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强,钱宗梅
(南通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226019)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国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重心从物质追求逐渐向自身的健康追求转移,体育作为人们健康追求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自然引起了国民的重视。1995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使得国民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愈发浓烈,对体育的需求也是水涨船高,而公共体育服务这种具有公益性、普遍性、基本性、文化性特征的,能够满足广大群众体育需求的服务型部门,也成了专家学者们研究的对象。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问题成为了学者们所研究的热点。
公共体育服务隶属公共服务,以政府为核心,并由其他社会组织协同生产和供给,为满足人民群众公共体育需求而供给的公共物品。具体服务内容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建造与维护、体育活动或赛事的组织实施、社会体育组织创建、居民体质监测、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宣传指导、体育网络信息构建与咨询服务等要素。
2015年,国家下达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令。2016年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又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纲要指出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必须大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同时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由以往的扩大需求向提高有效供给转变,这对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长久以来凸显的供需矛盾问题起到了创新式指导价值。但就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而言,现实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手段,国内的研究文献没有给出高度统一的回答,所以,本文将围绕这两点进行详细阐述。
供给与需求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有助于市场的调控。处于无政府干预状态的产品通过价值或价格变化能自发地调节供求关系[1]。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现实中供给和需求总会出现一些偏差,但只要该偏差在合理范围内,都会调节得当。供给受需求所支配,有效、实用、具有时效性的供给应该建立在居民的需求之上,并且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政策指出:我国供需关系已然存在着结构性失衡问题。“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止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一是因为过剩产能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转型。二是因为供给侧与需求侧出现了严重的不适配问题,总的来说上是由于中低档次产品剩余过多,缺少相应高端产品,且供给侧的供给效率过低。所以就目前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来看,供给与需求之间偏差已然扩大到不可把控的局势,导致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停滞不前。其中“供需错配”是供需矛盾的关键点,供给侧无法准确详细地掌握需求侧的信息,或者需求侧对之前供给资源的反馈也无法被供给主体所接受。供给与需求不呼应、不匹配,导致居民的体育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和虚假的供不应求现象出现,政府无效供给,使得供给的资源(例如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活动等)利用率低,从而病态地堆积,又形成了供大于求的浪费现象,加深了供需之间资源配置矛盾。
供给是公共服务的核心所在,当然包括公共体育服务在内,供给的数量、质量、种类及供给侧的模式、结构直接决定了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态势,也直接决定了乡镇居民的主观感受,影响着他们对于体育公共服务的评价反馈。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以及政府一系列职能改革措施的推行,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方式虽然经历了政府单一供给方式、政社结合方式、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相结合方式和多元供给主体协同参与治理的方式[1],但因经济发展条件制约,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受市场与社会的影响微乎其微,政府仍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与供给主体。资料显示我国绝大部分农村乡镇供给模式依旧僵硬,其市场供给与社会供给根本无法参与其中,多元化供给因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惯性而无法实现,只能由政府进行单一的计划供给,并且供给结构存在失衡状态,多数停留于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基础性硬件设施上,这是制约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2]。
