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在天:“一把手”推选初探

2020-01-16 21:03蒋青林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辽国一把手文化

蒋青林/文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一把手”?大约这是个世界性难题,答案必定也是五花八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当中,自然也有大量的精辟见解。其实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最好是回到观念形成的起点,也就是要探究“一把手”文化是如何起源的,在此基础上,再总结概括出关于“一把手”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

根据明朝大学问家黄宗羲的观点,“一把手”最初的出现基本上是被动的。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指出,人类诞生之后还是依靠本能在生活。每个人都只顾着自己那摊事,或者说都是自私自利的,没有谁去主动关心公共利益,也没有谁愿意出头祛除公害。说白了,没啥好处嘛,当然没人干啦。也不知道这种情形持续了多久,后来终于有人忍不住了,站了出来。他甘愿为整个群体谋利益,当然免不了要影响自己的那一份。看到那些对群体有害的东西,他也主动去应对。他比其他人要辛苦千万倍,却又没享受到一丁点儿好处。慢慢地,大家就自然而然地被他所吸引,陆陆续续聚集到了他的周围,于是他就成为当然的“一把手”。可以想象,绝大多数人既没有这个能力,也不乐意去担当这个角色。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早期的“一把手”是以“禅让”方式来更替的。“一把手”是硬被他人推上去的,从其个人角度来说,可能是苦不堪言啊。尧当了一段时间后,将位置转给了舜;舜感到自己差不多了,就将担子卸给了禹。也有一些人虽然有威信也有能力,但在经过权衡之后,还是决定不接手“一把手”的角色,如许由、务光。后来,经济逐渐发展了,当“一把手”开始变得有利可图了,得到位置的人于是不愿意轻易让出来了,于是“禅让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禹是转折点,他起初是被动地接受了禅让,后来也像前任一样试图找到接班人,但是没有成功。再经过进一步考察,发现自己儿子也是不错的人选,于是将“一把手”的位置留给了启。从禹开始,“一把手”文化慢慢偏离其原始意义。自禹之后,“一把手”文化未能再返归其光辉起点。后人谈起“一把手”传统,必称尧舜,因为那才是其“一把手”文化的道德制高点。

待到《周易》出现,书中的乾卦其实是对“一把手”文化进行了提炼和总结。乾卦六爻比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把手”的成长、成型和谢幕等整个过程,也提示了作为“一把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主要特征。再到后来,老子也隐晦地谈到这个问题,他强调“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为了便于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将“一把手”应该具备的特质粗略地概括为三个方面:有主观意愿,能担当;有客观能力,能成事;有内在自制,能退让。

将上文黄宗羲的观点加以引申,可以看出最初的“一把手”具有很高的思想品德境界,用《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句话来描绘:“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当群体面对重重困难之时,某个人觉得自己应该要站出来,帮助大家摆脱困境,至于后面的情况究竟会怎么样,他心里没个底,更不要说成功之后会带来多少好处。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具备强烈的担当精神。个人并没有向着功名利禄的目的去想,只是内在的使命意识不断地对他说:你还在犹豫什么呢?除了你还能有谁呢?于是,他带着决断而悲壮的勇气,站了出来。金朝的建立者完颜阿骨打,天生就是敢于反抗压迫的领头人物。完颜阿骨打年轻时就是个人才,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当时女真人处于辽国的统治之下,长年经受辽国统治者、契丹贵族的盘剥和欺凌。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有一次到女真族地区,饮酒作乐,还要女真酋长们依次献舞助兴。那些酋长虽然觉得屈辱,但是迫于天祚帝的淫威,还是乖乖地一个接一个上去表演了。轮到阿骨打时,他硬挺挺地站在那里,无论如何也不肯跳舞,面向天祚帝表示出独立的姿态。天祚帝愤怒了,要处死阿骨打,他人则一再劝说,说什么阿骨打不懂事,但罪不至死,天祚帝才放了阿骨打一马,留下他一条性命。阿骨打其实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作赌注,发出了女真人反抗辽国压迫的第一声怒吼。年轻的阿骨打此举虽然显得鲁莽,但是他的确听从了内心真实的声音,而且义无反顾地行动了,表明了自己的担当精神。后来,阿骨打发奋图强,带领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摆脱了辽国的统治,建立了金朝。完颜阿骨打成为金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金太祖。

