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产业同构
——兼论山西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问题研究

2020-01-16 07:02
经济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同构新兴产业山西

●蔡 飞

产业集聚与产业同构有一定的相似性,容易混淆,明确这两个概念有助于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避免产业同构现象的发生。产业同构不仅会出现在传统产业,在新兴产业领域同样存在。山西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要采取合理发展战略,政府主要在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与营商环境方面下功夫,各地政府应走差异化发展途径,避免产业同构,逐步集聚发展壮大战略新性兴产业。

一、产业集聚与产业同构概念的界定与区分

产业集聚与产业同构两个概念都是产业在空间范围相对集中的概念,具有一定相似性,比较容易混淆。

简单来说,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通过产业空间的集聚推动企业间协同合作和资源要素互动和共享,从而产生集聚效应。而产业同构主要是指产业在各地区之间或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雷同和趋同的情况。产业集聚和产业同构具有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需要相同或关联产业在空间上进行集中。而笔者认为二者不同的核心之处是:产业集聚是相同或关联产业不仅在空间上集中,企业间的关系是上游合作或同类型企业横向合作。关键是集聚企业虽属于同一个行业但生产的产品不同,它们的产品是同行业的上下游产品或者是某个产品的不同零部件,企业间是以合作关系为主。产业同构集中的企业一般为同类型企业,且企业间生产的产品大致相同,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可复制性强,企业间以价格竞争为主,存在恶性竞争关系。

二、山西产业同构与集聚现状分析

(一)山西产业同构实证分析

1.山西产业同构定性测算。囿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2017年山西《统计年鉴》公开的时点数据。

采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Dij——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

Xik——区域i中的k产业占全部产业的比重;

Xjk——区域j中的k产业占全部产业的比重。

Dij的取值范围为0到1,值越大表示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越大,即产业结构间同构程度越低。

当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时,Dij为0;当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不相同时,Dij为1。当两城市间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小于0.5时,表明这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度相对较小。

本文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准确性,对全省各市工业的二位数产业进行同构化测算和对比。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工业二位数产业共有32个部门(见表1)。

表1 产业结构分类体系

通过计算得出以下结果:

表2 各市与全省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

从表2可以看出,全省与各市产业差异系数的平均值为0.37,表明各市与全省的产业同构现象非常明显。除太原市、运城市与全省产业结构差异系数在0.5以上,其余各市均在0.5以下。晋城市与全省产业结构差异最小,为0.23。

表3 各市间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

从表3可以看出,各市间除太原市、运城市外,其他各市间产业同构现象非常明显。晋城市与阳泉市、大同市与朔州市、朔州市与长治市产业同构系数差异仅有0.2左右,特别是阳泉市与朔州市、长治市产业同构系数差异分别为0.12和0.19,表明其产业存在非常严重的同构性。

2.山西产业同构的机理分析。山西产业同构现象明显,一方面是山西各地区资源要素禀赋相似性较强,另一方面是各地发展战略和产业选择的强化结果。

一是各市资源要素禀赋的相似性较强推动产业同构。山西相似的自然资源禀赋奠定了产业同构的基调,山西80%的县都有煤,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进一步深化产业的同构。在煤炭价格高企时,资本自发流向收益较高、产业技术门槛较低的煤炭采掘业,从而产生吸附效应,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不断汇聚,导致各市煤炭、焦炭、冶金等能源行业逐渐壮大成为各市普遍的支柱产业。

二是地方发展战略和产业选择强化了产业同构。在改革开放初期,山西考虑自身资源优势和国家建设需要等因素,选择了走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路径,而且重化工在煤炭产业挤出效应下也逐渐被弱化,实际上变成了能源基地。山西长期对能源和重工业的偏重投入,挤占了轻工产业和其他产业,导致形成各市普遍的能源重化工产业体系,形成现在积重难返的能源基地产业格局。

表4 三次产业结构基本建设投资情况①(单位:万元)

表5 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结构情况②(单位:万元)

从表4、表5可以看出,山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过程来看,整体投资倾向于工业,而且在工业投资结构中又倾向于重工业,在重工业投资结构中又倾向于能源工业,而且这些倾向越来越明显。

三是地方政府利益驱动和行政干预助推了产业同构。长期以来,在以GDP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综合作用下,为实现政府工作绩效目标和维持地方财政的增长,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发展回报快、收益高的产业。在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素驱使下,产业政策往往倾向于盲目扩大和引进高收益产业,很难统筹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观念和规划,致使产业重复和同构。

(二)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情况

“十三五”以来,随着一批重大转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和投产见效,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部分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并且各地区围绕自身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核心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或产业基地。但由于各地区战略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某个新兴产业仅有为数不多的一个或几个企业,进行定量测算难以反映产业聚集的真实情况,但从各地区情况看,集聚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山西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煤层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新材料领域,形成了原镁冶炼、镁合金熔炼和镁合金深加工较为完整的镁产业链。初步形成了太原、运城、大同等三大镁合金产业基地;太原、运城、阳泉、长治等四大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集群;太原、阳泉、吕梁孝义、运城河津等四大新型耐火材料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形成了原材料、关键部件和整车组装等相互配套、较为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体系。铁路装备形成了太原、大同、永济等三大制造基地;液压元器件形成了以榆液集团为核心的中国最大、最强的液压产业集群;煤机制造形成了太重煤机、三一重工(太原)、金匠工业园为主的太原和晋城产业集群。煤层气领域,形成了上游资源勘探开发、中游储运、下游输配分销以及煤层气装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以晋城为主的产业集群,各类煤层气开发利用企业达到20多家。新能源领域,形成了长治、大同等光伏产业基地和晋东南LED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多晶硅、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电站、应用系统的光伏产业链和多晶硅铸锭炉、多线切割机、硅料清洗机、光伏电池电极电镀装置等光伏装备制造能力。

