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延成 马梦云 季晓东
摘要:为了让学生掌握设计基础中形式语言的创意方法,理解设计基础形式语言,提高专业课程形式审美和表达能力。课程以训练方法的创新性和知识点的贯通性为原则,设计基础中的形式语言训练分为观察阶段、发现阶段、重构阶段、表现阶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涵盖多个课程创新点的教学内容。课程实践教学在四个阶段基础上实现自我组合和调整,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形式语言理解能力增强。形式语言通过设计思维的创新方法、形式的表现规律和设计的基本表达三个方面,可以有效建立起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设计基础 形式语言 秩序 抽象 三维表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10-0142-04
引言
纵观设计历史的发展进程,技术进步与思想革新是设计阶段特征进程中的重要基础,而形式是设计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推动因素。功能至上、形式至上、功能与形式融合是设计普遍发展的三个阶段”,形式相对于文字,它的表达要通过工具、材料、色彩等要素的融合,更易于解读和传达设计对象的抽象概念,渲染环境气氛,强化设计主题。
形式语言着重叙述的是形式本身。艺术设计的使命之一就是推出新形式,玩出新花样,就是丰富人的视觉,满足人的感官刺激需要.....,形式是设计的生命2。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形式语言的教学也是专业设计过程中最应该忽略和最不应该忽略的部分,一方面最应该忽略是因为形式语言是专业设计能力的训练设计方法和技巧,在设计过程中追溯与考虑的是设计的对象,而面对日趋发展的设计观念与环境变化,我们不应该被束缚和牵绊;另一方面最不应该忽略是因为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形式语言是专业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相关专业)中形式基础的原点,所有艺术设计专业门类的必选基础,纵贯设计学习的始终,它甚至可以打破专业的隔阂和壁垒,能系统地思考,并找出更加富有体系解决问题的设计能力。
研究背景
新形态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应用型高校改革,随之相适应的艺术设计类各专业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更新,以培养“厚基础、重创意、强技能”的设计应用人才为育人目标,提出了设计基础课程形式语言的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设计基础是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艺术等专业)基础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如何解决学生对于设计基础中形式语言创意的问题展开,通过技巧与创新训练方法的掌握初步理解形式语言创意;其次希望学生结合现代设计及以后的设计史论及理论,增强设计基础理论的基本素养,避免形式化,出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后考虑到部分應用型大学设计基础教学课时偏少、课时不集中等劣势,又要达到教学目的,此次教改研究内容便是建立在应用型高校的设计应用能力培养,注重其后续专业课程的设计基础能力掌握,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创造过程,理解教学的知识点。
课程教学改革通过设计行业前期调研与相关高校教学研究,发现在设计过程中对于视觉语言的审美要求与专业的实践工程知识的应用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把这种关系前置到设计基础课程中,就会发现原有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已经不满足于当下应用型大学课程老师上课的要求,新的应用理论知识的研究也势在必行,以“形式基础,应用为本”的教学理念,形式的训练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作品了解到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在完成作品的情况下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学生在修改作品的过程中也会有意识地进行组织安排,以达到课程创新的应用理论知识带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
一、教学框架构建
