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推行城市化,仅1952年到1980年,国家就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政策,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至少5000亿元。农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匮乏,发展后劲不足。
改革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停滞,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如下: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发展到2007年的4 140元,提高了30多倍,但增长幅度从1997年以来开始减缓,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20世纪80年代,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但1997年至2003年这七年中,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4%,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7%~8%的水平,致使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收入增长的缓慢不仅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抑制了其储蓄的积极性,减少了农村金融资金的来源。
生产规模狭小、效率低下,形成了我国特有创劳动密集型精细农业和农户兼业经营的特点。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当前我国农村平均每户的耕地面积仅为7亩,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农村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劳动节约技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较高,仍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形,农业生产。收益低、风险高”的特征仍十分明显。再加之1998年以后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减少,农户收入逐年降低,可供给市场的剩余产品有限,农业市场化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现行的兼业经营模式,即农户从非农产业中的收入,也并未产生积极的效果。当前我国城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农村外出打工者往往因为户籍、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只能从事报酬低、工作环境差的工作。此外,据统计,当前我国农村外出务工者每年的务工收入变化与其在农村的住房投资变化相一致,这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农村常住人口在减少,而农村的住房在增加,这种矛盾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我国农村中小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力量,也是农村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和需求者。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由于其农耕经济的狭隘性,导致其管理、技术、产权等改革滞后,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渐走向低谷。
总之,除了一些发达地区,我国大部分农村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经济落后,农村金融体系面对的仍然是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生产模式。这种小农生产模式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金融交易规模小、次数频繁;二是缺少担保或抵押,难以获得建立信用所必需的信息;三是要求金融服务简便、灵活、及时;四是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特点,使得农村金融业务回收期长、风险高,而收益比较低。由于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弱质性”,导致了其业务的复杂性和较高的金融风险。
首先,在生产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管理,农业产业化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其次,在应对农业贸易问题方面,普遍采用制定农业贸易补贴政策、制定关税保护政策、设置技术标准限制他国竞争的策略。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交通道路、水利、农耕机械设备等都与农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另外教育、医疗、生活服务等设施也与农民生活分不开。
现在中国很多地方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农民也迫切希望改变这一现状,所以政府在针对农村工作的时候需要重视这方面内容,致力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想办法争取得到财政部关于基建的支持,认真有序地规划、投入、组织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几年内,让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覆盖有明显的变化。
2、落实政府财政补贴
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的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准确到位;政府还要使农村信贷管理机构不断得到完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力度,要确定好支农资金比例和额度,并疏通供应渠道,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从目前来看,发展农业经济必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同时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步伐,并逐步专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因此,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面向国内、外市场,凭借自身资源与地缘优势,引入工业资本、外来资本,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依靠科技的力量,以农民增收为根本,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方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后续效益。
2、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在介于世界经济现代化的趋同下,在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要求的前提下,中国农业经济要想增长,必须实现“三个模式”的转变,即:
① 从注重农业产量增长为主转变为农业产量质量同时提高并重的模式,以可见的质量打响经济效益的战争;
② 从注重传统投入转变为传统投入与科技、资本投入相结合的模式,加大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
③ 从注重原料生产为主转变为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并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技术投入
在生产环节,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技术,优质选种、嫁接、大棚种植、科学灌溉、科学施肥、科学使用农药除虫除草等,通过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在最快的时间内最有效的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在收获环节,采用最新式的机械,最现代化的方式,完成农产品收割、脱粒、烘干、储存、加工、包装、运输,坚决做到农产品收获后不遗漏、不变质、不失窃、不损坏,守住农民的经营成果,以最小的损失换来最大的收益。
2、机械化、规模化生产
取消传统农业的分耕制度,将农村土地集中分配,统一调度,采用现代化机械成规模的进行生产。机械化的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设备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大面积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机械化作业的各个方面,从而减少物理强度的劳动,提高劳动效率.所谓过程的机械化,包括选择,苗木生产,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脱粒,烘干,储存,加工,包装,运输及其他机械从种植到各方面的操作,使农业生产变得更简单、更快、更高产。
3、销售网络化
互联网时代,农产品销售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实现农产品销售渠道网络化,高效、快捷的完成产品销售,打响本地特色产品的枪声,从本地走出去,面向更大的市场,实现本地特色产品的国内化、国际化,让曾经面临的产品降价、滞销、囤积等难题成为过去式,把高质量的产品、高速度的服务、高评价的口碑带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
知识决定命运,加强科技知识培训力度,提高农民本身的技术、能力和素养,摆脱盲目的传统生产观念,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让农民在农业生产环节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份付出都可以换来与之相对应的效益,不作无用功,不浪费资源、金钱、精力,一个坑一个萝卜,一个萝卜一份收益。
1、鼓励大学生回乡就业,对回乡就业大学生,在落户、购房、婚嫁、社保、公积金、生活保证金等方面给与更宽泛的权利,让有志向回农村发展的青年大学生体会到回乡就业的好处,有人才有发展,留得住人才能留的住经济。
2、对于在农村创业的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给与一定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简化资质取得流程等,提高外来人员在当地创业的积极性,通过企业拉动人口、人口拉动资源、资源拉动经济的方式促进农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他还说“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乡村振兴战略方兴未艾,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鼓声正酣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对“三农”的慨叹和对“三农”的牵挂和关怀。
在“三个代表”理论的带领下,合着“一带一路”思想的经济倡议决策,中国农村在未来10年内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农业的经济发展前景无可估量。我们坚守着本心,与时俱进,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集思进取、开拓创新,共谋发展,“三农”问题将不再是问题,中国未来农业经济之强,让我们拭目以待。