公共体育服务好坏的评定是由社会公众决定的而非政府,社会公众是公共体育服务的直接获益者和核心参与者,最具有发言权。对于当下时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下达,虽然政府能够第一时间做出相对的调整甚至创新,但农村居民对于信息的接收性还是相对较差,具体表现为对体育活动的不参与、不宣传,对体育场地设施的不使用、不保护,对体育信息指导的不了解、不反馈等。导致作为供给主体的政府一方得到的反馈信息少而旧,无法准确地掌握并了解需求侧的真实现状。需求侧决定供给侧,供给侧反应需求侧,久而久之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步法,形成了一种恶劣的发展惯性。根本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资源分配不均,体育环境恶劣。2005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且新农村建设的中心是生产建设,即经济发展。对于体育这一文化建设则表现的略微轻视。这种大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发展工作得不到良好的资源配置,导致农村的体育氛围相对而言较为清淡,具体表现为:1)体育场地匮乏,农村的体育场地除了文化站和一些学校及企业限时开放,很难再找到一些扩建的体育场地,村民基本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得到满足;2)体育设施的破损陈旧,除了学校和企业提供学生和员工所用的体育设施相对较好外,一些村的村间公用的体育设施破损严重,陈旧不堪,政府部门也不派专业人员进行维修;3)体育指导员或体育指导员岗位的缺失,体育指导员是该地区体育软性服务的重要标志之一,指导员的数量及其工作质量的高低,都对公共体育服务影响重大。但目前大多数乡镇政府并没有招聘相应的体育指导员,甚至连这一职位都没有配置;4)体育活动不频繁、不新颖,当地体育活动是最能吸引村民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气氛热烈、规模壮大的体育活动,不仅能调动村民的体育参与积极性,提高体育意识,更有利于对体育的推广,一传十,十传百,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体会体育所带来的乐趣。资料显示目前的体育活动除了一些体育发展及较好的地区会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活动外如江苏省海安县的农运会梨花节、台湾省屏江县的“五年祭”节,一些普通乡镇根本不会举行一些大型体育活动,大多数都是小群体体育活动例如广场舞。
第二,个体经济压力大,体育意识薄弱。虽然当今时代,经济发展快速,居民收入呈现翻倍式增长,但资料显示城乡经济差距也在逐年拉开,虽然国家也在努力平衡城乡经济水平,但城乡之间差距仍然较大。买房压力、就业压力、子女抚养压力和赡养老人的压力等多重经济压力使得大多数乡镇居民的生活重心都在工作上,对于体育这种休闲身心、陶冶情操的活动参与度自然下降,导致其对体育的意识也越来越淡薄。具体表现为:一是对体育的概念认识不清,大多数村民认为体育运动就是劳动本身,工作劳动就等于在进行体育锻炼。把身体活动完全理解为体育运动或劳动。没有看到两者的不同点:体育的休闲性和文化性、劳动的利益性。二是对体育作用持消极态度,体育本身是一项愉悦身心增进健康的文化活动,不仅能缓解疲劳,更能避免亚健康心理问题的存在。但多数乡镇村民对其作用认识不到位,认为工作劳累之余再进行体育锻炼,会导致自己更加疲惫。
政府是国家的组织要素或政治机器,是体现、达到国家目的和行使、表现、执行、解释国家意志的机关[3]。作为国家权力的实际承担者,政府必须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责任是政府必须践履的义务,是民主政治内容,更是现代民主政府有效运作的核心要素[4]。
政府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责任担保,亦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这一重要的地位角色注定了政府工作应高度认真不可松懈,据调查显示现在农村政府并没有担起相应的责任,或多或少存在着“走流水线”、搞形式主义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刀而下”,所谓“一刀而下”,即政府不去认真调查居民的体育需求,不尊重群众意愿,不从居民群众角度出发审视问题、解决问题;又因有些地区对体育公共服务没有指标性要求,流水式作风严重;加上重视数据,重视硬性建设(如体育设施的建立),轻视软性建设(如体育的指导工作),对农村地区的体育发展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资源分配,升级经济结构、提高供给产品质量和供给侧工作效率,以供给端为突破点,满足需求侧的要求,实现供需平衡。针对供给侧的宏观改革目标,结合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困境,本文通过以下几点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可实施的优化策略。
公共体育设施是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前提,但相应科学的管理是关键。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管理难度较大,涉及到资金、设施的使用与维护修缮、公共体育服务公平性、大型体育活动的组织、体育组织成长等多个方面[6]。政府作为供给管理的主体,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政府主导是指,政府通过规划、管理、监督、评价等系列政策工具的安排确立宏观引导的职能角色,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社会及个人等主体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实现高效发展的目的[7]。“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要求管住并管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政府的行权方式应该做到清廉、公正、透明,而在以往的政府工作中,始终是“一个中心”的垄断管理机制,不但社会及市场很难融入进去,体育资源基本被政府所控制,而且在管理供给资金方面也存在着资金被私自挪用等腐败问题[8]。
