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定位与多元化发展

2020-01-16 23:31:13
湖北体育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湾区体育场馆场馆

夏 冬

(嘉应学院 足球(产业)学院,广东 梅州514015)

1 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的属性与功能定位

1.1 高校体育场馆的属性

属性是逻辑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一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是事物的性质与事物之间关系的统称[1]。属性通常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某一事物本身就有的性质。社会属性是指一事物处在某一事物中所具有的性质。高校体育场馆担负着体育教学、课余训练、课余竞赛的基本任务,是教职工、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举办校内大型活动以及学校周边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及社区人员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和物资基础,高校体育场馆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1.1 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的自然属性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资金来源大部分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或地方财政部门和学校筹资,极少部分由学校自筹或社会及私人捐赠等形式兴建而成。因此,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隶属于国有资产的管理范畴,其所有权主体是国家,体现出国有资产公有性质的特性。体育场馆是高校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学校体育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基本保障。教育属性成为高校体育场馆区别于其他各种类型体育场馆的本质属性,资产国有性和教育属性同样成为湾区高校体育场馆自然属性的集中体现。此外,2016年10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明确提出: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湾区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重要的国有优质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和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必然要发挥其作为公共体育优质资源的使用价值,所以开放性成为湾区高校体育场馆重要的自然属性之一,这种开放除了传统的校内开放和校外开放等形式之外,也包括了区域开放形式[2]。

1.1.2 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属性

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机构,必然需要对社会的发展承担相应的职责。社会化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国有资产和公共财政的产物,担负着公共体育资源供给的角色。资料显示: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校体育资源社会服务的公益特性。例如,美国高校大型体育场馆不仅承担着校际间的大学生赛事,也经常承担当地的社区赛事和商业赛事,目的是使当地政府、企业和民众受益[3]。日本政府非常注重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共享,并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与管理,借以增强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和资源的合理利用[4]。因此,在打造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湾区”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作为准公共体育产品的湾区高校体育场馆势必需要具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公共体育利益和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社会属性[5]。

1.2 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

功能主要是指事物的功效、作用,是某一事物在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能力,是对象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包含满足使用者需求的任何一种属性[6]。不同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基本功能与配套功能,高校体育场馆更多体现的是其主体功能与附属功能[7]。

1.2.1 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的主体功能

新时期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历史使命,教育功能是高等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场馆是构成高校体育教学重要的物理环境,其主体功能首先是承担对学生开展体育教育、教学的任务,为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的提升提供物质条件和文化载体,从而提高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这是各类高校体育场馆的主体功能和建设依据。其次,是保障普通学生代表队和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课余训练的场地设施需求,提升普通学生和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训练成绩与竞技水平。再次,是为学生、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教职工开展各类课余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举办各类大型活动提供场地服务和设施保障,满足学生和教职工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锻炼需求,保障学校各类群体活动的有效开展。可见,高校体育场馆的主体功能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比赛和课外体育活动等。而随着全民健身工程的持续推进和国民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以及“构建休闲湾区”规划的提出,体育场馆作为湾区高校体育教育物质载体的功能,将逐步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强身健体”“技能传授”向着“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的方向转变[8]。

1.2.2 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的附属功能

学校体育场馆的附属功能是指学校体育场馆的主体功能之外的功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和学校体育功能不断拓展,高校体育场馆的附属功能得以充分挖掘,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趋于多元。首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大湾区“共享发展,改善民生”规划原则,需要湾区高校体育场馆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周边社会人员、社会组织及社会团体开展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休闲健身提供场地的义务。并且具备一定条件的湾区高校体育场馆还要充分发挥体育场馆设施的资源优势,选择性承接一些社会大型文化公益活动,彰显湾区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的价值[9]。其次,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提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等相关通知的发布,湾区中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场馆利用寒暑假、周末等余暇时间开办篮球、足球、游泳等各类培训班、俱乐部和冬、夏令营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湾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培训和青少年业余运动训练的开展,并逐步成为粤港澳地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贮备源”,湾区“区位互补、协同发展”理念不断深入。再次,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大湾区体育场馆的运营与管理成为粤港澳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湾区的高校体育场馆同样具备有偿开放和多元化管理的基本条件,经济功能业已成为湾区高校体育场馆附属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基于此,已有众多体育管理与体育产业、体育经济研究领域的学者对此展开研究[10]。此外,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高级别体育比赛、训练或补充场馆的功能逐步被发掘。一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俱乐部已开始将自己的主场转移到高校(八一女排将主场设在深圳大学),进一步提升了湾区高校体育场馆功能的多元化。

