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昕
【摘要】 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新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当前阶段高中地理教学的出发点和愿景。依据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笔者对高中地理课堂采用问题式教学提出四点实施策略,包括:依据新课程标准确立素养培养目标、创新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多元反馈评价,以人教版必修二“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一课为例,探索基于地理核心素養下问题式教学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 问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33-107-02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问题式教学
地理核心素养是通过地理学习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由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要素构成。是中国公民适应现在生活,接受未来挑战,所应该具备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
不同学者对问题式教学有不同的解读,本文认为的问题式教学是指根据地理学科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立足于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认知基础,由教师从自然现象、实际的生产、生活等方面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把教学的内容情境化,教学的情境问题化,用问题链来推进地理课堂教学,通过“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提问指向固化、满堂灌、教学问题琐碎、学生被动接受,很少有机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方式容易抹杀学生的个性和求知欲,对素养培养大打折扣。而问题式教学以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情境为背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在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地理实践的空间,通过“做”中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综合思维,强化区域认知,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问题式教学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实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重视“问题式教学”,本文以“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为例,探索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
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课标解读:结合农民工现象,可以对这三条标准进行三点解读,第一,要在已经学习的人口增长模式基础上,分析人口数量在一定区域一定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从而理解农民工现象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第二,在已经掌握人口迁移普遍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具体分析造成中国农民工超过2亿的原因;第三,在对环境承载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已清晰识别的基础上,以农民工现象为案例范本,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去理解农民工现象带来的困境并进一步思考解决措施。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是“人口”一章的问题研究部分,重点在于学生参与,学生实践,因此要注意合理设计实践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感知现象、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实现地理实践力的高阶培养。此外,农民工现象对不同地区学生、对不同家庭背景学生来说,已有经验、先前认知是不同的,应注意分析学情,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由浅入深层层剖析问题,由问题表象走向问题根源,再升华到问题解决。
2.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确定
综合思维:能通过要素(人口、经济、工农业)综合,认识农民工现象的现状、形成原因;能通过时空综合,认识农民工现象带来的影响,分析解决策略,如通过分析城市、农村的不同特征,了解农民工对城乡的不同影响;能通过不同时期农民工现象的比较研究,分析不同阶段的农民工现象特征。
区域认知:能全面认识农民工现象带来的影响;可以结合城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解决农民工的现象。
地理实践力:能结合图表、影音等资料全面分析农民工现象;能在给定情境下,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农民工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和认识未来发展。能在地理实践、合作探究、综合活动等过程中,做到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优化。
人地协调观:能较完整认识农民工现象与自然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间的关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农民工现象的有效解决提出科学的建议和措施,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3.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召开地球村村民大会,大会讨论的主题是: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根据“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这一节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结合上述情境实际,可以把各素养内化为具体的问题:1.农民工主要从事哪些工作,工作有何共性? 2.是什么因素促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 3.农民工给城市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4.农民工面临哪些困境,有该如何解决?通过以上四个问题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去思考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与问题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问题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在问题式教学的实践中也经常出现教学问题琐碎、思维线索不明显、发问模式化等低效现象,笔者认为问题式教学在实践中应遵循以下要求:首先,依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置与教学内容关联性高的教学情境;二是注重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教学内容整合成一系列可操作、逻辑性强的问题链;三是充分挖掘教学情境的内涵,用同一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解决中经历思维发展的过程;四是问题的设计只是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关注课堂的问题生成、思维发展和素养培养。