结合前期教学研究分析,教学内容把形式的应用理论知识归纳到了几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每个应用理论知识的掌握都涵盖到形式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并通过应用理论的引导进行了汇集与归纳(图1:形式语言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示意图)。在此过程可以丰富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并使其基础理论体系达到有机更新。
第一阶段:观察阶段
列奥纳多达:芬奇曾经说过“如果一个画家以别人的作品作为自己的鼓舞者的话,他的画将不会十分完美;如果他研究自然物象,那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3作为设计者,虽然有很多的设计作品的形式可以参考与借鉴,但往往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形式的创新是其根本,而日常生活中的长期观察是形式语言的创新素材与灵感来源,所以如何从观察中理解对形式语言的创新是设计基础的第一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会从形式的观察方法、观察层次、观察角度、观察构图、案例学习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课程阶段的练习作为形式观察的理论内容的实践。
第二阶段:发现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素材与形式语言一手资料的获得基础上,有了对事物的不一样的观察角度与层次,但对于怎么创作与自我表现,缺少自己的语言与工具,在第二阶段发现阶段中,着重训练的一方面是元素的创新与工具的创新的结合,掌握自己熟悉的工具及形式元素的语言;另一方面是形式元素的获得与表达的秩序性原则;两个方面是前后关系,形式语言势必要通过某种秩序进行表现与创作。
第三阶段:重构阶段
形式的重构训练是主观与客观对象融合创新的复杂过程,从对象结构的认知再到解构过程,为形式的构成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本阶段中通过九宫格训练、字母图形训练、通感练习、纸艺物语等不同的二维与三维形式语言进行了具象到抽象的训练,目的就是在解构到重构形式基本要素的过程中达到构成创新训练的目的,并在此阶段,通过元素重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与空间以及一团纸的想象等不同训练要求,将形式的重构训练与空间性结合,在空间构成中探讨形式重构的训练。
第四阶段:表现阶段
表现阶段应该是作为设计基础中形式构成与创造流程中比较完整的阶段,在训练过程中,首先比较注重学生的创新出处的来源以及解读方式的训练。在形式的创造中也是力求形式美感的目的,虽然避免不了某种极端的形而上,但在形式的创造与表现中没有达到审美的要求,那么对于之后的设计应用也很难做到设计各要素的平衡性,所以在此阶段选取了二维创意与表现、三维创意与表现等作为训练要点,探求主题式的形式创造,以达到形式应用性的目的要求。
二、教学实践及案例
(一)观察阶段:观察下的形式语言练习
课题案例中形式与语言的关系,就像人们的眼睛所感受的视觉与大脑皮层形式知觉的关系。形式通过物质的感官传达,人们认知通过事物的材料、色彩、肌理等各要素的视觉化,引发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形式是社会客观存在的载体,而语言通过不同的文化融入在人们的意识之中。
此次课程训练采用摄影的手法,因为摄影艺术同样基于二维平面,将视觉元素进行编排、组合并构建的艺术形式,从而为此次练习提供了可能。在摄影过程中,通过点、线、面等形式基本要素,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周边环境,并结合自身对形式的理解与生活的感性感受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独具意蕴的形式画面。实践的目的是通过此次方式,学会事物形式组成关系抽象的能力把握,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强烈与新颖的形式意味。
作业主要以图片摄影的方式进行班级公开展示和评图,每人各类别分别精选6张,根据要求进行评判与分析,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提出建议与意见,对于不合格的作品可以坚持让他们之后的课程进行补救,一直持续到整个课程结束后。(图2:《观察下的形式语言——树》树枝、木纹、树皮、树干结疤长在同一事物的不同部位一方面展示着大自然的线性形式要素的无穷变化,一方面又很好地融于一体,线性的观察充分展示了树的典型形式的基本要素。图3:《观察下的形式语言——墙界面》面对人工环境面的要素基本呈现的是直线为主的面的状态,面要素与线、点基本要素基本是相对的存在,并不能严格的区分,但对于角度的选择则反映在同学提供的素材里,尽量避免素材对象的相似性,拓展与创新面要素的可能性。)