当然,仅有主观意愿和担当精神还只是事情的开端,真正成为“一把手”的还是那些带领大家经过艰苦奋斗,最后取得成功的人物。俗话说得好,英雄不论出身。纵然你有再好的背景、强烈的意愿与过人的能力等,而最终成不了事,也成不了真正的“一把手”。项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享受了名义上“一把手”的待遇,但事实上项羽是失败的英雄,没能像刘邦那样建立新的王朝。毫无疑问,项羽具有自我牺牲的意识和舍我其谁的霸气,也在推翻秦朝暴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他在开创自己的霸业过程之中,未能表现出阔大的胸怀和王者风范,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弄得人心离散,最后兵败自刎。我们不能用“成王败寇”去评价人物,因为失败的英雄也值得人们尊敬,但是有没有最终成为“一把手”属于历史真实,后人没法更改。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许多人想当“一把手”,譬如办一家公司,自己当董事长。董事长的名头固然光鲜,也很有诱惑力,但能不能成功,成功之后又能否长久,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常人看到的是成功者头顶上的光环,却很少能够全面透彻地了解其背后无尽的努力、艰辛乃至屈辱等。更不要说还有数量惊人的失败者和牺牲者,一将功成万骨枯,“一把手”背后的代价往往是超乎人们想象的。所以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优秀的“一把手”还应具备一种特质,就是有内在自制,能退让。乾卦的“上九”指出“亢龙有悔”,它其实是在从反面强调“一把手”应该具备的相时而退的意识。“一把手”通常一直是昂扬进取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永不服输,至死不渝。那么这种状态究竟好不好呢?可能也不太好。因为天道必须保持内在的平衡,一阴一阳,寒来暑往,自然界才能往复循环,生生不息。“一把手”虽然是特殊人物,但也没法违背“道”,也逃离不了规律的约束。一个人不断地往上升,最后升到哪里去呢?只要还是人,他就得叶落归根,返回到原本。因此,优秀的“一把手”知道身退之道,如果能够选择在最为适宜的时间点退下来,那就有可能近乎完美。负重前行非常之难,而急流勇退同样如此,其难度可能一点儿也不亚于前者。官场中人都知道,上台容易下台难,尤其是“一把手”当惯了,突然要求他下来,心里那绝对不是滋味。后人之所以对尧舜等古代君王不吝赞美之词,除了他们做出了业绩和贡献之外,还在于他们能够在“功成”之后懂得“身退”,将“一把手”的位置禅让给天下公认的贤者。尧舜之后,禅让的精神基本上灭绝了。后面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的禅让事例,不是闹剧就是为遮人耳目而上演的骗人把戏。再进一步说,在禹之后的“家天下”治理模式中,“一把手”能够主动将位置让给自己的儿子或亲属的情形基本上都很难看到。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因为杨贵妃被杀,变得心灰意冷,传位给了太子李亨。宋徽宗则是看到金军压境,慌乱不堪,急忙将“一把手”的位置甩给了太子赵桓。正常情况下,“一把手”还是牢牢地占据着宝座,甚至像防贼一样提防着其他人,可能还要不断提醒接班人不要提前打什么鬼主意。所以,从上述粗线条的叙述来看,“一把手”在位之际,能够着眼大局,考虑长远,主动退位,确是极有胸怀、极具魄力的行为。那些带头建立“一把手”正常退休制度并主动示范的领袖,值得后人景仰。

从易经乾卦出发简要概括“一把手”所应具备的特质,总体上只是粗线条的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往往强调“大道至简”,希望我们能够抓住最为核心的要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联系生发,其实也不失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途径。在推选“一把手”这一重大问题上,我们最应把握的还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种根本性标准。当然,由于“一把手”对组织的影响力实在太过强大,大家自然会用放大镜去细细审视候选人的方方面面,譬如借用素质模型去逐条验证,然后再得出总体评价。而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没有几个人能够经得起“全方位检测”,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正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择其要者”,特别是推选“一把手”要牢牢抓住其主要性格与能力特征,切勿求全责备。汉高祖刘邦就非常典型,他的优势与缺点都非常突出:他的识见、用人与坚韧等足以成就大事;他的粗俗、好色、骂人等却没有损害其根本。刘邦曲曲折折地取得了成功,建立了汉朝,印证了“飞龙终将翱翔九天”的古老观点。

猜你喜欢
辽国一把手文化
宋辽之间的“软战争”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宋朝官员:公费出国也不去
宋朝官员为什么不喜欢出国
谁远谁近?
王安石为何不愿出国
天津“一把手”黄兴国落马
“一把手”眼里的依法治国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