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薪酬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员工自身的利益,也决定着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积极性。通常来说,薪酬制度合理、福利待遇优厚的公司,人员流动性较低,反之则亦然。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事业单位要想长久稳定的发展,维护员工稳定性,就应建立科学、完善的薪酬管理机制,并将其作为事业单位发展的前提条件,使薪酬战略与事业单位文化、业务战略并行,帮助事业单位快速成长。
(一)平均化倾向明显,管理理念有待革新。现阶段,在一些事业单位中平均主义现象始终存在,虽然职工的基本物质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但用人单位也不可避免的会有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方面支出,且一些核心岗位人员的薪资与普通员工的薪资相差无几,造成了核心岗位人员的内心不平衡,事业单位人才流失严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事业单位没有制定科学、完善的薪酬管理机制,难以符合当下形势要求。
(二)激励方法欠缺针对性,激励色彩相对弱化。在实行薪酬管理实践过程中,多存在薪酬管理方式单一化、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无法通过薪酬激励制度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难以满足职工的薪酬期望值。与此同时,薪酬管理方案制定过于形式化,职工在岗位中的价值难以得到提升,加剧了职工情绪上的不满,不利于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加剧了内心不满情绪,且单位福利制度尚不完善,仅着眼于当下福利,没有结合职业发展来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不满足长期发展规划需要。
(三)考评标准尚待规范,绩效考核体系滞后。现阶段,单位薪酬管理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得薪酬激励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薪酬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实现对员工综合评价考核,如职工能力、个人业绩、团队贡献等等,但当下事业单位考核制度多以业绩作为评价标准,考核方式过于单一,无法实现对职工综合评价,职工个人优势难以得到体现。
(四)对外缺乏有效竞争力,对内有失合理公平性。一直以来,单位始终未能寻找与外部发展环境相适应的薪酬管理体系,这无法凝聚职工思想,很容易造成人员的变动,员工往往会跳槽到薪酬更加优越的事业单位中,加剧了人才流失。与此同时,内部的薪酬管理机制缺乏协调性,分配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无法将激励制度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树立全面薪酬理念,充分体现个人价值。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制度建立应与时俱进,应结合事业单位内部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目标来进行科学、合理制定,涉及内容尽量广泛,如薪酬制定、福利制度、单位文化、工作时间、培训制度等等,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以及事业单位整体竞争实力起着积极作用。同时薪酬管理要尽量避免平均化,依据事业单位贡献来合理分配薪资待遇,使员工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展现,使员工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1]。
(二)人性化、个性化设计,实现最佳激励效果。薪酬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以人为本,要求事业单位对职工目前工作现状以及待遇期望有所了解,从而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方式,只有多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才能得到相应的反馈,便于单位作出人性化设计,如制定福利政策,为员工提供一定的晋升空间,节日、加班给予补助,对劳动作业较强的人员要进行重点看护等等,满足员工内心期望值的同时才能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评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案,利于薪酬管理帮助职工实现价值定位,能够充分的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需要保证绩效目标的合理性以及公平性原则,对职工进行季度、年度考核,并结合考核结果来进行合理的薪酬管理,考核目标不要一概而论,要结合岗位、工作性质展开针对性制定,将工作目标落实到每个人[2]。
(四)突显外部人才战略,协调内部管理平衡。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工作制定,需要综合分析同类规模岗位人员薪资情况,并与事业单位现状相结合,从而保证薪酬制定合理性,为事业单位更好地吸纳和保留人才。在薪酬管理中,应注重对人才的利用,对那些有能力的人员在薪酬制定上要适当提升,但是前提需要做好岗位分析与评价工作,以实现相对公平。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应重视薪酬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发展的积极作用,应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更新薪酬管理理念,制定更加人性化的薪酬管理制度,通过合理的激励方法,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还可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外部竞争力,为事业单位今后长久稳定的发展做出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