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背景下株洲市城市环卫设施体系构建策略

2020-01-17 02:45黄瑛
中华建设 2020年8期
关键词:转运站收运株洲市

黄瑛

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2017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 》(建城[2017]253号 )加快部署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民垃圾分类的时代即将到来。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与之相配套的环卫设施体系却处于起步阶段,粗放型的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和土地配置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全民垃圾分类的背景下,如何重新构建适应各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协调统一、节能环保的环卫设施体系是城市环卫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一、株洲市现状面临的城市环卫设施体系问题

1.现有的环卫设施规划体系难以满足城市各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的需求

根据《株洲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株洲市生活垃圾除常规的四大类外,大件垃圾、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等单独分类、独立处理,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减轻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负担。还有非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固废同样也有分类处置、合理资源化利用的需求:如市政污泥、医疗垃圾、一般工业固废、粪便等,同样需要合理的进行分类收运处置规划。但现有的规划体系除了涉及生活垃圾以外,其他各类型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均未考虑。

2.转运设备陈旧,效率低,服务半径小,服务能力弱

现状垃圾转运站数量过少(0.28个/km2),且分布较不均匀,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现状垃圾转运站的处理能力偏低(15-20吨/座),导致超负荷运行的垃圾转运站较多;现状垃圾转运站大多为垂直压缩型,存在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污水及臭气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的缺点。

3.居民意识不够、制度保障不够、终端处理处置设施单一,难以实现分类

目前株洲市城区垃圾收集方式主要是混合收集,缺乏与垃圾分类相配套的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体系,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和成本,导致不同类型的垃圾基本都统一进行处理,这不仅致使大部分混合收集垃圾中可回收资源被白白浪费掉,同时加大了终端处理处置设施的负荷。

4.城市环卫生设施选址建设困难,难以落地

环卫设施的“邻避效应”十分显著,导致人地矛盾紧张。老城区传统的压缩式转运站面积小、周边发展成熟,难以扩建改造满足分类转运的要求;新区控规中要求配套建设的垃圾转运站由于超前意识不足,未考虑各类垃圾分类转运、分拣的要求不能满足,预留建设用地面积过小,无法满足新设备安装要求,城市环卫生设施选址建设困难,难以落地。

二、株洲市城市环卫生设施系构建策略

1.构建全内容覆盖的环卫设施体系,统筹协调

根据城市垃圾产生现状,除生活垃圾以外,将大件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建筑垃圾、市政污泥、一般工废等统筹考虑,集约用地集中设置环卫设施,将静脉产业园或环卫综合体引入株洲市的环卫体系,将各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进行科学合理的协同处置,构建全内容覆盖、全面协调的环卫设施体系。

2.优化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复合多样功能,建立与环卫系统两网融合发展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一是优化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取消传统数量较多的、环境影响较大的固定垃圾收集站房,采用灵活的接驳点的形式设置分类垃圾桶,减少环境敏感点。同时基于株洲市生活垃圾的收运现状,采用分类转运站集中转运模式,提升垃圾转运站的转运能力,扩大转运站服务范围,减少垃圾转运站的设置数量(现状垃圾转运站的转运能力为20-50吨/天,平均服务半径为1公里,新建转运站转运能力扩大到80-100吨/天,服务半径3公里)。

二是复合多样功能,满足分类转运的要求。整合优化、统筹布局环卫服务设施,落实“环卫综合体”的概念,分别设置干垃圾、湿垃圾、餐厨垃圾转运设施;同时联合设置环卫停车设施、管理用房等,统一设计、集中建设。

三是建立与环卫系统两网融合发展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由“回收点、分拣站、加工利用基地”三个环节的设施组成,与环卫系统的垃圾收集、垃圾转运和分类处理相融合。

再生资源回收点——通过分类垃圾桶分类收集;分拣站——设置专门的可回收物分拣中心,与中小型环卫综合体合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依托与大型环卫综合体合建,用地面积不小于1500m2。

通过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生活垃圾清运体系在各环节的高度融合,协同运转,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促进再生资源企业向环境服务转型升级。