2 制约湾区高校体育场馆功能发挥的因素

2.1 高等学校体育基本功能的制约

高校体育场馆功能的发挥难以摆脱高等学校体育自身功能的限定。当前,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教育、健身、娱乐功能,而文化、辐射、经济功能等是学校体育的其他辅属功能[11]。因此,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也必然围绕着高等学校体育的功能而展开,并且高校体育场馆主体功能与附属功能的发挥也需要结合各类学校体育场馆具体实际,理顺场馆各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得以实现。

2.2 建设目的与规划设计的制约

高校体育场馆规划与设计之初就已经形成了体育场馆功能的雏形,例如一些普通高校由于经费问题、教学评估、专业认证等原因兴建了一批仅能满足教学、训练和竞赛使用的篮球馆、体操房、游泳池等单一功能场馆。另有部分高校场馆则是为一些大赛做辅助或承接一些大型活动而修建,例如广东省省运会兴建的惠州学院游泳馆。可见,场馆建设目的与规划设计成为影响湾区高校体育场馆后期承担服务业务和开展服务项目的源头。

2.3 地理位置与场馆承载力的制约

地理位置和场馆的承载力是影响湾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一些位于郊区或者分校区的湾区高校体育场馆往往由于远离社区而很难吸引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及社区居民进入场馆进行锻炼,进而造成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失效。而一些位于市中心、场馆容量较大的湾区高校体育场馆则成为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例如广州大学城高校、广州体育学院等湾区高校体育场馆在开放时段供不应求,其社会服务功能和经济效益凸显[12]。

2.4 主管领导与管理者理念的制约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目的和规划设计决定了场馆功能的雏形,场馆位置及承载力制约了场馆的服务功能。与制约场馆的这些客观因素相比,场馆主管领导与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是制约高校体育场馆功能的能动因素。研究发现,湾区内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很少面向社会开放或尝试有偿经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场馆条件、开放管理、安全问题、经费问题等多个因素。但是,主管领导或管理者还存在一些“等、要、靠”等陈旧观念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另有部分场馆领导和管理者不支持或不愿尝试新的管理理念,这与国家构建“协同创新湾区”的发展理念相背离。

2.5 经营者与职员业务能力的制约

当前,湾区内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采用体育部门管理模式,场馆管理人员主要是由体育教师兼职、学生兼职和技术工人、临时工等组成,这些人员往往只是对场馆进行初级的管理和维护,而对于场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轻虑浅谋”。部分高校采用体育场馆中心或后勤物业管理模式,在资产管理和保洁安保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社会服务和有偿开放,运营管理及产业开发等方面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要建设一流湾区和有效发挥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势在必行。

3 湾区高校体育场馆功能多元化发展趋势

3.1 建设目的与规划设计多元化趋势

美国高校建有“室内健身中心”,其目的是为学生、教职工和社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健身项目以促进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13]。我国部分高校也尝试借助奥运会、青奥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来规划设计和建设场馆,这种方式不但提升了高校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同时通过吸引高水平运动队入驻,承接各类体育赛事、展览会、文艺汇演等形式提升赛后场馆的使用率。大湾区高校可以参考国内外高校借助大型赛事来规划和建设场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有效遵循“绿色湾区”“协调湾区”的发展理念,将高校体育场馆的单一体育锻炼、运动竞赛功能逐步向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社会交际的多元功能转变。

3.2 场馆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多样,体育部门管理、体育场馆中心管理、物业管理、承包经营管理、租赁经营管理等模式是目前湾区高校体育场馆常见的管理模式。部分高校体育场馆也尝试采用服务外包(特许经营)管理模式、委托经营的管理模式。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主体也从学校一元化的管理主体向社会、学校、部门、个人等多元化管理主体方向发展。因此,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身需求的多元化转变,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也必然随之向多元化的方向演变。

3.3 人们体育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随着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得到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当前,湾区内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能够承担较高水平的竞赛活动,但却较少考虑不同个体对体育运动、健身娱乐的特殊需要。而个性化的体育运动、健身娱乐等功能服务恰恰是体育场馆能够自我经营发展的基础。依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体育需求是不断提升和变化的,人们的健身、康复、休闲、娱乐、社交等体育需求不断多元,“花钱买健康”不再只是一句口号。随着大湾区的建设,湾区内高校学生、教职工和社会组织、团体及社区居民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势必推动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趋于多元。