4.解决问题,培养素养
解决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通过让学生课前分组调查、课上展示汇报、小组互评、辩论赛等方式完成对四个问题的探讨,具体实施过程见附录。社会调查、访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社会实践力。小组互评,使各组的思考意见得到交换和补充,促进学生深层次思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辩论赛的形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还可以极大地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师点评中,笔者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和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去看待社会现象,逐步养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5.多元反馈,延续课堂生命
问题式教学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在“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持续性评价。在评价中关联知识要点,拓展地理思维,延续课堂生命。基于“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一课学生的表现,笔者让学生继续搜集查阅资料,完善课前调查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主题为“农民工的今天和未来”调查报告,让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再思考、达到高阶思维水平,进一步将地理实践内容进行完善提升。
附录: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min)
教师活动-展示情境:召开地球村村民大会,大会讨论的主题是: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学生活动-融入情境: 在教师的情境描述下进行角色融入,思考农民工现象,明确本堂课的学习要求。
设计意图:模拟地球村村民大会,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氛围,导入农民工话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问题一:农民工主要从事哪些工作,工作有何共性?(8min)
教师活动:{1}【课前调查展示】 请各个学习小组代表展示一下课前社会调查所得的农民工的从事行业及行业特征。 {2}【调查小结】
学生活动:{1}【展示汇报】 学生小组根据课前调查结果,分别简要介绍自己小组调查的农民工的从事行业及行业特征。 {2}【思考感知】 学生通过观看课件数据,深入感知农民工从事行业及行业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根据要求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让学生走进社会,真实感知农民工现象。 小组成果汇报集思广益,让学生更加印象深刻。
附言: PPT 呈现的是同学调查总结的各类农民工工作时的照片,各行各业都有农民工的身影,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会有超过两亿的农民工?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背井离乡,在外漂泊呢?
三.问题二: 是什么因素促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8min)
教师活动:{1}【课前调查展示】 请各个学习小组代表展示一下课前社会调查及访谈成果。
{2}【讨论小结】 通过小组调查和材料分析,可以看到,教师小结影响外出务工的因素
学生活动:{1}【展示汇报】 学生小组代表展示课前调查,包括访谈等获得的小组对农民工现象产生原因的认识。
{2}【思考完善】 通过各小组交流,将本组总结的原因进行完善, 并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进行社会调查、访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小组交流,使各组的思考意见得到交换和补充,促进学生深层次思考,更加全面系统的看待问题
附言:这么多农民工来到城市,会给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通过一场模拟辩论赛来论证一下。
四、问题三: 农民工给城市带来的利和弊?(10min)
教师活动:{1}【提供情境】 现场按教室座位,从中间分为正、反双方,正反双方分别提出自己的辩证理由。 {2}【辩论小结】 通过模拟辩论可以看到,农民工现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双面的。
学生活动:{1}【村民辩论】双方辩论 {2}【聆听思考】 学生通过辩论,再结合教师的总结补充, 对农民工给城市带来的利弊进行再思考。
设计意图:辩论赛的形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通过教师总结对问题的双面性进行升华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体系。
附言:播放一段焦点访谈新闻视频,视频内容是关于留守儿童,农民工讨要工资,由此新闻引发地球村村民的热议。
五、问题四:农民工面临哪些困境,如何解决?(10min)
教师活动:【课堂讨论】请同学们分析材料包中新闻材料分别说明了农民工面临的什么问题。
结合课前调查时的所见所闻,讨论农民工目前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措施。
学生活动:{1}【村民议一议】 学生观察课件中依次呈现的材料内容, 总结各则材料分别说明了农民工目前面临哪些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2} 【村民提建议】 学生根据上述问题, 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设计意图:1.村民议一议,回扣本课开始的模拟情境,让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归纳总结农民工目前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 维能力。
2.根据现状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旨在帮助学生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去看待社会现象,逐步养成正确地人地协调观。
六、拓展升华(2min)
教师活动:【布置任务】 各小组根据课前的调查内容,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继续搜集查阅资料,完善调查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主题为“农民工的今天和未来”调查报告。
学生活动:【完成报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主题为“农民工的今天和未来” 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再思考、达到高阶思维水平,进一步将地理实践内容进行完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情境为背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手段,能够很好地促进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问题式教学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但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学生已有的地理素養差异较大。因此,在问题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有所侧重地开发问题式教学案例。同时教师应不断地总结、反思日常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以提高设置问题情景和课堂调控能力,使课堂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打造地理学科特性突显,学生课堂参与度高的生命力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2.
[2]赵屹莉.基于情境创设的问题式地理教学设计.地理教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