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传统经典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缺失

2020-01-16 07:36杨宗兴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3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缺失

杨宗兴

【摘要】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象征。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经受国学经典的沐浴与洗礼,那他的文化身份就不是中国人。习总书记两次的讲话,充分显示包括国学经典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表达了自己对经典国学和文化的热爱情结,和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期待与焦虑,这应该引起全体中国人的高度重视与警醒。

【关键词】  传统经典 历史课堂 缺失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33-030-01

2017年的南京市历史中考题中有这样一道题:“材料中的《易经》是哪一学派的经典?”引发了同学和老师以及很多家长的大讨论。很多历史老师上课没有重视强调,很多同学不知道答案,还有很多同学不知道《易经》就是“五经”中的《易》,还有很多家长和其他老师认为《易经》是道教的经典,凡此种种,令人吃惊发愣,深感不安。

这种现象也让我和我的同行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反思这些年来我们在传统国学经典上的教学,确实存在不少的缺失和失误,细细想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视而不见”型

一般来说,包括我本人在内,很多历史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围绕课标或是中考考点来完成教学,对那些中考考点所不涉及的内容,包括很多古代著名的传统经典,基本上是忽略不见。由于“文艺复兴”时的莎士比亚是中考考点,老师重点强调了他的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可绝大多数同学都不知道同时代的中国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以及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就因为不是考点,很多老师对这些书上的内容提都没提。除此之外,东汉王充的《论衡》和南朝范镇的《神灭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没有提过。

二、“蜻蜓点水”型

在教学到中国古代两位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和老子的时候,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长篇累牍的介绍学习孔子的思想理论和教育理论,而对老子及他的《道德经》基本上是一笔带过,简单的提了一下,连任何一个举例和老子的观点的解释几乎都没有,原因还是前面提到的“老子”这一部分内容现在已经不是考试重点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又一次失去对古代优秀的国学经典的了解和深入学习的兴趣。

三、“照本宣科”型

有一部分历史老师也许由于自身的知识有限又不爱学习,还有一部分历史老师可能对我国古代著名的古典书籍不感兴趣,因此,每每介绍一些我国著名的经典书籍时,他们往往就根据课本中的介绍加以重复的介绍,也就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让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比如一位历史老师在课堂上教到“《资治通鉴》”这一部分时,仅仅是把书上三行文字做了勾画说明,最多补充了《资治通鉴》书名的原因,至于《资治通鉴》里的任何一句名句都不做补充,只学习这一本书的“空壳子”,里面的一点“肉”都没有学到,如果随便举里面一个例子“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效果就不一样了。

四、“一知半解”型

前文提到的五经中的《易》,也就是《易经》,很多老师对它也是一知半解,大部分都不知道为什么把它列为儒家经典,更多的人还认为是道家经典。其实不管是谁家学派的经典,只要你对它有个较为深刻的了解,你就能得出自己的判断。《易经》它是我国古代一本哲学类书籍,它对世间万物的规律加以描述和论证,孔子曾经对它进行过解读和批注,因而把它归为儒家经典,这样的解释,学生至少有个较为认可的理解,否则老师笼统的、一知半解的说成它就是儒家经典,学生也会含混不清的被动接受。

有人会说,语文学科才是传统国学经典教学的主力军,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我要说我们历史学科更要担负起弘扬我们传统经典的重任,虽然我们历史课堂不能细细品读或是高声朗诵,但是我们可以深入浅出的了解,前后左右的比较,甚至在以后学习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历史课堂遇到的传统经典将会更加包罗万象,如果我们还是象前面那样对传统经典的而教学,那结果真的可能是让我们学生“只闻书名,其他一概不知”,为此,我们要试着改进对传统经典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参考:

一、力争全面介绍,不能轻描淡写

很多传统国学经典可能在历史课本上篇幅不多,甚至仅仅出现一个书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花一点时间对它做一个相对完整的介绍,或者布置学生课前课后去搜索了解阅读学习。有关儒家孔子的《论语》以及有关道家老子的《道德经》,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妨从“人”到“学派”到“思想”到“经典语句”尽可能的多讲解这些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优秀国学经典,从而使学生能从课内学到课外。

二、一书一名篇,一篇一名句

在教学到每一本传统经典的时候,如果我们能举例出里面的名篇名句,那对学生们的理解会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象在学习到《史记》这本书时,如果我们能举出里面的《陈涉世家》的内容,就更能肯定《史记》对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如果举出里面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名句,那效果就更明显了,除此之外,《史记》里面的《项羽本纪》也是名篇,“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是里面的名句。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就很深刻了。

三、开展活动比赛,拓宽课后视野

历史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活动课,不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活动课开展一些活动或者小型比赛,来强化学生对古代传统经典的升华。在学习“百家争鸣”那部分时,可以单独撇出一节课,来一个“群英荟萃,百家争鸣”的活动,让学生们扮演古代各个思想家,结合自己的经典,引经据典,阐述自家的观点。这边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韩非子,那边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庄子,还有“仁者无敌于天下”的孟子,这样的场面,既引发了学生对传统经典的渴求,也会让学生过目难忘。在学习“唐诗”“宋词”部分,如果能在课堂上搞搞诗词比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习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強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而传统国学经典的传承和复兴必将为中华之腾飞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我们历史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担负起这个重任,再不能缺失这方面的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陈栋萍.《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研究》,《文理导航》2019.2.

[3]孟凡瑞.《以史为鉴,传承经典》.《中学教学参考》2018.2.

[4]刘正芳.《从经典传统文化寻找答案》.《教师》2019.9.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缺失
强化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
浅析中职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