通過摄影的手法,学生对形式语言构图事物中形式点、线、面基本要素有基本的认知与了解,另外理解摄影中明度、对比度、肌理、形态等元素与构图的关系处理,最后对于训练的评价标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1.整体构图是否完整;2.形式要素(点线面体)是否显现,要强调画面形式的构成性;3.是否在观察角度、对象选择、观察方法等方面具有创新性。
观察下的形式语言练习相对于摄影艺术两者之间应该是有共同性和区别的。共同性都在讲究构图本身美感和形式语言的强调,对于形式构图具有艺术的完整表达力;区别在于摄影艺术表达源于生活的联系性会更紧密些,此次课程训练的构图形式大部分在简练概括,对生活内容表达要弱一些,毕竟它的重点在于形式语言表达,是一种技法的训练手段,对于作品的艺术表达的完整度,则摄影艺术的表达会更加全面。
(二)发现阶段:材料与肌理的练习
材料认知的价值在于发现和运用生活中材料的形式语言,扩展对于传统材料创新认知的范畴。这个过程需要不断选择和对比实验,在过程中有可能破坏本身材料的原始状态,但也会创造一种新的状态:一个被重新认知的材料形式语言。对肌理的认知一方面是材料本身肌理的客观存在,熟悉和细心观察并且懂得融合运用;另一方面材料在组合的同时,整个画面的内部肌理关系也会构成,注意不同材料的肌理构成关系的规律。材料在视觉设计中往往通过肌理的表现而存在,系统的研究肌理形式语言的构成组织方式,并且有意识地创造不同的肌理,实现材料形式再生。
材料与肌理的练习,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材料的表现,熟知尽可能多的材料,了解他们的特性以及他们的视觉形式效果,可以在不同材料的混搭中去学习选用材料,掌握之间的协调;另一方面是相同材料的表现,拓展学生对材料日常的形式语言认知,加强同一种材料的重构能力,冲破禁锢,重构更多肌理表现形式。(图4:作品中经常出现在材料在对比与空间层次组织稍弱,或者是画面突兀、形式语言不统一,以上作品的材料间组织统一中有变化,无论是肌理、明度等要素都是不错的作品,让材料的形式语言更加感性。作品注重细节的同时也关注到材料间组织后的整体表达。)
材料与肌理的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敏感性,提高材料丰富的视觉语言能力。在练习过程中,注意材料的尺度与肌理呈现的明度、肌理尺度、颜色等要素的关系要适宜,防止因对比过于强烈而出现画面形式不协调,亦不能在材料肌理的选择种类过于复杂,否则会出现人在视觉化理解的难度。
(三)重构阶段:九宫格重构练习
在创作的基础训练中,三视图是二维认知事物的理性观察与思考方式,事物的基本细节例如肌理、轮廓等要素都以线描的方式记述在写生过程中,创作者充分熟悉对象之后再提取有特点的形式也会了然于胸。之后,事物三视图描绘的线描形式也将会分布于九宫格中,每个格子的视角都不同,例如放大与缩小、正式与侧视等,通过九宫格构图拼接分布在同一个画面中,由于每个格子观察的角度不同,拼在一起如同散点透视,而视角不同导致整体画面是复杂的状态,另外九个格子的临边也同时发生的错位,都很难将其想象成一个整体性,这就需要考虑如何将不同的格子融合为一体,可以通过九宫格位置调换,达到不同形式之间的相融。
此时,原来的事物特征在这里被抽离,客观对象成为主观点、线、面形式要素的来源,成为下一步丰富形式要素的素材基础。需要说明此时的工具最好利用尺规来创造,画面会严谨而细节也将付诸在画面中。
最后是构图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调和,可以根据形式的需要通过摒弃、保留、改变的方式作用于整体画面,使之成为重构之后新的图形语言,注意要与对象的形式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图5:作品的最后完成图很好地抓住了单反相机的特点,形式语言统一,特别对于相机的镜头纹理与按钮的使用,在画面中有很好的融合且相对独立的空间层次,是不错的作品。图6:属于衣物性质,其形式不稳定,属于多变的状态,所以这四个作品最后的完成图里既要完成基本的图形闭合、放大、缩小等形式创作,也要抓住物象本身的形式特点,是比较有难度的,四个作品也较好地完成了,虽然最后的效果有待改进,但选择的对象难度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
具体操作步骤:
首先,将事物对象的三视图用线描的方式尽可能细致的描绘,截取某一个局部放大或缩小,置于九宫格内框,注意截取的局部特征与对象主要特征相联系的形式,另外九宫格的位置可以调整,在此过程中将每个格子断尾线继续延续到各个边框。
其次,九宫格的井格线去掉,此时九宫格的各个部分还是独立的,需要将临近断尾线继续延伸连接,形成闭合的图形,依据画面的需要进行调整。在初步画面形式融合之后,进一步融合就需要画面的重构,最终画面在组织关系和形式上是完整的,同时与最初的描绘对象的形式特点是有联系的。
最后是画面在明度、肌理、色彩等要素的进一步的表达,特别对于线描形式简洁的事物,这些要素的细节表达会成为事物内在特质的表现形式。
(四)表现阶段:三维创意与表现练习
自然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本身存在意味着合理性,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自然不完美的模仿,自然本身又是对理想世界的不完美模仿。”我们不是像解剖课程中讲求其科学的合理性,而是在形态的关联中创造一种现实的不合理,而在艺术创作中却是合理的存在。形式的存在本质就是象征性,有规律的韵律的线条与随意缠绕的线条间的情感本身就是两种象征,只是在形式的创造中要依附于某种事物与语境,去创造属于美的形态。同一个事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现,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加强了对感官世界的认识与分析,帮助大家寻找更多的形式语言可能性与丰富性。