提高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的质量,首先从政府内部工作人员入手,转变思想态度,提高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视,调动投入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事业近几年刚有起色,行政人员的思想保留着对体育轻视的思维固性。再加上农村的经济发展的压力使得政府对体育资源的分配又削减了一部分。所以对行政人员的思想建设工作有以下两点策略:第一,定期开展思想培训工作,例如召集有关人员开一些简短的主体会议,下达国家的宏观政策,明确近几年有关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培养行政人员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开展一些相关的针对政府人员的体育赛事活动,使他们亲身感受体育锻炼的氛围,调动积极性,从而对体育有更好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提升政府的管理质量不等于加大管理力度,相反,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政府应酌情放手。管理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懂得灵活转变,在经济水平较高或体育事业发展较好地区,可实行“放养模式”的群众自我管理与发展模式,政府做好宏观规划与引导,如城市近郊、东部沿海地区或传统体育文化氛围浓厚地区;在水平欠发达的地区,实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管理模式,政府扮演参与者或监管者角色,如学校、企业及各种体育组织相对分布较多地的农村地区[9]。在水平落后的地区,实行政府直接管理发展的模式,如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广大偏远山区农村。
最后对于体育器材的维修监督、体育活动的管理组织,以及体育服务的指导工作,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努力做好资源供给的后续工作。设立专业的器材维修人员和监督人员,及时对体育器材进行维修,对一些滥用体育器材(例如单杠上晒被子)的村民加以严格的监督;对于体育软服务的指导工作,政府应拓宽就业岗位,适当应聘专业的体育指导员。
需求侧引领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渐提高的体育需求,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至于如何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本研究认为,就是要明确村民对体育的需求信息,在确定需求侧信息的基础上创新供给。供给侧有没有解决需求侧的实质问题反映了供给是否有效。只有先充分了解问题才能解决好问题。就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而言,这要求政府必须全面掌握并了解村民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至于如何明确村民需求信息,释放新需求。首先,应做好村民的体质监测工作。例如我国有些体育发展较好的地区已经构建了省级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以镇(乡)国民体质监测站建设重点为省、市、县(市、区)、镇(街道)四级体质监测的网络[10]。创新了国民体质监测模式,形成了基层体育部门与卫生部门合作,把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乡镇卫生院建设结合起来,与相关公司合作、与高校合作,与体育部门相关单位合作。加强国民体质监控和监测工作的目的:一是为了让政府的相关体育部门能够对当地居民的体质健康形成基本了解,通过这些了解到的信息,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完善供给方向;二是让村民能够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更有利于政府进行体育健康知识宣传,帮助村民建立体育锻炼目标,并调动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加强对村民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以及供给信息的征集工作。为了杜绝村民因对体育认识的不深刻甚至不了解而导致供给信息征集不流畅现象,政府相关部门一是要把有关体育健康的知识宣传好,形成包括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电话热线等多渠道的体育信息服务体系,普及健康行为知识,增强公民体育意识,为城乡居民提供体育咨询和体育运动指导。长期以来,受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村村委会一直充当为基层政府的角色,肩负着农村日常事务的管理职责,村委会可以利用空余闲暇时间开一些简短的趣味性高的意义深刻的健康知识讲座。体育指导员也可以针对体育设施的使用方法开展一些小讲堂或者打印一份关于体育器材设施使用方法的文案,以提高村民响应全民健身战略的积极性,提升村民对体育认识的高度,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二是要拓宽供给信息征集渠道,同时做到征集信息透明化。以往经济的落后导致对于体育的需求不高,特别是农村地区,但现在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村民对体育服务的诉求因征集渠道的狭小而受到限制,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供给信息的征集机制、拓宽征集渠道。从以往的邮箱征集渠道向互联网征集渠道发展,做到征集渠道多元化、诉求手段便利化、需求信息多样化,这同时也是政府供给的一部分。并且,征集信息不光是村民对体育的需求信息,而且要包含对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价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村民的反馈,清晰政府自身需改进的地方,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由于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人民当家做主,所以对于供给征集信息,要保证公开性透明性,提高供给的准确性与务实性。