四是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布局优化。统筹各项处理设施布局,引入静脉产业园区或环境园的理念,建立以园区为核心的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系统。依托现有的处置体系,对可互为上下游产品的垃圾处置设施进行集中布局,将可以协同处置的各类垃圾进行细分,形成园区内部的协调,缩短运距,进一步提高垃圾的资源化率。

同时株洲市属于四线城市,人口规模有限,垃圾总量有限,从处理规模来说不利于完整的静脉产业园区建设。根据株洲市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需求预测,统筹省内的垃圾处置体系的建设,株洲市不再新建有害垃圾处置设施、危废处置设施,但其他的垃圾处理设施集中设施,根据未来的人口预测需求,适度超前。

3.建立协调高效的地域化的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地域化

株洲市属于Ⅱ型大城市,整体人口密度偏低,导致单位用地垃圾产量低、服务范围大,适宜分散布局中小型环卫设施,指标体系宜选择服务半径,而不是服务人口;同时国家规范标准之间相互矛盾,日均100吨/天的处理量所需用地面积差异大,参考上海等垃圾转运技术相对先进的城市的用地标准,结合株洲市的垃圾转运设施用地规模的现状情况(平均用地规模80m2,处理能力20吨/天,按此推算100吨/天处理能力所需面积大概约400m2),设施规模与国家标准存在较大差距,但从实际运行情况并没有到完全瘫痪的地步。因此,提出垃圾转运设施用地规模地域化的指标,确定垃圾转运设施的用地规模为:处理能力100吨/天,面积600-800m2。

(2)设施分区差别化

基于环卫设施规范标准,结合老城区、新城区、乡镇地区在人口密度、片区功能等不同空间单元的差异化需求,提出差别化的设施分区协调策略。

老城区供地紧张,环卫设施用地指标可取低值,以现状改扩建为主,部分区域利用城市修补的时机新增环卫设施。

新城区,环卫设施用地指标可取高值,充实完善本地区的环卫设施,同时承担中心城区转移的服务需求,例如环卫停车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建筑垃圾中转站等。

乡镇地区,环卫设施用地指标可取高值,可多村联合设置,功能集中完善。

(3)服务半径弹性化

针对各片区的规模、用地、路网等差异化条件,以系统最优为原则,构建适度弹性的服务半径体系。

老城区:区内道路窄小,可选用小型运输车,服务半径较小。

新城区:区内道路较宽,可选用中型运输车,服务半径适度扩大。

4.运用科学的多样化技术手段指导实践

运用GIS分析技术,指导设施的落地。

首先进行环卫设施需求分析,指导转运设施的布局。通过考虑交通便捷性、居民点密集程度、周边用地功能,通过模拟实际运距以及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素,明确转运设施的合理区域。

其次是处理设施的综合评价分析。重点考虑交通便捷性、地质条件、地下水文、水源保护等因素的影响,考虑防护距离,选址合理区位。

三、结语

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城市的环卫设施体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前提,关系居民的日常生活品质的高低。随着各类垃圾的细分,城市的环卫设施体系内容也越来越多。株洲市试图在充分利用、整合和改造现有环卫设施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符合垃圾分类收运处置要求的环卫设施布局,引导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向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具体建设有以下几点思路:一是完善城市环卫设施体系,将非日常的垃圾类型的收运处置统筹考虑,实现垃圾设施集中设施和协同利用;二是充分利用技术的变革优化垃圾收运模式,提高转运效率,减少环境敏感点;三是落实“环卫综合体”概念,建立多功能的环卫设施,满足分类运输和管理的要求,为未来实现智能化管理留下空间;四是考虑地域的差别,实施地域化指标体系。本文通过简述株洲市的环卫设施体系构建策略和思路,旨在为垃圾分类背景下中小城市环卫设施体系构建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转运站收运株洲市
基于DEA模型的生活垃圾转运站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垃圾收运系统分析
株洲市白石港河道治理探析
2025年山西垃圾收运覆盖90%以上自然村
苏州工业园区餐厨垃圾产生现状及收运方案研究
2020年株洲市复用餐饮具专项抽检结果分析与安全状况评价
某竖式垃圾分类转运站结构设计探讨
生活垃圾转运站恶臭源强分析及控制措施
创新生活多姿彩——记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学生刘泽鹏
合肥:首试餐厨垃圾统一收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