三维创意表现的对象来源于感官世界中的动植物或者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课程训练重点是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设计表达。抽象思维的训练是设计师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功课。应該经常尝试揭示事物的本质,抽取事物对我们有用的元素,我们的设计应该具有剖析能力和整合能力3。建议对象是具有鲜明特征和容易被识别的,对象可以是动物、植物、人物、人造器物等,对于复杂体例如城市、建筑群、自然群等尽量避免涉及。提示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物件,从这些不同的造型、结构和材质的物件中确定自己的表现形式。
设计作品的表现会以视频、展板、模型等多种样式进行交流,让同学们建立起交流的平台,讨论的对象就是三维立体模型,课堂中允许同学们间的相互评阅,老师引导他们开拓自己想象空间,拓展他们的形式立体思维的创造的各种可能性,所以他们的作品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任何设计师的作品都是在反复讨论的过程中实现的,需要在反复的创造过程中学习。
此次案例表达运用的材料是纸张,都是课堂中简单易得的,而且是学生对材料的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可以互相交流,对纸张材料的创意过程同样适用于其他材料的开发。在前期课堂中尽可能面对不同材料的特性师生共同学习,通过开放式的作品展示与交流,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也会有深入的思考能力,相信对于其他的材料,也是有恒心进行深入研究的。案例中纸张的三维模型有点像草模,想法的碰撞与交流最重要的是在表现的效率优先,更多的时间让位于作品形式语言、材料特性的结合、事物形式特点等方面的思考与探讨。(图7:作品让我们想到毕加索1942年创作的牛头作品,采用现成的零部件构想出的雕塑作品,该同学抓住牛的整体去创作,通过卷曲的纸张,将身体的壮硕与牛脚扭身的对比状态一气呵成,而牛角则是继续沿用的纸张把整体的特点提升,整体看来牛角的主体特征与其他身体部位的塑造都是统一的。图8:三维创意与表现)
课程改革总结
形式基础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基于目前国内外的形式构成理论在实践训练方法的创新研究。虽然构成理论的教学已走过百年,创新的教学实践训练方法及案例却不断创新,促进了形式构成理论的不断拓展。
此次形式语言教学实践创新研究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形式表达的观察、工具、材料、造型等要素的维度,学生在艺术思维、实践能力和表现方法训练有重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方法和案例的创新传达形式应该是创造性的,而非一味模仿,每一种形式艺术出现的时候都曾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立性,惯常的准则排斥一切新生准则,而形式艺术只遵从艺术的价值规律,重复和静止的状态是任何人类文明不能容忍的。此次研究存在有待完善的方面,例如课程教学作品的评论与反馈不能仅停留在抽象的认知评价,必须将抽象形式概念的理解落实到可以言说、可以创造和具体评价的训练体系中。
基金来源:教育部2019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应用性大学设计类专业形态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902319013)。
参考文献
[1]夏洁.设计基础表现[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5.
[2]邬烈炎.形式语言[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1.
[3]范寅良.具象与抽象:设计思维基础课程新感悟[J].装饰,2014(11):122-124.
[4耿晓雯.试论人造物功能和形式的关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57-158.
[5]齐延成,马梦云,刘晖.设计基础[M].江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0.9.
[6]张莹莹,齐延成,叶倩衡.基于实践课题下的空间构建方法研究[J].设计:2018(9):84-85.
[7](英)保罗杰克逊.纸艺物语[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