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品供给决策分析
——基于公共品自愿捐献实验的研究

2020-01-16 05:34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陈锦波
中国商论 2019年24期
关键词:先行者公共品奖惩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陈锦波

公共品指一种商品,其效用不可分割地影响整个公众,而不管其中任何个人是否愿意消费。一个社会的消费结构离不开公共品,从经济学理论我们可以推得理性人会在囚徒困境中选择纳什均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搭便车”而免费享用公共品,而现实中却并非如此。理论和实际中的巨大落差,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其中原因及理论的解决方案。1972年,Bohm通过实验验证尽管与自身利益不符,但人们还是愿意捐献一定数量的公共品;Marwell&Ames等人所作实验表明参试者的行为并非完全搭便车。Kim&Walker等以及Isaac、McCue&Plott等人,通过进行多轮试验证明,参试者需要重复几次才能完全理解实验中的博弈,也就是经过几轮的学习之后,才知道搭便车是占优的策略。此后,在经济学中,重复博弈成为公共品标准化的实验模式。

1 公共品自愿捐献实验

1.1 实验概况

公共品自愿捐献实验,共计96人次,全部为参加微观经济学的北大学生,其中男生33人,女生62人,数据缺少1人,参试者在实验中的收益将会被换算成“微观经济学”中有关实验部分的成绩,这便保证了参试者积极参与公共品自愿捐献实验的兴趣和动机。

1.2 实验方法

在每期实验开始前,参试者都将拥有20个单位“实验元”,简称“20元”。每期次实验中参试者除个人账户外,4人小组还有一个公共账户。

1.2.1 公共账户、增值以及分配

小组成员自愿捐出的货币归入小组公共账户,公共账户中的钱可以增值,实验前事先设置的参数是:小组成员每捐献1元钱到公共基金账户后,该1元钱可以增殖到1.6倍,即MCPR=0.4。

1.2.2 每个成员捐献给公共品项目X元后获取收益的计算

每期中参试者i从每期投资决策中获取的收益Yi=参试者i留给自己的货币额(20-Xi)+参试者从小组公共账户中得到公共基金回报额(Gi)。

其中:

即参试者i每期投资决策中所获收益:

1.2.3 每轮实验的规则及收益计算说明

实验在七种不同规则下进行共计32期次:

第1、32期次,个人社会偏好差异性测试。

第2~6期次,进行的是无条件的自愿捐献实验。

第7~11期次,先行者随机产生。

第12~16期次,先行者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第17~21期次,先行者由小组自由投票选举产生。

第22~31期次,有奖惩机制下的自愿捐献实验,先行者可以对搭便车者进行惩罚,搭便车者(即最小贡献者)扣2元利润,先行者扣1元利润。

(1)第22~26期次,先行者随机产生。

(2)第27~31期次,先行者自由投票选举产生。

2 实验结果分析

本问题通过SPSS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2.1 无条件贡献值显著大于0的验证

对首尾各一次的个体社会性偏好实验的无条件贡献额和最终实际贡献额进行单样本T检验(95%置信区间下),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在95%的置信区间下,Sig为0,因此否认原假设,故公共品自愿捐献水平显著大于0,从而偏离纳什均衡(即贡献值为0)。结果表明参试者存在显著的合作行为。

2.2 重复博弈的验证

将同一规则下的5次重复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全32期次的贡献额均值(左)及小组总收益均值(右)的折线图(不同规则下),如图1所示。

图1

分析结果表明,5次重复实验,大多数条件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即人们逐渐合作,又在临近结束时变得不合作;所有32次实验的折线图亦可看到,整体上,均值出现了先升后降的现象。

2.3 惩罚机制及先行者有效性验证

2.3.1 奖惩机制有效性验证

通过对有惩罚实验与对照组对比分析来验证是否两个配对样本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各组别数据分别按照有无惩罚机制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对和第二对的样本相关系数都不高,说明人们决策在有无惩罚机制的条件下并无明显相关性。在置信区间95%的检验下,Sig值(双侧)显著小于0.05,故拒绝原假设,有无惩罚机制下的捐献额存在显著差异。

2.3.2 先行者有效性验证

分析第一对的捐献额和小组总收益的均值的差异,有惩罚机制规则下的均值明显高于另一种。在随机产生先行者的环境下,惩罚机制起到了提高贡献额及小组总收益均值的作用,如图2所示。

图2

继而分析第二对的捐献额和小组总收益的均值的差异,可看出,有惩罚机制规则下的均值明显低于另一种,且有明显的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自由选举产生先行者的环境下,惩罚机制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如图3所示。

图3

综合两对均值的对比分析,说明不仅奖惩机制对捐献决策起作用,先行者的产生方式也会对捐献决策起作用。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实验者设计的公共品自愿捐献实验,进行了数据分析后,得出如下几点基本结论。

(1)公共品自愿捐献水平偏离经济模型的纳什均衡,表明参试者存在显著的合作行为。考虑到参试者具有一定经济学基础,对博弈原理有一定理解,并且参试者主观认为实验与学习成绩相关性,因此更倾向于采取合作行为。(2)在重复博弈中,在对博弈的规则更加了解后,人们开始变得更“理性”,出现更多的搭便车者。表由于长期利益的存在,参试者在当前阶段要考虑对后续博弈的影响,避免引起后续博弈中的对抗和报复,导致收益降低。初期倾向于采用合作态度,出现合作程度不断升高;临近结束时,不需再继续考虑后续博弈的影响,参试者更倾向于选择占优策略,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出现合作程度先升后降的趋势。(3)奖惩机制对人们的捐献决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在随机选择先行者的情况下,奖惩机制明显提高了个人的自愿捐献额,而在选举产生先行者的情况下,奖惩机制降低了个人的自愿捐献额。在有奖惩机制下,小组成员往往选择与先行者相同的自愿捐献额,在随机选择先行者情况下,先行者具有奖惩权后,投资风险有所降低,倾向于提高自愿捐献额;在选举产生先行者情况下,小组成员倾向于选择搭便车者作为先行者,先行者倾向于选择占优策略,导致奖惩机制失效,反而出现自愿捐献额降低。

解决公共品困境的最根本是打破参与者“理性选择”,减少搭便车者的数量形成良性循环。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通过合理的奖惩机制和政府监督机制,利用权威进行积极引导和宣传,确保公共品更加长久和有效率;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资本自愿投入公共品供给,起到随机先行者的引领作用,保证公共品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猜你喜欢
先行者公共品奖惩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基于模糊马尔可夫链的奖惩系统*
先行者 践行者 支持者
浅谈资本化视域下地方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激励机制
浅谈资本化视域下地方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激励机制
论如何正确对待高校学生奖惩工作
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大健康产业的先行者
我国政府采购服务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民对农村公共品的满意度分析
——以玉溪市红塔区农户调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