4 发挥湾区高校体育场馆多元功能的策略

4.1 法规文件的基础保障

在对广东省公办本科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场馆管理者认为法律法规是影响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不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场馆安全保障方面的法规文件不足尤为明显。部分社会开放程度较好的湾区高校其所在的当地政府均会出台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文件予以支持。例如,广东省出台的《广东省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广东省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广州市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等。此外,日本政府根据《国家赔偿法》和《民法》的规定,把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进行锻炼时受到的伤害事故列入国家赔偿的规定也值得湾区政府职能部门和各高校借鉴。

4.2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场馆功能的发挥需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器材配置为基础,以及良好的软件设施作为保障。随着信息网络系统的普及,智慧场馆和网络系统化管理已经在很多高校场馆得以实现,高校体育场馆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不断地丰富和满足了学生、教职工及社区居民多样化的体育服务需求。例如,深圳大学体育馆网络订票系统的开通极大地提升了场馆的服务功能。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构建“互联网+”的高校体育场馆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将逐渐成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的发展趋势。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推行《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技术规范》和《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接口规范》等通知的推出对于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发展意义重大。

4.3 管理团队能力的提升

体育场馆功能的有效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场馆运营团队的业务能力。资料显示:大湾区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是由体育教师、学生或临时工等人员组成,这些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距离发挥湾区高校体育场馆功能多元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想充分发掘和发挥大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的多元化功能就必须转变主管领导与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理念,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同时,借助港澳台尤其是香港、澳门地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场馆主管领导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

4.4 一体化服务中心构建

美国高校充分整合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设立“学生室内健身中心”,展现出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的多功能化模式和发展理念。大湾区高校可以借鉴国外新的体育场馆发展理念,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平台,建立综合性的体育健身服务中心。体育健身服务中心不仅可以为湾区提供体育比赛、体育教学的场所,也可以提供体育表演、健身健美、国民体质测试与监测、体育健康评估、运动康复与诊断预测、体育信息咨询、体育竞赛组织与策划等服务,还可以适时地举办一些文化展览、大型会议和文娱演出等活动,逐步形成一个集体育、健身、诊断、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湾区体育健身服务平台,并构建起包括监测与评价系统,健康与心理咨询系统,健身与康复指导系统,运动训练与培训系统,健身俱乐部活动指导的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4.5 场馆潜能的充分发掘

首先,湾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应以实用、多功能为原则,以满足学生、教职工和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及社区居民的锻炼、娱乐、休闲的多元化需求,充分展现大湾区资源共享的发展理念[14]。其次,以湾区高校体育场馆为依托,发掘多样的高校赛事活动,培养高校的体育氛围,拉动周边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再次,通过提升湾区高校品牌体育赛事的关注度和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率,为场馆带来如门票销售、场地空间出租、广告投放、食品饮料销售等经济收益,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15]。此外,利用湾区大型体育场馆成本高、租赁费用高,而高校体育场馆功能单一、费用低的普惠性优势,满足湾区不同群体的多元体育消费需求。

4.6 场馆功能的差异化发展

由于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配置、所处地理位置以及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方面差异,湾区高校体育场馆逐步形成以服务校内、实现教育价值为中心和以服务社会、实现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及2种形式相结合的3种功能形式。因此,不同类型的湾区高校体育场馆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选择。例如,体育专业类院校和具有体育专业的综合性高校体育场馆可以建立起集体育活动与健身指导、运动损伤诊断与康复于一体的体育服务中心。具有亚运、大运、省运体育场馆的高校,则应该依托体育场馆的大空间、大场地优势,利用其便捷的交通、停车条件,以组织大型活动为核心,积极吸引和承接各类大型体育、文化、商贸、娱乐活动。同时通过介入大型会展和文化娱乐业,使湾区高校亚运、大运、省运场馆区域成为多功能的大型活动中心,并力争成为与场馆比赛项目相一致的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基地。

5 结束语

湾区高校体育场馆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较为齐备的仪器设备,并且体育场馆管理规范、环境优美,又拥有大量的体育专业师资力量,这些是湾区高校体育场馆自身的优势所在[16]。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开始步入市场化发展轨道,经营与管理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也随之趋于多元。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该在确保体育场馆教学、训练及竞赛、课外活动等主体功能发挥的同时,兼顾公共体育服务、竞技体育人才贮备、体育产业经济和竞技赛事场馆补充等辅助功能的发掘。

猜你喜欢
湾区体育场馆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浙江人大(2022年4期)2022-04-28 21:42:36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04-26 14:32:30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房地产导刊(2021年8期)2021-10-13 07:35:10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金桥(2021年3期)2021-05-21 08:05:42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12
场馆风采
丝绸之路(2016年19期)2016-11-17 0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