三、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养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它不仅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也极大地影响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后劲。面对新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转型,政府选择合适的产业推进路径与模式至关重要。

以山西为例,以前大多数人的思维都是推动煤炭等传统产业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但山西20余年的转型实践证明,在推进产业转型和培育新产业方面,政府官员并不比企业家更聪明。政府决定产业发展的模式并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事实证明,政府通过规划设计产业方向和实行产业扶持的办法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努力,迄今为止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过去,山西曾大张旗鼓地推进全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甚至企图干预产品结构来培育区域品牌,通过成立专门的机构(如调产办、品牌办)来设计和构建山西未来的产业体系,并出台了大量的产业扶持政策乃至品牌和产品扶持政策。政府部门设计产业方向的结果是,山西的产业结构越调越重,而所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扶持企业”,多年来却如长不大的婴儿般一直躺在政府的怀抱里,依靠产业扶持资金和补贴度日。

反思山西产业培育与经济转型的历史并借鉴国内外经验,政府推进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创优发展环境和提供要素保障上。在创优发展环境方面,通过不断深化行政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加强政府建设,促进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规范权责清单,探索负面清单。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在保障要素供给方面,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金融链、物流链、能源资源链开展改革探索,保障人才、技术、资金、资源的有效供给和有序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产业同构现象不仅会出现在传统产业,在新兴产业同样会出现产业同构现象。政府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也可能出现产业同构现象。如前些年出现的光伏产能过剩问题与各地政府盲目上马光伏项目,重复建设不无关系。因而,山西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和方向,采取符合山西产业实际的发展路径。

(一)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当前,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背景下,全球价值链重构和新兴产业布局仍在继续,山西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需要把握新趋势发展方向,乘势而上。

1.产业集群发展方向。集聚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趋势,也是提高产业整体效益,促进产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山西要围绕新兴产业的发展,发挥产业园区的支撑作用,围绕制造业十二大领域产业发展,实施产业链招商,提升产业的配套水平,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集聚发展,打造地方化、特色化产业集群,发挥集群对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作用。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千亿级优势制造业产业集群,通用航空、新能源、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特色生物医药等百亿级新兴制造业集群。

2.产业开放发展方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得技术和产业更趋于开放。因而,山西产业发展要不断降低产业进入壁垒,开展全球合作创新、合作发展。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开放,特别是金融的开放。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消除目前区域间市场分割、市场保护的障碍。降低产业与市场进入壁垒,引入全球企业开展市场竞争,通过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创新。

3.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新科技革命产生的颠覆性创新呈现几何级渗透扩散到各个领域,科技创新日趋多元深度融合,产业之间边界逐渐打破和日趋模糊,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向上游的研发设计以及下游的销售和服务领域拓展。山西要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个性化、集成化、便利化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重大进步和产业自身的发展变化,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在各产业间的融合应用创新。推动在创新能力共享平台、生产能力共享平台和生活资源共享平台各建设,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应用和融合创新。

(二)山西战略新兴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

1.错位发展优势新兴产业,完善产业分工体系。要从宏观产业布局角度出发,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统一规划和调整工业布局,来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优配置。注重区域性行业布局的规划和统筹的同时,应尽可能减少政府单纯用行政力量来追求GDP增长的非市场行为,例如一些重复性和相似性的建设问题。要从实际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发挥各个地区的相对优势,实现产业错位“集群化”布局和发展,形成相互促进、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长效发展的产业分工体系。

2.融入国际国内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要深度融入国际国内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全面提升区域交流合作紧密度。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突破,探索推动大同、长治等市申报设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依托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载体,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京津冀、长三角、东部地区等产业梯度转移,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创新产业转移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合作机制,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为重点区域,积极发展“飞地经济”。推行园区整体共建共营的集群引进模式,支持开发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引进先进制造业企业、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关键零部件和中间品制造企业,加快提升我省先进制造业竞争实力,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高地。

3.努力在细分领域突破,打造竞争优势。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价值链重构和新兴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在新能源、专业装备、煤基新材料、煤层气等产业细分行业具有一定科技领先地位的领域,形成细分领域的比较优势,打造相关新兴产业高地,关联带动相关产业壮大发展,直道超车,形成细分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

4.创新要素供给,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创新科技、人才等要素供给,实施技术战略和人才战略。实施引领产业发展的技术攻关计划,前瞻布局技术研发,创新技术攻关组织机制,着力破解一批瓶颈技术,推动重大技术“迭代创新”。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载体,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创新组织,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促进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建立常态化、紧密型交流合作机制,提升相关领域研发、制造、服务水平,深化协同创新。强化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增加通用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推动中职教育复合化和多元化,大幅度提升中职教育水平,培养更多学习型、复合型、创新型、社会型的劳动者。

注释:

①景占魁.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回顾与反思[J].经济问题,1998(7)

猜你喜欢
同构新兴产业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山西叹五更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