对自身的健康状况的认识是促使新的体育需求产生的前提,而对体育知识、健康知识的了解则是推动新需求产生的动力,村民只有通过对这两方面的足够了解,打破以往的认知格局,重新树立全面科学的体育认知,才能释放自身对体育服务新的需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号召。创造新供给,不仅能促进新的需求产生,丰富人们日常的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更能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2019年政府报告中,“创新”被多次提及,指出要强化原始创新。因此,创造新供给是重要环节。而在创造新供给时,不能照搬旧套,应调动社会、市场及私人等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11],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配性和灵活性,实现政府和社会市场的多元化供给。
针对以上所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开展新兴体育活动。参与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还能培养人们勇往直前、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等的优良品质。新兴体育活动更能满足人的好奇心,所以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联合学校、企业开展体育活动或者在以往的习俗活动中与体育活动相结合起来,例如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政府就将当地有名的“梨花节”和体育活动相结合:上午赏花,下午组织一些有趣的全民参与体育赛事。既保留了“梨花节”的传统活动,又创造了新的体育供给,烘托了体育氛围,提高了居民的体育参与度,带动了新的体育经济的发展。
第二,丰富并完善体育组织。体育组织是由有着相同体育目标、体育爱好的人员组成的。不仅能体现体育锻炼的种种效果,更能培养人们的规范性、统一性。体育组织的种类按组织主体分有3种:政府直接组织、社会企业组织和个人自发组织;按盈利性分盈利组织和非盈利组织。多种类的体育组织共存是现在乡镇政府需要发展的目标。就目前的农村体育组织而言,多数都是类似广场舞、太极拳这种仅仅适合老人参与的小团体体育组织,有着针对人群少,项目种类少的缺陷。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从身体差异上,每个人的体育需求都略有不同。因此,政府应创立适合不同人群的不同体育组织。同时为了使体育社会组织更加的规范化、合理化,政府应加大对其的监督力度。与此同时,体育社会组织应尽可能多元化筹措发展资金,加强自治能力。具体有政府拨款、企业和社会捐款、会员会费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例如深圳湾畔的微马队,是针对热爱跑步的体育爱好者而自发组织的团体,有着专门的团队管理人员、训练教练、医师以及资金的筹备人员,通过向企业拉赞助和社会捐款来筹备资金,发展建设相当完善。
在建立新的体育组织后,政府应该推动体育组织实体化。实体化建设是培育体育社会组织的必要途径,体育社会组织要创建品牌赛事、建立培训基地,做到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有懂业务的专职人员、有充足的活动经费、有丰富的比赛活动、有广泛的人员参与。
第三,创新软性服务供给。近几年,由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活动场地、器材设施等硬性服务上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对于健康指导、体质监测等软性服务亟待提升。软性服务与硬性服务应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软性服务供给的提高,引发居民思想的转变,居民体育活动的参与度自然有所提升,并且逐渐不满足常规的硬性服务,体育需求势必会大大增加,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循环。因此新的软性服务供给会导致新的硬性服务供给的出现,促使双方和谐稳定发展。例如,村委会对老人进行太极拳的宣传讲解,让村民对太极拳的作用有更深的认识,政府部门也可对感兴趣的老人进行组织教学,可导致一些自发性体育组织的诞生。
第四,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在体育发展较好的乡镇,针对上述几点,政府也可以向社会、市场以购买的方式来形成多元化供给。购买内容大致有场地设施类、管理服务类、体育环境类、知识传播类、技术培训类、赛事活动类、监测指导类等。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地区已有较深地探索实践,例如广东省体育局购买健身气功指导员巡回教学培训,上海市宝山区体育局购买老人冬季养生知识讲座。这些实例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都是有较好的启发作用。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现状各地区虽然不平衡,且发展就城镇公共体育服务也较为落后,但在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政策扶持下,也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是和政府息息相关的,政府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因地制宜切换主导型政府和服务行政府的双重身份,同时在服务质量上要严格把关,杜绝低质量服务。而对于居民应当明确其需求信息,搞清居民意愿,不可一意孤行,搞一刀切。在此基础上,通过创造新的供给来释放新的需求,使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呈现车轮式的滚动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