满足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对前沿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大多从事的职业知识含量高、技术含量高,各行业都具有本行业的高精尖人才,可以充分挖掘同行业者的教育培训资源进行业务培训。

(三)在网络空间互动交流中建构组织文化

互联网的兴起重塑了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虚拟社会和真实社会的互嵌生产出网络社会。新的社会阶层不仅有互联网的从业者,也深深卷入到互联网经济和生活方式中。因此,我们要占领并利用好网络平台这一舆论阵地,在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中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的引导。网络空间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双向、多向交往关系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新的社会阶层组织文化构建中要注重发挥群体领袖和意见领袖的作用,依法引导群体的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引领网络空间的舆论走向,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环境。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要大众化,将抽象的理论化思想转化为新的社会阶层容易接受的大众语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认同感。要正视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意识强、维权意识强的特点,加强线上与线下的互动,通过网络建立与新的社会阶层的经常性联系渠道,畅通新的社会阶层参政议政的渠道,团结并引领新的社会阶层真正实现与我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终极目标。

(四)在公益活动中建构组织文化

共同的旨趣和目标是自组织产生的一种内在引导力量,为打破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间的区隔提供了可能。新的社会阶层群体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社会公益参与意愿强,其所处的职业位置也决定了大多数人具有参与社会公益的经济能力。因此,统战部门和群团组织要“因势利导”,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公益活动。通过整合不同方面的资源,对接各种不同的社会公益需求,建立健全不同部门的合作机制,为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奉献爱心提供有效的平台和载体。加强公益活动的专业化和品牌化建设,以提高新的社会阶层的文化认同感。

猜你喜欢
组织化社会阶层成员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亚临界芝麻蛋白粉挤压组织化工艺研究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不同社会阶层体育消费意愿和行为的比较研究
添加剂对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复合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