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构建“四有”课堂

2020-01-16 15:39王宇硕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3期
关键词:四有中国故事课堂

王宇硕

【摘要】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全党及各个部门、各条战线都要讲好中国故事,尤其要着重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为此,本文以第七届首都原创教辅资源一等奖《伟大的改革开放》为例,探讨思想政治课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的课堂。

【关键词】  中国故事 “四有”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33-043-02

一、讲好身边故事,构建有温度的课堂

故事要立足生活。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学生对生活的体悟、经历就是鲜活的“教材”,对于改革开放的变化,学生都身处其中,深有感触。所以,本课为充分了解学生想法,进行了课前调查;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进行了课前任务的布置。

【导入环节:改革的印象】

课前调查:你对“改革开放”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举例说明。

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采访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或者查找见证时代/城市变迁的资料(文档/录音/视频/照片等形式)

作为北京市昌平区的生源,学生们通过翻看老照片、访谈家人、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见证着身边的城市变迁。从70年代的鼓楼大街十字路口到现今的高层别墅,从70年代的供销社到现今的悦荟万科购物中心,从70年代的自行车到现今的高铁地铁……。课堂上,学生代表从住房在昌平、购物在昌平、出行在昌平等方面做出分享与展示,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昌平区一系列的发展,班级学生反响强烈,充分调动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的切身体会,能够引发学生普遍的情感共鸣,从而构建有温度的课堂。

二、讲好模范故事,构建有深度的课堂

故事要突出典型。中国故事方方面面何其之多,改革先锋有100名,都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发挥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而故事的选择应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智慧,更是为教材知识服务。本节课为探究改革开放的根源,故选择先锋模范袁隆平的故事,力求能够让学生透过新中国面临的粮食短缺现象看到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

【探究环节:改革的根源】

袁隆平:从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1976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现有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1. 选择农业报国的袁隆平,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为何转而从事水稻育种?

2.国家为何如此需要且重视杂交水稻的生产?

利用先锋模范的故事进行追问,调动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逐步走向说理环节。学生基于已有知识能够回答出问题1原因在于国家穷,粮食缺;问题2在于思想偏离、生产力低下等原因。问题的推进,结合学生的回答,继续引导学生认识到事件本质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相适应,使学生明白改革开放这一举措就是在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后续学习改革开放历程进行铺垫。此故事的选择与运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旧知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抽象理论的理解,从而打造有深度的课堂。

三、讲好改革故事,构建有力度的课堂

故事要体现逻辑。中国社会发展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人民在奋斗实践中创造出了“中国模式”,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道理。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弄清这段历程的发展,本节课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为依托,通过四个“一”,回顾改革开放之路,使学生深刻理解与认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探究环节:改革的发展】

事件回顾——改革之路

1.一场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时间:1978年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   人物:鄧小平及各党代表

2.一份“生死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

时间:1978年       地点:凤阳县小岗村

事件:包产到户      人物:18位农民

3.一个奇迹:深圳经济特区——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

时间:1980年至今   地点:深圳

事件:开放发展

4.一次谈话:邓小平南巡谈话——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时间:1992年       地点:南巡深圳、珠海等地

事件:南方谈话      人物:邓小平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强、参与意识高,他们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以改革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为核心,梳理前因后果,将历史情境融入政治课堂教学,辅之以设问的层层推进与纪录片的纪实讲述,让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以“一个奇迹:深圳经济特区”为例,教师提出问题“改革开放为什么选择了深圳作为特区试验田、先行示范区?”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整合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知识,以综合视角回答问题。此举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思维训练,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问题解决中得以应用。随后,教师播放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的剪辑片段,彰显国家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战略意义,整体呈现改革开放的历程,并顺势承上启下,表明邓小平南巡谈话的缘由。

整个探究环节,学生能够在具体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问的引导、视频的展示,让学生逐步生成学科知识的同时,关注到国家发展,把握住时代特征,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凸显课堂的力度。

四、讲好发展故事,构建有高度的课堂

故事要展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这是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本质,即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用知识成果实现价值引领。

【升华环节:改革的意义】

展示:数轴形式(1978年至今,改革与开放的发展历程)

视频形式《1978-2017年的世界GDP动态排名》

思考:1.改革开放有何意义?

2.现今,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否已经完成?

3.新时代背景下,改革开放将如何继续?

改革开放的故事,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故事,一段历程中具体故事的选择,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段视频中具体数据的应用,直观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两者相结合,引导学生明确改革开放的意义,落实教育教学的知识目标,进而继续追问改革开放是否完成又将如何继续,提升价值导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问题需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国家时事,立足大视野,此举在实现所学知识再应用、再理解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引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坚定不移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将改革进行到底……提高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坚定“四个自信”,从而提升课堂的高度。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思政课教师应紧紧把握“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重要方法,阐释好中国特色、介绍好中国的现实情形和未来走向,让课堂实现“有意义”与“有意思”的结合。

猜你喜欢
四有中国故事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写字大课堂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